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由于生活中人们习惯用“斤”来说明物体的质量,因此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还要理解1千克=1000克,这对于年龄只有六、七岁的二年级的孩子来学,的确困难很大。
作为老师的我,对于物体的质量的感觉也很差,让我掂量物体的质量,常常也会与实际质量相差甚远,加上学校条件有限,很难找到合适的“秤”,连个天平也没有,可真难我们这些老师,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一直往后拖,实在是没办法再拖了,就这样迷迷糊糊混过了这一单元。
为了教学这一单元,教过了几次这一内容的我对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复的酝酿。为了使教学效果尽可能达到“最佳”,上课的头一天,我让家长领着学生去超市调查标有质量的物体,每个人至少要汇报五种常见的物体。第二天有2节数学课,我准备攻下这一教学难点。我们用了半节课的时间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使学生对于物体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掂量一枚2分币,感知1克约有多重,并体会1克是很轻的;掂量2袋食盐的质量,感知1千克有多重,体会1千克有点沉。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后,我们进行估测练习,由于没有秤来检验,只得掂量标有质量的物体。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标有质量的物体,要求用手掂,用心静静地去感受,教室里静静地,有的学生还闭着眼睛,很专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桌之间开展看谁估的准的活动,即一个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标有质量的物体让同桌掂,并与实际质量对比,两个人交换进行。我也提供一些物体让学生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掂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手感最好。
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在实际应用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这样一道,选择一只东北虎到底是重320千克还是3200千克,在孩子们的头脑中,320千克和3200千克都很重,而东北虎也算是“庞然大物”,到底选哪一个?难定。在应用知识时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无从下手。
上周五的单元测验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因此测验成绩很不理想。90分以上只有14人,他们是
李子烨
赵敏宏 周芷涵
余开阳 杨梁伟 邵康顺
杨毅刚 王婧瑜 翁晓熙
鲁敦祥 程彦闵 胡梓歆
肖彭鑫意
任琪源;80到89分27人;70到79人22人;70分以下9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