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

标签:
老冯拍楼历史优秀建筑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 |
──《走街串巷逛青岛》系列之
青岛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原为砖木结构的大楼,百年前的相貌是:砖红色的外墙,加上阁楼共有四层,面向两个街口的转角处各耸立着一个方尖塔楼。楼内二、三层设计为敞廊形式,采用向内双开式木窗,四层阁楼设有弧形老虎窗。整栋建筑线条流畅,精细华美,在当时的亨利亲王街(今广西路)众多的欧式建筑中可谓别具一格。
2009年该楼产权单位青岛联通公司将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老楼修旧如旧,恢复历史原貌。2010年11月21日,由青岛联通公司出资修建成青岛邮电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共有1000多件关于电信邮电的物件展出,这是山东省内首座邮电博物馆。
根据德国胶澳海军当局的记载,在德国占领青岛的17年中,除了代表司法公正的帝国高等法院外,只有胶州帝国邮政局可以不受总督府的直接管辖。或许,殖民者们曾经坚定不移地相信,邮政是德国拓展在华贸易和殖民事务的先导,其所具有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我们对邮政事务的一般理解。
1893年,清政府在胶澳总兵衙门后山的杨家村(今市北登州路一带)设立了青岛第一个近代通信机构——胶澳电报房,青岛邮电迈出第一步。
1897年德国入侵青岛后,在青岛租借地和胶济铁路沿线城镇设立了较系统的邮电通信设施和管理机制,实行邮政、电报、电话三家分营制度。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接管了胶澳和胶济沿线德国邮电通信机构。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青岛邮电通信成为中国邮电体系的一部分。
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垄断了青岛的邮电通信设施和业务。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权将青岛邮电恢复原有邮政、电报、电话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