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故居等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标签:
司徒雷登故居杭州天主教堂省级文物浙江省文化 |
──杭州的老街巷采风之三
在我国,大凡历史较为悠久的城市,都有或多或少的“文物保护单位”;能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一定有其独特价值点;当然,级别越高的“文物保护单位”,价值越大。
杭州作为浙江省会城市,自然也不少“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1月13日上午,我利用到杭州出席卡考年会(1月13日下午)的空闲,漫步在老城区里,见到了两处“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处为杭州“司徒雷登故居”。
美国人司徒雷登因毛泽东写了《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他在中国的名气比在他的祖国美国还要大。
据《人民政协报》描述:1876年6月,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耶稣堂弄,自小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话。1887年,他回到美国接受教育。1904年,他再次来华后的第一站仍然是杭州,这个他出生的地方又一次成为他新的起点。之后三年半里,他先后在杭州及周边地区传教、到教会学校任教。司徒雷登还参与了之江大学的筹建工作。1919年,他成为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并主持燕大校务工作达27年,1946年-1949年他曾任美国驻华大使。1946年,司徒雷登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并拿到了象征荣誉市民的金钥匙。如今,这把钥匙还静静地躺在耶稣堂弄司徒雷登故居。
据资料显示:杭州“司徒雷登故居”,尽管被附近七层高的居民楼环绕,但从白的墙体、朱红的门窗、高挑的房檐及门廊上的柱子,还是能够看出当年的气派。据说,这幢占地239.4平方米的建筑是1878年司徒雷登的父亲司徒尔来杭传教时建造的,是目前杭州最古老的传教士住宅。两岁时,司徒雷登迁居此地。
穿过门廊,迈进故居,宽敞的厅堂,暗红色的地板,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走进一楼左手边第一间起居室,对面墙上一个近1.5米高的灰色壁炉和上方挂着的大幅油画格外醒目。壁炉上还摆放着一个银质烛台和一盏古朴的座钟。壁炉两侧靠墙摆放着几组红褐色的真皮沙发。尚未燃尽的蜡烛头、嘀哒嘀哒的钟摆声,让人依稀触摸到幼年司徒雷登在此玩耍的场景。
2002年4月,名人纪念馆接手司徒雷登故居时,里面几乎没有任何陈设。据名人纪念馆副馆长房友强介绍,为了还原当时生活的原貌,工作人员几乎翻阅了现在所能找到关于故居的所有图片文献资料。修复时,还照当时典型传教士家庭的布置,仿制了每一件家具。无论是餐厅里的桌椅,还是卧室中的床榻橱柜,每个细节都务求尽善尽美。目前故居仅仅开放了一层的四个房间,除了正门旁右手边的书房,靠近后门的两间分别布置成餐厅和卧室。在开放的四个房间中,墙壁上分别展示了司徒雷登早年在杭州的生平事迹、在北京创办燕京大学和他在华做大使期间的一些珍贵老照片等图文资料。
为了搜集整理这些历史资料,名人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两次前往北京。听说杭州要修复司徒雷登故居后,燕大校友、原外交部部长黄华特地题写了“司徒雷登故居”馆名。远在美国华盛顿的傅铎若女士,是司徒雷登秘书的女儿。得知这一消息后,更是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带回了两件司徒雷登生前使用过的物品:一只斑驳的大皮箱,上面还贴有许多花花绿绿的航空托运标签;一件成色很新做工精细的紫红色丝质斜襟男式棉长袍。遗憾的是,受陈列条件的限制,皮箱和丝绵袍暂时还不会在故居内陈列。
再一处是“杭州天主教堂”。 据资料显示:
杭州中山北路415号坐落了一座这样的天主教堂,名为无原罪圣母堂,迄今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意大利卫匡国神父1643年到杭州传教,他亲眼见证了中山北路的这座天主堂的建设。
当时浙江的巡抚佟国器的夫人是教友,因了解卫神父的一路艰辛,加之教堂十分简陋,于是说服佟国器在天水桥附近划了块地给教堂,并出资帮助重建新堂,也就是现在中山北路的天主教堂,取名无原罪圣母堂。
据记载,教堂当初的建造极其金碧辉煌,教堂两侧有着大量壁画,以西方图像为蓝本,按中国的笔法绘制,讲述了耶稣的一生事迹。如今,壁画不复存在,墙壁上是简单的框画。
这座教堂内部以白色粉饰,欧式拱形房顶与过道两旁的白色柱子互相呼应,聚会时,偌大的教堂几百上千人整齐地坐在一起,没有半点喧嚣吵闹,只能听到神父讲经的声音,教堂氛围显得安静、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