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不尽的里院文化

(2011-12-12 15:15:22)
标签:

里院文化

建筑文化

青岛

历史

文化

青岛首次里院文化论坛圆满落幕

道不尽的里院文化 

 

不久前,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办、青岛市房地产业协会协办的青岛里院文化论坛成功举办。这是青岛市第一次专门以里院文化为主题举办的论坛。

王铎、段祥泰、盖春玲、林建业、刘崇等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此次里院文化论坛。

 

道不尽的里院文化

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代表,保利地产、和记黄埔地产近两年在借鉴弘扬青岛里院文化上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如保利地产开发建成了“里院里”项目、和记黄埔地产正在开发“新街里”项目),两家公司也分别派代表出席了该论坛并分享了他们的探索和成果。

 

 

道不尽的里院文化

盖春玲(青岛市房产经营总公司总工程师)

1987年青岛房产经营公司成立,负责青岛市的公房管理,包括优秀历史建筑的维护。青岛中山路改造项目就是我们公司承担的,其中就包含重点保护的著名里院“劈材院”。

青岛的里院,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也不同于上海的里弄。里院很多,散布在博山路、宁波路、团岛等,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里院。里院是平民化的,具有共济风格。里院关上大门,就是一个很封闭的独立的空间,外墙是门头。

里院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见证者。历史文化街区重在保护外观的整体风貌。历史建筑要保护,历史文化也要保护。一定要保持原有的风格。

里院的保护,我建议要成片保留。一个街区都保留下来,才是完整的里院。

里院文化是青岛历史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把里院全部拆了,青岛还有什么?!

 

 

道不尽的里院文化

林建业(青岛科技大学教授、艺术学院副院长):

我是搞艺术的,是画家。我们画家更多的是画老城区。

我姨老娘就住在里院,我小时候在她家住。老建筑,木结构,印象非常深刻。合肥路北头,现在都是高楼,但是我没感到比以前骄傲。

画院来青岛的学生,都是画洋楼,画里院,画历史上有特点的建筑。所以,对这些老的建筑的改造,要慎之又慎。把有特色的老建筑保留下来,就是给青岛做善事。

我领着学生到丽江,就是去画那些保留下来的很有特色的老房子。丽江的知名度很大,与老建筑、老街道保留着有很大关系。很多老头老太太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也有事儿干了。丽江不仅出了名,还创造了效益。这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房子,建的真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觉得有历史特点的建筑是好东西。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里弄一样。

里院的保留不容易。里院成片保留是一个好办法。

作为一个画家,我建议:这些多元化的青岛里院应该保持它的原样。

 

 

道不尽的里院文化

王铎(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人文奥运、城市规划、史志、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青岛里院在青岛历史建筑中占了大约90%,都是成片成片的形态;别墅和花园洋房,占了大约10%。

青岛里院有五大片区:(1)云南路片区;(2)海关后片区;(3)西大森片区;(4)胶州路中心片区;(5)东镇片区。每个片区的建筑特色很明显。如海关后片区的房子,有海关和港口的特点,很多是船型的。老的海关建筑,有锚的概念、水纹的概念、缆绳的概念。又如东镇片区的房子,因为是小手工业者集中居住的地方,所以具有小手工业的特点,院子特别大。云南路片区,是青岛里院文化最典型的片区,像小的城镇似的,不仅有居住功能,还有幼儿园、法院、邮局、医院等。

“里”和“院”不一样。“里”是先诞生的,“院”后来诞生的。“里”的身份高,教师、公司职员、政府上班的、邮电局的住在“里”;“院”的身份低,住的大都是产业工人。大的工厂、产业工人出现了,才出现“院”;一个工厂住一个“院”。庭院式建筑是比“里”更高的形式。1999年在制订《青岛历史文化名城总体规划》时,才将两个概念合二为一,并从建筑、文化和民俗的角度定义了里院,后来统称为“里院”。

里院绝对不是一家一户的概念。青岛里院的特色是货栈特色,是暂时住在这里,或一个人,或两个人,或三个人,就像是跑供销的。里院都有一个天井,来看货用的。青岛就是一个大货站,住着住着发财了,不想走了,都搬来了。有的里院全是卖油的。例如酱油院,都是做酱油的。

现存的老里院存在的不足:一是不方便,如四方路周边,道路尺度只有16米,因为当时更多的是黄包车和马车,现在通行就很不方便。二是很多里院没后窗,为了封闭起来防偷盗,通透性差。三是有的一门两窗,还有的一门一窗。

青岛是中国最先进入现代的城市,也是当时中国唯一一座现代城市。而按照不同身份入住不同建筑,这样的现象从全国来看,也只有青岛才有。

 

 

道不尽的里院文化

段祥泰(青岛市史志办公室副主任)

作为青岛市的建设主管部门,市建委提出研究里院文化,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关于城市建筑文化,以前大多研究的是主流文化(别墅洋房);其实青岛建筑文化是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多元文化在青岛得到了集中体现,尤其是里院这种平民文化,就包含了江浙、广东、山东的文化元素。

多元化造就了青岛的多元建筑,不同文化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里院。大鲍岛服务业比较多,为港口服务,是青岛最早的里院。青岛博物馆是青岛道教最集中的区域。

如果我们能够把青岛最具特点的里院保留下来,善莫大焉!

 

 

道不尽的里院文化

论坛小结:

作为青岛市第一次专门以里院文化为主题举办的论坛,意义非同一般。过去关于青岛历史建筑文化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别墅洋房的,虽然那些建筑是“阳春白雪”,其实那只是青岛历史建筑份额中的很小一部分。平民文化,才是一个城市的最最基础的文化,是一个城市赖以成长和发展的根基,“下里巴人”的居住和生存状态,往往是各级主管部门要重点关注的。正如一位学者所言:“真正带有青岛地方本土特色的建筑,应当是从西化风格中主动拿来的具有民间文化传承的里院。因为那里收藏着老青岛世俗生活的烟火气。”

无论所谓的别墅洋房文化也好,还是里院文化也罢,都是移民文化形成的青岛这种独特的城市文化。而同种文化又被鲜明地分出等次,按照不同身份入住不同形式的建筑里,这种现象放在全国范围里,也只有青岛才有。

其实,青岛的里院并不逊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里弄,只不过青岛在里院文化的包装宣传上,力度和成效还远未达到而已。因此,加强对青岛里院文化的研究和弘扬,是研究弘扬青岛历史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方面。

 道不尽的里院文化

 

 

道不尽的里院文化

 

 

道不尽的里院文化

相关链接:

2010年11月10日,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公布:从2009年5月开始,我市完成了青岛市历史上第一次全市域范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素普查。2010年3月,重点对28平方公里历史城区范围的保护要素进行了仔细甄别和严格筛选。汇总确定市域范围内保护要素总计3622处,其中主要有历史文化街区类保护要素18处,历史建筑类保护要素2174处,工业遗址类保护要素16处,自然环境类保护要素1261处。在2002年确定10片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我市新增添8处,目前共确定18处历史文化街区。

 道不尽的里院文化

 



道不尽的里院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