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青岛观海山公园看到的

(2010-11-14 19:44:28)
标签:

城市风光

海滨

山头公园

青岛

杂谈

从青岛观海山公园看到的

 

青岛的前海一带,伫立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山头,山的前坡上直至海边儿,属于青岛最为具有居住价值的地段儿;沿地势规划出一条条蜿蜒起伏的市政道路,建造出一栋栋高低错落风格各异的建筑,配以多种多样的乔灌木以及花草儿,使青岛城市的历史风貌极具特色。

从青岛观海山公园看到的

 

 

从青岛观海山公园看到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青岛市政府修建十个山头公园,沿海一带的山头更是青岛重要的脸面。因此,青岛观海山也被列入修建之列。

观海山公园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南部,距海岸线600余米,海拔66米,公园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是青岛十处山头公园之一,也是青岛市十个山头公园面积最小的一个。

该公园建成于1985年。

2010年10月5日上午,我专门和一特别要好的朋友一起,徒步游览了青岛观海山,并采集了几张关于青岛观海山及从观海山观看到的景色的照片。

从青岛观海山公园看到的

 

 

从青岛观海山公园看到的

 

 

从青岛观海山公园看到的

十分有趣的是,当我在观海台上较长时间专注于拍摄周边景色的时候(而且来回换镜头),一位外地来青旅游的女孩儿非常好奇地看着我,迟迟不肯离去,后来她还好奇地要看看我拍摄的照片,我和一同前往的朋友(在旁边替我提着摄影包)不约而同地露出了理解的笑容;其一同来的男孩儿感觉奇怪,后来又再次登上观海台找她。经介绍,她和男朋友对青岛不太熟悉,属于“误入”观海山公园的,我们来之前还一直后悔不该来这里。当我给他们一一指点周边著名景点、历史优秀建筑后,才感觉这趟观海山的“误入”没有白来。

就在我们俩出得公园大门时,惊喜地发现就在门下面的台阶旁,也就是观海二路13号乙,即是“文化名人故居──王献唐故居”。

从青岛观海山公园看到的

王献唐(1896—1960),初名家驹,号凤笙,以字行,山东日照人。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学者。1929年8月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解放后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聘他为研究员。作为考古学家、史学家,王献唐对山东青岛历史研究做出巨大贡献。曾组织山东省名胜古迹文物保存委员会,重修山东通志;他考证青岛一带古有不族、其族,因而汉代建县称“不其县”;他领导龙山文化遗址发掘,在青岛李家宅头发现龙山文化遗址;他对山东古东夷文化进行研究,出版有《炎黄氏族文化考》、《山东古国考》等书。

2003年12月18日,挂上了“王献唐故居”标识牌。从那时起,王献唐这位上世纪二十年代学习、生活于青岛的国学大师,被名正言顺地列入““青岛文化名人”的行列。

 从青岛观海山公园看到的


从青岛观海山公园看到的


 从青岛观海山公园看到的

附:观象山简介

观海山,濒临青岛湾,此山原本是一座小山岭,因山岩青黛,故名“青石山”。青岛建置前后,称为“小北岭山”,后一直沿用此名。至清末德国占领青岛时,因1903年德国人要在山南坡修建“胶澳总督府”,即将此山命名为“总督山”。

1914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因德军在“胶澳总督府”及周围挂出“降旗”,日本守备军司令部便将此山更名为“八幡山”,取“八方降幡”之意。1923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即定名为“观海山”。《胶澳志》载:“当市内之中央,遍山植松,山巅有观海台,登山遥望海西胶州湾之曲折,了如指掌。”

1927年,身为胶澳商埠总办的赵琪,在视察了“观海山”之后,即决定在山顶增修一座四方形“观海台”,以供游人观光。“观海台”建成之后,市民纷纷登台观览,一饱眼福。于是,市民便俗呼此山为“凉台山”。这是因为新建的“观海台”与市民家中的“凉台”很相似的缘故。

观海山公园小巧玲珑,进得大门,沿卵石铺砌的主门内长廊环山前行,一道花廊壁画“海底世界”以优美的装饰风格展示了大海的风貌。走过长廊可见有形似“水母”、“扇贝”、“海星”的凉亭各1座;“哪吒”故事雕塑1组。

其山头、山坡植满雪松、黑松等乔木,连翘、丛紫薇、地柿等灌木充斥其间,绘就观海山常青的四季山色。登上花木掩映中的观海台远眺,前海栈桥、小青岛、观象山等及海上往来船只历历在目,令人心旷神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