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眼中的东部变化 东迁造就现代化的青岛

标签:
青岛城市发展杂谈 |
两代人眼中的东部变化 东迁造就现代化的青岛
(2009 年 5 月 27 日青岛财经日报 记者 梁音)
1992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做出开发市区东部的决策,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就此拉开了大幕。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当年的小渔村如今变成了繁华的市中心,当年的菜地如今高楼林立。岛城的老百姓从这场变革中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作为见证者和亲历者,他们如何看待这些变化?而作为城市成长中的新一代,东部在他们眼中又如何充满想象和向往……记者分别采访了两位代表性市民,他们其中有的是城市的建设者,有的是城市的见证者,共同经历了青岛的伟大变迁。
老冯:今年50多岁,在青岛工作生活30余年,直接参与和见证了城市的建设过程,而今仍然奋斗在城市开发和建设的行业。
提起东部开发这个话题,老冯很是兴奋,他说,首先是城市的空间变大了,原来的老城区仅仅局限于到山东路以西,现在繁华的辛家庄当年曾是菜地、村庄,在人们眼里就是农村。“现在住在辛家庄,那肯定是黄金地段,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绝对是从市里走进了‘农村’。”老冯说,城市空间变大了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城区变大了,二是城市变高了,三是城市中融入了很多现代化的元素。历史的青岛是传统意义上的“红瓦绿树”,现代化的青岛升级换代了,已向国际化城市大幅度迈进了,实际上加快了城市开发的步伐,现代化的青岛时尚、现代、多元,显得生机勃勃,每年都有新变化,并承担了很多国际性的大型活动,如奥帆赛,啤酒节等等。而原来意义上的青岛有很多局限性,根本突破不了区域上的限制。
老冯说,当年政府的此项决定曾引起很大争议,市政府东迁当时是一条非常轰动的大新闻,令他印象非常深刻。很多老市民当年认为,市政府离开栈桥那边太可惜了,心理上不能接受。当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保守、落后,相对闭塞。政府当年也是顶住压力进行城市东迁,积极争取政策,开发建设高科园、开发区、保税区等,使老城区和新城区“两翼齐飞”。现在看来,政府当年的大胆之举和决定是多么英明。
老冯说,作为城市面貌的一名见证者,他所在的单位一直参与城市的综合开发建设,现在回头看看东部的发展变化,心里倍受鼓舞,大青岛的飞速发展,已有了历史性的翻天覆地的突破,他感到非常自豪、非常欣慰。
温小姐:今年35岁,在青岛生活了17年,在青岛读大学,参加工作,现已定居青岛。成为一名城市白领。
谈到东部变化,温小姐说,当年最让她头疼的是租房子,因为那时青岛大学旁边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都是菜地和棚户区,那些临时搭建的小房子住着很多外地务工人员。辛家庄还是遍地农田的农村,村民住的是低矮的小房。当年他们买东西都要坐很远的车到中山路去买,后来才慢慢有了小卖部,小吃部,但生活起来仍然十分不方便。他们那里说逛街,就是去中山路。
日子像流水一样的过去,温小姐如今已在香港中路上一个最高档的写字楼里成为一名白领。她说:“后来往东部搬迁的人越来越多,城市的中心也逐渐往东部转移,我现在工作的位置让很多人都很羡慕。”温小姐常常站在办公大楼的窗户向外望去,原来的菜地现如今高楼林立,楼下的街道车辆和人流如织,市南区的外来企业越来越多,佳世客等超市等纷纷落户浮山所地区,温小姐和同事出去逛街、吃饭,下楼就到了市中心,购物就餐要多方便有多方便。温小姐现在东部也买了自己的房子,她说,东部越来越美越来越好,把家安到这里很舒心,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