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阴阳原理与自然法则

(2016-01-28 14:19:41)
标签:

杂谈

科学从横谈

分类: 《易学》智慧

                阴阳(原理)与自然法则

 

阴阳(原理)是中国古代先贤们的“自然观”和朴素的“自然辩证法”思维模式。为什么提(原理),而不提阴阳(学说)?或者是阴阳(理论)?首先,从层次上讲,原理是构筑学说或者理论大厦的基石;其次,阴阳(原理)反映的是自然法则,而区别于规律、定律等范畴。阴阳(原理)是宇宙之根本大法(自然法则)。

 

阴阳(思想)——之起源

 

伏羲氏与八卦图,伏羲氏用两个符号来代表阴阳。

阴阳(观念)的提出,最早应当追溯到远古时期伏羲氏时代,那时,还没有文字。伏羲氏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发现,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源于两种相反的力量推动着的,伏羲氏认为这两种相反力量(元素),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根本。他用两个符号来代表:一个是(- -代表阴另一个是(—)代表阳,伏羲氏用两个符号画成八卦图,当时的人是能够看得懂的,因为“卦”就是把图挂起来让别人看的。世界流行的阴阳八卦图为后人所作,而非伏羲氏。所以阴阳(观念)的提出,最早应当归功于上古先贤伏羲氏。

 

老子与《道德经》,老子论道中的一段话。

老子(李冉)在《道德经》涉及阴阳思想的只有一条,这条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后面那段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确谈到了阴阳的概念,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阴阳。

老子论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道”。在《道德经》中,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无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玄之门。”。

 

“道可道”,第一个“道”字,指根本法则,第二个“道”字,指言语描述。如果说作为本原的“道”能够被描述出来,或以某种方式被界定、表征出来,那它就不是永恒之“道”。“常”是永恒不变的意思。

“名可名”,第一个“名”字,指道之相状,第二个“名”字,指规定命名。如果说“道”之本原状态“名”,能够用概念或名称进行规定与区分的话,那它就不是永恒之“名”。换句话说,“名”一旦被区别出来,其实就偏离原本的“道”了,因为“道”本身是恒常的、绝对的、不可分别的。

“道”之所以不灭,是因为“无名,天地之始”,即在天地初开、万物生成之前,绝对的本体——“道”,尚未分化出阴阳二气来,所以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名称、概念。实质上,“无名”才是天地的本初状态。“有名,万物之母”,指绝对的本体——“道”,衍生出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万物。因此“道”又可以说是万物产生的根源,故比喻为“母”。“母”是本原,亦即无名、无别的宇宙本体——“道”。就好像“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爆炸之前的宇宙处于混沌未分的本初状态,即“无名”,爆炸之后,才逐渐生成异彩纷呈的万物。

“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道体”其实不虚,之所以为“无”,是因为“道体”本身玄妙不可名状。“道”是很微妙的,若说“道”是“无”,但它确实产生大千世界,若说“道”是“有”,但它又无形无相,超越了名相的范畴,故而“道”本身是“不可道”的。

“其”,指“道”。“妙”,之幽微、精深。从“常无”中,可以体认本原的微妙。“常有”指各种事物和社会现象。“微”指边界。万物生成之后就有了各自的属性,“边界”使事物彼此区分开来。没有物体间的边界存在,事物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不存在了。“常”一方面玄妙幽微而不可分别,另一方面又是万有多样性的本原,所以“常”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即“常无”和“常有”。

在《道德经》中,“有”和“无”不是截然不同的,若追溯“有、无”是本质,二者则是同一的,即所谓“同出而异名”。那么,如何来命名本原呢?就质而言,本原是无法用概念来定义的,权且将它命名为“玄”,即所谓“同谓之玄”。“玄”不是神乎其神的概念,其最初的本义指“青色”。青色给人以深邃而幽暗的感觉,犹如黑洞,所以,老子用“玄”字来表达这一无形无物,不可捉摸的道体本原。

“玄”是勉强用来描述“道”的,其本身并不是“道”,所以过于执着于“玄”,同样会偏离本原之“道”。为了避免对玄虚之道产生分别的、有限的定式的认识,“玄”不足以来描述“道”,故而说“玄之又玄”。“玄之又玄”旨在强调“道体”的超越性、无限性,以及绝对性的形上本质。一旦认清了“道”的本质,那么万物皆由“道中产生,故为“众妙之门”。(《道德经讲义》)

 

孔子与《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很简单,但完全是一句结论性的哲学论断。孔子的言论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为这一论断开辟道路。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孔子的阴阳思想是《易传》阴阳思想的直接来源。

孔子《系辞》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两仪即阴阳,孔子将阴阳的发生和变化阐述得非常清楚,常为后人所引用。

 

老子论“道”、孔子谈“易”与“太极”都是什么内涵

文化学者曾仕强曾说,太极其大无边,其小无内,按照字面理解,太由一个大和一个点合成,就是说,可以大到无边无界,小到内无质点。极在汉字中解释有至之意,表示时空界限。

老子论道讲,“道生一”。现代《易学》研究者认为,“道生一”,此“一”应指阴阳两种属性未曾分裂对立时的统一体;“二”指阴阳两种属性本身;“三”指阴阳和谐状态。老子的意思可能是“道”本身虽不具有矛盾性,但一切矛盾皆由此出。从万物生成的角度来看,“道”能派生出阴阳两种属性。阴阳产生之初尚未显出矛盾对立面呈统一状态,此便是老子所谓“道生一”;由于阴阳属于相反属性,他们不可能久居统一状态而必然产生分裂。此便是老子所谓“一生二”;阴阳经过分裂对立后又会重新取得统一,形成和谐状态,此便是老子所谓“二生三”;万物产生以后仍含有阴阳两种属性,并在阴阳和谐状态下生存和发展,这便是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庄道论的宇宙内涵》 李霞)

由此,综合各家之说,“道”、“易”、“无极”、“太极”、“阴阳”的关系表述如下:

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发展了阴阳思想

《内经》将相互对立的双方概括为阴阳。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阴阳两个方面,他们既对立又统一。从而引起了任何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不断变化,是事物生长、发展和灭亡的根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意思是说,阴阳是宇宙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根源、生长毁灭的原因。《内经》将“动静” “上下” “升降” “寒热” “天地等诸类事物具体的矛盾双方统统概括为“阴阳”,阴阳已不再是指具体的矛盾了,而是泛指自然界千千万万事物的矛盾,是对自然界各种具体矛盾的总结和抽象。正如其所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

阴阳双方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互相排斥、彼此对立的关系。

《内经》认为阴阳不仅是对立的,而且还是统一的,它对统一的方面讲得更为深刻。认为阴阳双方相互依存,如丧失一方,另一方也会消失。“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素问·阴阳应象论)

《内经》还看到了阴阳双方的相互渗透,“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即阴和阳没有绝对的界线,双方互相渗透,阴可以渗透到阳方中去,阳可以渗透到阴方中去,表示了阴阳双方的界限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内经》认识到了阴阳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双方在统一体中由于相互斗争,当一方逐步占上风而压倒另一方时,就会走向自己相反的方面,成为自己对立的方面。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这种转化一般发生在“物极”阶段。

《内经》认为阴阳具有普遍性,凡是相对的现象和事物,均可用阴阳表示对立双方的不同属性。《内经》还进一步认识到阴阳的特殊性,它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古日三阴三阳也”。何谓三阴三阳?太阴、厥阴、少阴即为三阴;太阳、阳明、少阳即为三阳。这里面,《内经》已经把阴阳观念拓展开,并且进行了量化。

《内经》继承了阴阳说,但又根据自己长期医疗实践概括出更为深刻的思想。认为阴阳盛衰是治病之本,是统摄整个中医理论的总纲。《内经》的阴阳学说有自己的创造,对原来的阴阳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内经提出了阴阳对立、阴阳依存、阴阳渗透、阴阳转化、阴阳消长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医哲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第二,《内经》建立了阴阳平衡理论,认为阴阳失调就会导致事物的不正常,而阴阳均平就能使人体健康。这种建立在医疗实践基础上的阴阳平衡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三,它对阴阳双方都进行了具体的量的区别,提出了三阴三阳的说法。《内经》不仅认识到阴阳作为相互对立的倾向和性质的普遍存在,而且进一步认识到阴阳双方各自内部的具体情况,反映出《内经》对阴阳说的新贡献。(参见:徐锦中论“中”阴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