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医中药与养生
(2009-08-14 09:19:37)
标签:
养生健康证见血瘀治则杂谈 |
分类: 知识就是力量 |
冠心病辩证分型VS中成药
提示:相对于化学药品,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具有独特优势,中医药可以从多环节、多靶点对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进行治疗和预防——不仅安全性高、副作用小、服用方便、易于携带,而且临床疗效显著,通过对患者辨证施治,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冠心病病因多样
在中医学中,冠心病属于“胸痹”和“真心痛”的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冠心病的病因有:
1,寒邪内侵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 《诸病源侯论》
2,年迈体弱 年长体弱,肾气衰微而致血行不畅,发生气虚血瘀;或肾阴匮乏、不能滋养脏腑之阴,也可导致阴虚血瘀。
3,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而脾胃损伤,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阻竭胸阳,气机不畅。发为胸痹。
4,情志内伤 情志失调,或过度紧张不安、思虑过度、致血行不畅。气滞血瘀,心阻瘀脉而为胸痹。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其基本病变是供应心肌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故其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根据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知识分析,冠心病发病之“本”为动脉粥样硬化,即年迈体弱,肾气衰微而致血管老化、动脉粥样硬化而致冠心病。冠心病之“标”即由气滞血瘀、心脉瘀阻、阴虚血瘀所引发的“真心痛”和“胸痹”症状,主要表现有心绞痛、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主要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
因此,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要根据患者病情缓急、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生活习惯差异,或急则治其标即快速缓解症状,或缓则治其本即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进一步发展,或标本兼治即快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又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或者稳定斑块不破裂。
冠心病辨证分型及施治
针对上述病因病机,要综合临床表现,对本病的施治应在分清缓急、辨别虚实的基础上,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及“攻补兼施”的原则,辨证分型,依法用药。
一,分清缓急
冠心病一经确诊,其治疗应先视其缓急(即发作期与缓解期)分段施治。
冠心病急救类中成药多含芳香开窍或辛香走窜药物,制剂工艺亦有特点。由于剂型不同,起效时间有差异,急性发作期宜选用气雾剂或滴丸,能够快速缓解心绞痛症状,但亦有耗气伤阴之弊,不宜久服。缓解期应以补虚为主,宜调节阴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补益心气,活血化瘀。
二,辨证分型
冠心病发作时,多以邪实为主,胸闷心痛症状突出,这是心脉痹阻的表现,治法应祛除瘀阻,疏通脉道,使“不通则痛”向“通则不痛”转化。证型亦可因缓急而改变,如气虚血瘀型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时以气滞血瘀型为主要表现。,由此可见,辩缓急应进一步辩证型;辩证型亦应注意缓急变化。
1,心脉瘀阻证
证见 胸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舌质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或结代。
治则 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选药 可供本证选用的中成药较多,临床常用的为丹参类制剂。
针剂 可选丹红针、血塞通针、灯盏花素针等。
成药 如复方丹参滴丸等。
2,痰浊内阻证
证见 胸闷痛如窒,气短痰多,体胖,舌苔浊腻,脉滑。
治则 宜益气通阳,豁痰祛浊。
选药 麝香保心丸、保和丸等。
3,阴寒凝滞证
证见 卒然胸痛如绞,心痛彻背,遇寒易发形寒肢冷,心悸气短,苔白,脉沉紧。
治则 宜辛温散寒,通阳开痹。
选药 冠心苏合丸,并见脉沉迟或结代者,可服心宝丸,针剂可选参附针。
4,气虚血瘀证
证见 胸痛隐隐,时轻时重,遇劳则发,心悸、气短,舌淡暗,脉弱或结代。
治则 宜益气活血,通阳开痹。
选药 血瘀证明显者可选 通心络胶囊、心脑舒通胶囊,兼气滞痰阻者合用补心口服液,伴失眠健忘者选用养心片,针剂常用黄芪针。
5,气阴两虚证
证见 胸闷隐痛,心悸气短,头晕体倦,烦热失眠,舌红少津,脉弱或结代。
治则 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选药 生脉饮。阴虚明显者选用滋心阴口服液;针剂可选参麦针和生脉针,前者用于气虚明显者,后者用于阴虚明显者。
6,心肾阳虚证
证见 心悸气短,胸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或下肢浮肿,舌淡紫,脉沉细无力。
治则 宜益气壮阳,温络止痛。
选药 桂附地黄丸,阳虚寒甚者加服四逆汤,针剂选用参附针。
7,心肾阴虚证
证见 胸闷痛或灼痛,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则 宜滋阴宜肾,养心安神。
选药 六味地黄丸;心肾不交,虚烦不寐明显者,可选用天王补心丹;阴虚阳亢、头晕目眩甚者将六味地黄丸改为杞菊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