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激活沉睡的脑》9
(2008-10-20 16:53:25)
标签:
保健神经元突触胶质细胞树突棘文化 |
分类: 知识就是力量 |
然而,神经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结果却是另外的一番情景。
神经发育生物学中被关注的几个问题:
细胞分化,按一定的时-空模式和顺序发生;
细胞的移动,和迁移,与靶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细胞凋亡——细胞程序化死亡,剪除多余的`,有害的细胞;
神经网络的形成和可塑性。
为了使有关文献中的术语统一起来,我们采用《脑科学导轮》(孙九荣 编著)中的提法。
神经细胞,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分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两大类。
1,神经元(neuron)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电活性和化学活性,可以产生动作电位,合成和分泌神经递质和调质,传递神经信息,脑内神经元的数目大约有 个,不同的神经元的形态和结构各有特色。
2,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 cell) 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约为神经元的10—50倍,是另一大类神经细胞,通常其胞体较小,神经胶质细胞在形态上与神经元最大的区别是虽然有突起但没有形成明显的轴突,而且胶质细胞之间可形成低电阻的缝隙连接。
神经元的种类
神经元的种类很多,可以依据其结构形态,分布区域和释放的神经递质来分类,也可以依发现者命名。
在组织学中,神经元可被分成Golgi-1型和 Golgi-2型细胞。1-型细胞的轴突长,可深到本细胞以外的区域,并往往发出侧枝。如 传人和传出神经元。2-型细胞的轴突短,不能深到本细胞体以外的区域,仅仅与临近的神经细胞构成突触联系,如许多中间神经元就属于此类。
(1)神经元活动对突触的形成和改进的重要作用
Kalil1989)指出,脑内数以千百亿计的神经元之间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要想联系正确无误,需要神经细胞进行活动练习,即产生动作电位,来再一次实地修饰和精简那些突触联系。实际上,所有的哺乳动物在出生前一些神经元的树突棘已经发育,但大部分神经元的树突,树突棘和突触要在后天刺激的情况下发育和建立。
(2)环境刺激促进神经结构的发生
孙九荣等观察到,生活在“感觉运动丰富”和生活在“贫乏”环境的大鼠的脑发育的不同,到了成年,前者的大脑皮层锥体细胞的树突的分枝,树突棘的数量和密度都大大超过后者。
(3)“不用则废”的原则
突触连接而成的神经网络的基本框架变化较小,而其连接的丰满程度是可塑的,直接受到后天的影响,被执行着“不用则废”的原则。 这种“不用则废”也表现在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中的“消退现象”。 在发育过程中,过量的神经支配和突触连接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脑区。通过选择性地对神经元进行细胞凋亡处理,对树突进棘进行“修剪”,从而神经元和其靶细胞联系更合理,有效。
中枢神经系统中还确实存在一些在功能上不活动的突触,它们对突触后的神经元没有影响。但当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通路被损伤后,这些“备用”的突触就表现出功能来。
M。Verhage等人(2000)的研究显示,神经元之间不通讯也能建立系统,即停止神经递质的分泌并不阻止胚胎中神经网络的形成,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没有神经递质的分泌,没有神经信息的传递,就会退化,而最终消亡。
(结论) 一,在脑科学的现代研究成果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证据支持在大脑皮层里有任何所谓“闲置”或“沉睡”状态的脑细胞说法。那些处于闲置或沉睡的脑细胞“由于没有神经递质分泌,没有神经信息的传递,就会退化,而最终消亡。”。可以说,人脑中90%的脑细胞长期处于“闲置”,“抑制”或“沉睡”状态是不存在的。
二,作者煞费苦心地打造出来一些所谓脑科学新论断,其用意完全是为“脑复康治疗仪”的推广做铺垫。我们看作者(脑复康治疗仪的发明者)的大体思路:
1,人脑中有大约120亿个脑细胞(笔者:应指的是神经元,处于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只利用了不到10%,而其余的90%处于被抑制,沉睡状态。
2,人脑中存在神秘的脑电波,存在 着:δ波,θ波,α波,β波 四种脑电波。
θ波:在成人困倦时可以出现。在幼儿时期,脑电波频率比成人慢,一般常见到波。
α波:一般认为,大脑皮层处于清醒安静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β波:一般认为,波是大脑皮层处在紧张激动状态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作者情有独钟的是α脑电波,因为α脑电波和“脑内吗啡”即β-内啡肽相联系。
3,α脑电波和β-内啡肽同步产生,不分先后。
4,β-内啡肽能激活处于“沉睡”状态的脑细胞。
5,只要能够激活处于“沉睡”状态的脑细胞,那么一些脑病的治疗和康复就迎刃而解。
现在,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脑内吗啡能够激活处于抑制状态的脑细胞,它的分泌与脑电生物节律α脑波同步出现,犹如鸡和蛋的关系一样,二者不分先后。若α脑波得到强化,脑内必然大量分泌脑内吗啡,脑内若有大量脑内吗啡的分泌,激活脑细胞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此可见,有效地诱发和强化α脑波是促使脑内大量分泌脑内吗啡,激活脑细胞 的关键。”(P。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