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模式(转载)

(2012-02-22 15:35:09)
标签:

杂谈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一个活动主题的完成,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几节课来完成。需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不是学科意义上的课堂,而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生成的课堂。我们根据课堂活动内容的不同,我们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种课型。每种课型又有其不同的课堂基本规范。

一、选题指导型

   “问题即课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当然,在该课程的实施初期,也可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老师在热情参与全程中,要适时调控、合理引领。

    我们将选题指导课的课型结构归纳为如下两个步骤:

1.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通过创设语言、实物、活动等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在第一环节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环节中将问题转化为课题。教师还可通过教学生学会将问题归类的方式,确定哪些问题可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所谓问题归类,即将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归类,对于回答“是什么?”这一层次的问题,解决比较容易。而对于回答“为什么?”“怎么做?”这一层次的问题,研究比较复杂,研究的时间也较长,一般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3.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课题,成立研究小组。

课题确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二、方案设计型

    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拟定方案应统筹兼顾活动资源分布与学生的爱好特长之间的关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具体的设计要充分发扬民主,形成集体合力,应从内容到形式力求方便操作,动态调整,使其能服务于活动,指导于活动。

    方案设计课的基本结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学生将本组方案计划在全班汇报交流

在此环节中,学生小组派出学习小组长,将本组活动策划在全班汇报,与其他同学交流。
3、学生针对各小组方案计划情况展开讨论
    学生分组汇报本组的活动策划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完善活动计划。
4、学生根据讨论情况完善计划
    此环节在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主要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小组的方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计划。

  三、方法指导型

    方法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综合实践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制定方案,学会实践探究,学会总结和交流研究成果,学会评价和反思。值得注意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方法指导,不是教师直接传授,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去体验,去感悟,然后教师加以指导。

    方法指导课的基本结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学生模拟,实践体验。围绕某种研究方法,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体验,然后产生问题。

2.交流体验和问题。学生在尝试的基础上,交流体验和问题。

3.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使学生明确研究方法。

四、设计制作型

   “人人动手制作,个个动脑创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学生劳动体验的获得、技术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课堂内外的反复演练,许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科技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及文化、艺术等动手与动脑的创意实践中度过的。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其中的个性张扬和深度的探索体验。

   设计制作课的基本结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步:

1.交流认识,开阔视野。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设计制作对象的相关知识。通过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开阔学生视野。

2.创意构思,动手实践。这是课堂中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开始构思和动手实践。

3.交流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师生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4.修改完善。学生在师生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成果。

五、成果交流型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该课程的中心任务。”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可以对前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交流、成果展示。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要有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交流。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是学生活动后所取得的比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

    成果交流课的课堂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答辩式总结交流

    答辩式总结交流活动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进行活动交流时,请若干教师或专业人士当评委,由评委老师提出各种问题,由学生进行答辩。

2、分组汇报式活动总结交流

    分组汇报式的活动总结交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组织交流的又一方式。其活动过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学生简单汇报自己小组研究的活动主题,并说说选择本主题的原因。其目的是给全班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并增强目标的针对性。

    第二步,学生分组汇报活动情况。在此环节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汇报活动过程,   在学生汇报过程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   中的情感体验说出来。

    第三步,教师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分组汇报后,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第四步,引导学生发现生成的主题。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新生成的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无论那一种类型,其实施都必须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都要体现好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杞人忧天?
后一篇:学习感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