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365 从正月初一开始说起(三)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有拜月祈福、拜织女、吃巧果、乞求姻缘等习俗。

相传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一共生育了七个女儿,谓之“七仙女”。其中最小的女儿叫七姐,她长的貌美如花,眉清目秀,亭亭玉立,且心灵手巧,她能在一夜之间织出十八匹五彩丝绢。因此,又被称为“织女”。据传说,有一天,七姐妹在天宫中的御花园里嬉戏玩耍,唯有七姐躲在假山石后,偷窥人世间的诱人景象。忽然,织女发现一位体壮魁梧、俊俏的年轻小伙子正在山坡上放牛,不禁春心萌动,便不顾“人神不得通婚”的天规,毅然从天上降临,下凡来到了人间,与放牛娃结成恩爱夫妻并生育了一儿一女。王母娘娘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勃然大怒,立即带天兵、天将下界擒拿七姐。牛郎见状,立即披上老黄牛主动贡献的牛皮,挑上一双儿女,腾云驾雾,腾飞追赶。就在眼看快要追上的时候,被王母娘娘发现。此时,王母抬起右手,伸向头后委婉地拔下头上的银簪,在身后狠狠地划出了一条长长的天河,将牛郎和织女分隔在天河两岸。

后来,因顾念织女的儿女亲情,王母特又下旨,每到七月七日这天,牛郎和织女可以相见一次。每到这一天,所有喜鹊都不见了,全都飞到天河边上去搭建鹊桥,好让牛郎和织女在此相会,诉说分离时的痛苦和相见时喜悦。

相传每年的八月初八是王母瑶池大会的日子,这一天西王母会在瑶池设宴蟠桃盛会,用隆重的盛会以及美味神奇的仙桃来邀请各路神仙向自己祝寿。画家任伯年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留下了《群仙祝寿图》这样的作品。

在我国的江苏苏州地区,相传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八是八字娘娘的诞辰,被供奉在苏州北寺宝塔第三层中,八字娘娘掌管的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生辰八字中的“八字”,古时候的老人认为八字直接关乎一个人的气数命运,所以人们也都是非常敬仰八字娘娘。每逢八月初八,当地的老妇人不仅会给八字娘娘进香,也会用麦草编成金锭子,放在竹萝中,写上自己的姓名及生辰八字,在八字娘娘殿前焚烧,相传这样做可以保一生丰衣足食。

在上海松江,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八,妇女要结伴上寺庙烧香,按照传统习俗,当日要去到八寺进香,故当地人称之为“烧八寺香”。因为松江的方言“寺”与“字”同音,所以又叫做“烧八字香”。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11]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在《易经》里面“六”是阴数,“九”是阳数,重阳节在农历的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夏日的天安门
外孙子近日拍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