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认识了她!
1968年9月3日,我们被编成一个知青组,集体到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大井坡公社老圈滩大队西小队插队落户。我们知青组长是我们班的于永海同学。从他那得知全组共有14名知青,男同学8名其中六名都是同班同学,女同学6名也都是我校初三同学。
昨天早晨发了一条微信:“老同学早晨您好!酷暑高温,坐家想事,忘了下乡时行李是怎么集中的了,您知道吗?给我提个醒。”好多同学跟我呼应,张家瑜说:我的行李是怎么送到学校的,我也不记得了!同学楊津进说:是自己运到19中的呀
我和徐桂萍 黄靓的行李 是我蹬三轮 她两在后边护着 运到学校的 我们三家离学校都不远 想想那时 都血气方刚的
太单纯了。同学高文利说:我的行李是怎么运到学校的?是借辆三轮车我自已送到的,好象是操场小礼堂集中的。大家说的这些,我一点记忆的影子也没有。10点我与于永海进行了22分钟的视频通话,还是他的记忆是公认的好!他描述道:行李都由个人按照统一要求写明下乡的地址集中按照下乡公社堆放,由学校组织运送到火车站托运。知青同学9月3日下午12点半直接到火车站蹬车,送站的是人山人海......
送站的人群挥手!

天津站送站的人群!

我们中午前到了呼和浩特,穿过火车站边的小路来到财经学院休息。放了假的学生宿舍分配给我们住一晚上,就翻大青山去四子王旗。下午自由活动都上街转转,晚上在乌兰恰特(当时呼市最大的剧场)有专场欢迎文艺演出。
我与高文利微信对话、高文利说:到了呼市,行李跟人一起上的卡车,我的行李没找到,知青办小张和小牛,让我先走,行李找到后再给我,我不干,跟他俩打起来,领我到了一个大仓库里找,好多好多的都堆在一起,找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了。
老安说:看来行李和咱们不是一趟车到达呼和浩特的。
下乡是我人生中一件大事,我就记得出去转弯回来后在财经学院操场上看到了我们的行李都按照知青组堆在一起一堆一堆的,老于叫我在这等全组的知青陆续来相聚,而后要抬自己行李进宿舍,开箱子拿衣服,转天翻大青山冷需要穿上。
高文利说:下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生大亊,一生灾难的开始!
老安说:下乡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生大亊,对我更重要,我就是在呼和浩特财经学院操场上认识冯荫培的!王忠新是初三五的团支书,她将冯荫培引荐给了我。爱开始了。
高文利:听说过,你一眼就看上冯荫培了,开始了你俩的爰情故亊,一生不离不弃的相恩相爱。(高文利是冯荫培的同班同学,下图三人照片有她。)
过了时间不长,她送给我这张照片,我随身珍藏。认识她是1968年9月4日下午。
高文利她们从活佛滩来我们老圈滩东队,她们合影留念。

高文利他们活佛滩来我们老圈滩东队,大家合影留念。

冯荫培她们班部分同学合影留念。

冯荫培她们班部分同学下乡前欢送同学时合影留念。
与王忠新合影
同学关淑妹回复时说:我记得当时呼市下火车后,住了一宿。第二天又坐上大卡车,走在大青山盘山公路上,当地人一再叮嘱咱们,别探头,别往下看。越这样说,出于好奇,越往下看,望着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不觉倒吸一口凉气。把咱们送到公社,然后换乘了生产队派来的大马车。到了西队,我记得天都有些蒙蒙黑了,西队准备的大饼和羊油炒土豆丝,一股呛鼻的羊膻味扑鼻而来。当时也顾不上那些了,围在大盆边,吃的很香。然后就拿着行李分别回到男女宿舍。我写的这些,不知是否是你需要的。我说:太好了!真实的回忆,浮现在面前!谢谢你!
同学关淑妹刚刚说:老安,就是说,从六八年九月三日坐了一夜的火车,下车后你就认识了冯荫培,一见钟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缘分。从那时开始相伴一生。荫培是个老实,厚道,贤惠之人,你娶了荫培是你一生的福气。给你生了一双儿女,陪你过着从无到有的生活,想想那时的艰苦条件,带着两个孩子得多么辛苦啊!现在可以说,生活无忧无虑了,可她却走了,走的让人心疼,让人不舍,让人忘不掉。应该在多相伴几年好了,可是人间事,那可能让人都随愿啊!我说:你给我说哭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