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青春的历程
作者:白似同
汽车在通往四子王旗的公路上飞驰着。车上的人们说着、闹着、吵着、笑着,全然看不出他们已经是七十上下有了孙辈的老人了。言谈中,大多是关于在这片神奇土地上曾有过的艰难、困苦经历的回顾。
汽车穿过大青山,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天、白云、绿茵,流动的羊群,简直太美了。难怪他们对这里魂牵梦萦,这不正如腾格尔唱的名曲《天堂》吗?听知青们讲,过去这里可是一片风沙。那时的四王旗可不是这番景象。那么,他们为什么对这片广袤、贫瘠的土地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如此深切的眷恋。我苦思冥想……
把时间拉回到五十年前的1968年9月3日,天津东站。当开往呼和浩特的专列汽笛响起时,整个车站突然爆发出震天的哭声。远离家乡与亲人,不知自己的生活之路如何开始,会有多么艰难。何时能回到母亲的身边?
我想,五十年前在奔赴内蒙大草原的路上,这些懵懂少年绝不会像今天这般惬意。当闻到了羊粪味儿,当住进土房,当每天劳作十几个小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当不知如何把饭做熟时,大家开姑对人生有了进一步深切的体验。
艰苦的生活,繁重的劳动给这群不成熟的年轻人注入了不怕苦的韧性和坚强,从乡亲们的关照中,大家体会到人性的温暖,逐渐认同了这片土地。
为了纪念这段人生中的艰苦历练,为了感激老圈滩乡亲们对知青的热情关照。四十年后知青们把自己的博客和微信群起名叫‘’老圈滩人‘’。逐渐有人或病退或困推或迁移或升学,离开这里了。但毕竟有人留了下来。在这里,生活了五年、八年、十年……最终几乎都离开了后山。
时间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曾在这里摔打过、挣扎过、磨练过的人们又回来了。没有动员,没有强迫,是他们欢欢喜喜快乐地回来了,而且不止这几十个人,一批、两批、三批、何止千百……
半个世纪漫长的岁月,知青们对这片辽阔贫瘠的土地有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带着疑惑开始了陪同他们的‘’探亲”之旅。
回到老圈滩,乡亲们聚在村口迎接这群离别了几十年的老知青。双双拉手,嘘寒问暖,相拥而泣,让到屋里,沏茶倒水,糖果招待。令人惊讶的是乡亲们能很精准地认出每一个知青,叫出他们的名字,而且还记起当年在村里生活的趣事。此刻,没有曾经的苦痛,只有欢乐,没有思乡的泪水,只有见到亲人的笑颜。在一张张合影的照片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心底的喜悦。有的乡亲又跑了近百里的路到乌兰花与知青们欢宴……
在这几天的交谈中。我也了解到一些令人感动的事情。刚到老圈滩的时候,队里就安排社员为知青烧火做饭。第二年没吃的没烧的,队长二话没说,队里帮助解决。据说为了解决知青的吃住问题。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队长向公社先后借贷了将近一万元。这一万元在四五十年前可不是个小的数目啊。
还听说在落实严打迫害知青的中央文件时,一个社员被污陷。知青们仗义执言,挺身作证,保护了老乡,避免了一场恶性误判悲剧的发生。
《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作者,在那遥远的地方_老圈滩人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9f7ee530100aqb9.html?utm_source=bshare&utm_campaign=bshare&utm_medium=weixin&bsh_bid=2381716481
草原上的人们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孩子,而这些人又以真挚坦诚的感恩之心来回报草原上的人们,回报这片贫瘠但神奇的土地。这也许就是这些年届古稀的老知青们‘’相跟返乡再续情‘’的重要原由吧。
“知青老张”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九十四岁的刘庆泰的母亲,穿着一身新衣服,拄着拐杖站在村口依依不舍的目送着远去的知青。在老人的目光中,我们真正读懂了爱与仁慈,祝福这位慈祥的老人多福多寿,快乐健康吧!
梁启超先生在他的《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少年常思未来,老年常思既往。人到晚年对既往的生活经历常喜回顾。尤其是对刻骨铭心的青春年华会细细品味。五十年后重返老圈滩的老知青们。这次返乡之旅不正是对自己曾经的美丽的青春年华的追忆吗?

“老圈滩人”啊,把自己生命中最值得记取的苦难和艰辛告诉后人吧!让他们知道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不怨、不悔、正直、真诚,用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用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编辑、插图:安锡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