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漆钢:历代书法名家咏论(一)

(2019-02-15 11:49:17)
标签:

文化

历代书法名家咏论(100)

   漆钢

 

戊戌(2018年)中秋假日,返江津探望双亲。值秋雨绵绵,眠食外无事,兀坐一室,触绪生吟,遂取古今名书家分咏之以消磨光景。三日之内,计得绝句十首。厥后,于公余乘闲,断续继作,至戊戌腊月初一,足成百数。惟因拙作所咏书家多随意拈出而续之,故又费时十日,特以朝代为先后列序编撰简介于其下,首尾未及四月。考此百绝,率尔成章,鲜如人意,其间立论,虽偶有发前人之所未发者,然文词隘陋,诗少余味,愧不能追配前贤。盖涵养培植贫薄,正以读书少之故耳。余平素为世累所撄,于诗实欠著力开悟之功,故知拙作难当大雅,姑存之以为他日一粲也。戊戌腊月十一渝州三不轩主人元瑀漆钢记。

 

             历代书法名家咏论

            李斯(约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

助秦一统叹才雄,矫诏凶谋烹狗终。

剩有殊勋谁与比,度衡车轨篆文同。

李斯(约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为秦谋划并六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天下既定,任廷尉,后任丞相。立郡县之制,废《诗》《书》等百家语,禁私学。斯善书,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作《仓颉篇》为范。复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度量衡制度。始皇卒,从赵高谋,矫诏迫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二世胡亥。后为赵高所忌,诬为谋逆,于秦二世二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

 

 

       

张芝(?192年)

甘作布衣称有道,临池尽墨意何狂。

功成一笔连绵草,竟使羲之许雁行。

张芝(?192年),字伯英,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敦煌酒泉人。伯英乃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故时人称“张有道”,实避世洁白之士也。善隶、行,尤善章草书。其章草省减点画、波桀而成“今草”。韦诞、索靖、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王羲之曾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蔡邕(133192年)

石经刻勒证鸿光,隶楷于焉架舆梁。

国手书丹诚不朽,千秋尽识蔡中郎。

蔡邕(132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人。灵帝时召任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董卓专权,被任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故后人称“蔡中郎”。著有《独断》《蔡中郎集》等。通经史,喜好数术、音律、天文,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以为流传经籍中,由于俗儒穿凿附会,文字多生谬弊,而奏请正定此类经文。诏允,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史称《熹平石经》。石初立,前往观看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已孕今楷体势。

   

钟繇(151230年)

曹魏倾身一重臣,留心翰墨坐生春。

书空画被精勤甚,捷表深醇孰与伦。

钟繇(151230年),三国魏书家,字符常,颖川长社人。官至魏太傅。其正楷书独步当时,唐朝张怀瓘《书断》评曰:“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尝自称:“吾精思书学三十年,坐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每见万类,皆画象之。”所书《贺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然其真迹已不传,宋以来所刻《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皆晋唐人临本。

 

索靖(239303年)

银钩虿尾吐奇氛,妙有余姿自逸群。

越制锋芒缘放胆,幼安本色是将军。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西晋将领,与乡人泛衷等俱入太学,称“敦煌五龙”。曾官雁门太守、征西将军,赠司空。晋惠帝时封关内侯,以荡寇将军之职平定西羌叛乱。有先识,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赵王司马伦篡位时,以左卫将军讨孙秀有功,加散骑常侍,迁后将军。河间王司马颙进攻洛阳时,索靖率雍、秦、凉义兵大破其军,不意受伤而卒,年六十五。靖善章草,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谓其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靖自名其书为“银钩虿尾”。时人称“瓘得伯英之筋,靖得伯英之肉。”著有《草书状》等。

 

 

王衍(256311年)

一世龙门绝世姿,麦秋刻帖最堪师。

谈玄终日天诛谴,误尽苍生独犯疑!

王衍(256311年),字夷甫,琅邪临沂人。西晋大臣。夷甫神情明秀,妙善玄言,唯谈老庄,声名籍甚。总角尝造访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八王之乱”中累居显职,官至尚书令、司空、太尉,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司马越讨苟晞,衍为太傅军司。及越卒,众推为元帅。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后,衍为石勒所俘,因劝勒称帝,欲求自免,被勒所杀。后世每引一代枭雄桓温“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以证山涛当年预言,然此论实有为帝王者脱罪之嫌也。衍工书,所作行、草尤妙。有《麦秋帖》存世,虽为刻帖,然书风妍丽,姿态横生,酣然痛快见于笔下。

   

 

陆机(261303年)

词章谐美入渊泉,祖帖千秋谁比肩。

履贵冒危何惜死,弘才积玉负苍天。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人。士衡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吴亡后出仕西晋,官至平原内史、前将军。后为司马颖所杀,被夷三族。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绮练华美。著作颇丰,有《陆士衡文集》等。善书,为文名所掩。今传《平复帖》,浑朴高古,天趣横溢,为传世法书名作中最早之真迹,后世尊为“墨皇”或“祖帖”。

 

 

卫铄(272349年)

不让须眉古所无,雅言妙喻定规模。

欲窥书道明其理,应读华篇笔阵图。

卫铄(272349年),字茂漪,自署和南。传为王右军之师。汝阴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师承钟繇,尤善隶书。家学渊源,有名当世。《书法要录》称其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著有《笔阵图》(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一卷,另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书评》称其“如插花少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

换鹅人去邈难追,潇洒风标绝玮奇。

一序临流光史册,从兹斑管树丰规。

王羲之(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初学书于卫铄,后壮游四方,多见古人法书,艺乃猛进。羲之真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复广采众长,冶于一炉,自成家法。梁武帝云:“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史载羲之性好鹅,山阴一道士,养鹅十余,王乘舟往看,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之。道士言性好道,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各两章,使合群以奉。羲之停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大以为乐。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释支遁道林并凝徽操之等四十有二人,于绍兴兰亭修祓禊之礼,挥豪制序,兴乐而书。羲之所书《兰亭序》成千古绝品,后世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原迹已入昭陵,今存唐人摹本。唐摹行书诸帖尚有《丧乱帖》《孔侍中帖》《奉橘帖》《二谢帖》《远宦帖》等。其书一经面世,历代士人争相效法,影响宏巨,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谢安(320385年)

东山高卧几经春,逸驾飞鸣作炳臣。

天地为书挥翰手,安邦却敌术通神。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安少以清谈知名,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处十年。后出山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时前秦苻坚强盛,疆埸多虞,诸将败退相继。淝水之战,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安石尤善行书,亦犹卫洗马,风流名士,海内所瞻。王僧虔云:“谢安得入能书品录也。”

 

 

      十一

王献之(344386年)

源深家范耀天垂,创体能当百代师。

最是英风神骏气,献之端不让羲之。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学于父,次习张芝,别创新法,自成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其书雄武神纵,灵姿秀出,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最,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行、草之间,逸气过其父也。张怀瓘《六体书论》云:“子敬行草之外,更开一门,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之间。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骏,古今独绝也。”《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十二

王珣(350401年)

法帖勾摹易失真,琅琊矩范化烟尘。

幸余伯远通消息,东晋风流可问津。

王珣(350401),字符琳,小字法护,会稽人。为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羲之从侄。官至尚书左仆射,加征虏将军,领太子詹事。以才学文章受知于晋孝武帝司马曜。所书《伯远帖》为东晋王氏家族存世唯一真迹,为乾隆三希之一,被誉为稀世瑰宝。董其昌称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既幸予得见王珣,又幸珣书不尽湮没,得见吾也。长安所逢墨迹,此为尤物”。《宣和书谱》称: “其家世学,草圣有传。今不见其草迹,即此真行,已足名家。观其下笔,力变右军父子,而无一笔诡于正,所谓纵任自喜,古雅有余者也。”

 

 

十三

王僧虔(426485年)

家风不坠绍箕裘,智士名高更好修。

妙对君臣同第一,辉光掩抑善为谋。

王僧虔(426485),琅琊临沂人,晋王羲之四世族孙。历官太子舍人,武陵、吴兴、会稽太守,湘州刺史,吏部尚书。任会稽太守时,因不愿阿附权臣阮佃夫,被免官。入齐,官至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好文史,解音律,书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骨力。史载齐高帝萧道成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尝与王僧虔赌书毕,问曰:“谁为第一?”僧虔对曰:“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帝笑曰:“卿可谓善自谋矣。”传世书迹有《太子舍人帖》。著有《书赋》《论书》《笔意赞》等。

 

十四

郑道昭(455516年)

大野书碑壮北朝,刚锋耀灿入云霄。

风骚南帖千秋领,冷落中州郑道昭。

郑道昭(455516年)字僖伯,郑羲次子。北魏荥阳开封人,自称“中岳先生”。据《魏书》载其“少而好学,综览群言”,“好为诗赋”。初为中书学生,迁秘书郎。随孝文帝征沔北,受宠遇。官国子祭酒,屡表请崇儒敦学。清代中叶于山东掖县云峰山发现其题名、题诗石刻,又《郑文公碑》亦出其手,列为北魏碑刻书法珍品。清叶昌炽评其书曰:“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论经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如筚路蓝缕进入文明,其笔力之健,可以剸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书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此虽过誉之论,亦可窥此碑影响之巨。

 

 

十五

智永(生卒不详,陈、隋间僧人)

索字居然铁限穿,千文八百世间传。

初心寤寐师家法,书学中兴赖以延。

智永(生卒不详,陈、隋间僧人),名法极,俗姓王,陈、隋间僧人,会稽人。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出家永欣寺,称永禅师。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初从萧子云学,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临书三十年,用败之秃笔头积至数大簏,瘗之,号“退笔冢”,自制铭志。求书者众,所居户限为穿,以铁叶裹补,称“铁门限”。智永妙传家法,隋炀帝曾云:“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曾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智果、辨才、虞世南均其高足。智永年百岁乃终。

 

 

十六

欧阳询 (557641)

端严气度阵堂堂,劲骨丰肌字字刚。

若论大唐真楷法,人工极处是欧阳。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汉族,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纥子。少为江总收养,教以书计。仕隋,为太常博士。李渊微时,引为宾客。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五。询博览经史,主编《艺文类聚》,为唐代著名类书,流传至今。其书,初学二王,后兼临北朝三公郎中刘珉书,并融合众家之长,以险劲刻厉而成自家风格,世称“欧体”,又称“率更体”。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等。著有《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十七

虞世南(558638年)

藏器凌烟德范身,犯颜直谏老功臣。

圆融只在霜辉里,秀出姿荣意味真。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唐越州余姚人。受学顾野王十余年,精思不懈。文章婉缛,得徐陵之意。又从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学羲之书法,妙得其体,由是声名籍甚,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历仕陈、隋二代。太宗时为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对掌文翰。迁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为"十八学士"之一。其容貌虽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称其“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贞观十二年卒,贞观十七年(643),绘像凌烟阁。

 

 

十八

褚遂良(596659年)

听履失途真一梦,唯凭筠管擅声隆。

欧虞合体刚柔济,陶铸唐书稀代功。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唐杭州钱塘人,祖籍阳翟。太宗时历起居郎、谏议大夫,奏章数十上,多被采纳。官至中书令。贞观二十三年,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封河南郡公,任尚书右仆射,世称“褚河南”。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卒于官,享年63岁。遂良博涉文史,工肃楷书,甚得右军意趣。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十九

冯承素(617672年)

弘文馆里有斯人,奉旨钩摹笔入神。

心到手随传晋法,纤微逼肖迈群伦。

冯承素(617672),字万寿,长安信都人。唐太宗贞观间直弘文馆。贞观十三年,内出王羲之所书《乐毅论》真迹,令其摹写,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征、杨师道等六人。又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

 

 

二十

欧阳通(625691年)

楷式渊深续绍隆,家传默化北朝风。

微伤含蓄庄严意,险峻鹰扬过乃翁。

欧阳通(625691),字通师,唐潭州临湘人。欧阳询子。早孤,母教以父书。初拜兰台郎,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二年为相,因反武承嗣为太子,下狱死。工于楷,书得父法而险峻过之,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二十一

敬客(唐高宗时人)

久掩声名隐世间,王公砖塔管中斑。

可知唐代擅书手,非只虞欧褚薛颜。

敬客(唐高宗时人),事迹无考,出自河东右族。清王澍《虚舟题跋》云:“敬客名不显于时,然其书法特为瘦劲,大类褚公。则知唐世能书者人多,不免为巨公掩耳。”钱泳曰:“得片纸只字犹珍藏之不置者,因其秀劲有法,在欧、褚之间,故学者纷纷,遂为名碑,可见古人用笔皆有法度可寻也。”其存世书迹《王居士砖塔铭》,楷法精绝、体势俊逸、风神挺秀、既深得褚欧楷书神髓,又能独出机杼,洵属唐楷佳构也。

 

二十二

孙过庭(646691年)

智巧书功俱上乘,王家草法赖传灯。

锦肠五合交臻论,不是通人定不能。

孙过庭(648703年),字虔礼,其籍贯一说陈留人,一说富阳人。一般均称富阳人,然其自称吴郡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善草书,自宋以来皆推能品。其草书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唐韦续《续书品》)。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云:“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传世草书名作有《书谱 》,文书俱高妙,为历代书学名著。

 

 

二十三

薛稷(649713年)

承传褚法见高华,瘦硬神凝最赏嗟。

当世论书排偶数,得师之半亦名家。

薛稷(649713),字嗣通,唐蒲州汾阴人。薛道衡曾孙,薛收孙,魏征外甥。进士及第。中宗景龙末为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睿宗立,封晋国公,历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世称薛少保。稷以辞章名,其《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为初唐五古名篇。张说评其文“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见《大唐新语》卷八)。及窦怀贞伏诛,以知其谋,赐死于万年县狱中。工书,笔姿遒丽,法虞世南、褚遂良,锐意临仿,穷年不倦。时称“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书家。存世有《信行禅师碑》为其代表作。

 

 

二十四

贺知章(659744年)

纵横自得笔如飞,蠖屈蛇伸见妙微。

狂客胸中堆锦绣,风生泉涌醉忘机。

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唐越州永兴人。少以文词名。武后证圣元年登进士第。初授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玄宗开元十年,张说奏贺知章及徐坚等入书院,同撰《六典》。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后迁太子宾客,授秘书监。为人旷达不羁,不拘礼法。善谈笑,时人誉为“清淡风流”。晚年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称“吴中四士”。好饮酒,与李白友善。工书法,尤擅草隶。天宝初,因病乃上疏度为道士,返乡不久卒。《全唐诗》存诗1卷,其《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二十五

张旭 (675—约750)

位列八仙奇气熏,挥毫落纸吐烟云。

藏锋诀奥千钧力,草圣真淳叹不群。

张旭(675—约750),字伯高,唐吴人。曾官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精通楷法,以草书知名,世称“草圣”。性嗜酒,与李白等合称“饮中八仙”。常醉后叫呼狂走,而后挥毫落纸,或以头濡墨而书,时称“张颠”。旭草书与李白诗、裴旻剑舞时称“三绝”。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等吴越文士俱以文词杨名京师,合称“吴中四士”。颜真卿曾两至洛阳,求教于旭。怀素继承其草法,人谓“颠张狂素”,“以狂继颠”。旭亦能诗,《全唐诗》存诗六首。正书有碑刻《郎官石记》,草书墨迹有《草书古诗四帖》。撰有《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

 

 

二十六

李邕(678747年)

碑版书成世所宗,英风豪气合雝容。

如龙如象同飞誉,千古骚坛只李邕。

李邕(678747),字泰和,唐扬州江都人。唐宗室。邕以文名天下,工文善书,尤长以行楷写碑,《宣和书谱》云“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等。其父注《文选》,邕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性豪侈,不拘细行。天宝时,为李林甫所忌,遭罗织,受杖死。《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七十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

 

二十七

徐浩(703783年)

雄浑朴茂笔端收,诏令告身皇命遒。

弊选营私终乏德,宗风难与鲁公俦。

徐浩(703783年)字季海,唐越州郯县人。玄宗开元五年,明经及第,调鲁山主簿。天宝中,历仕刑部郎中、司农少卿。安史乱时,从玄宗入蜀,拜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国子祭酒。于书,诸体皆备,草隶尤精,尝书四十二幅屏。肃宗立,为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出浩手,又参太上皇诰册,宠绝一时。后为李辅国所谮,贬庐州长史。代宗时,复以中书舍人召,历工部侍郎、会稽县公,出为岭南节度使,入为吏部侍郎,与薛邕分典选。坐事,贬明州别驾。有墨迹《朱巨川告身》存世。

 

 

二十八

颜真卿 (709784)

忠肝直节庙廊材,纳古生新大纛开。

篆籀入书垂别范,雄深风举欲惊雷。

颜真卿(709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玡临沂。开元进士,唐代名臣。历任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真卿与从兄杲卿共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响应,被推为盟主。代宗时因功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世称“颜鲁公”。兴元元年,被派遣劝谕叛将李希烈,希烈胁之,凛然拒贼,终被缢杀。工文词,尤善书法。楷书雄浑,参以篆笔之圆劲,刚健挺拔,气魄雄伟,人称“颜体”。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碑刻存世。其行书墨迹《祭侄文稿》,后世称“天下第二行书”,谓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云。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二十九

李阳冰(约生于721722间,卒于785787年)

斯翁制篆示真乘,屈玉盘金玉箸称。

魏晋隋唐千载后,鳌头独占李阳冰。

李阳冰(约生于721722间,卒于785787年),字少温,京兆云阳人。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肃宗干元中任缙云令,有政声,秩满迁为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阳冰多才艺,善词章,工篆书,篆法妙天下。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言也。”传世刻石有《三坟记》《谦卦铭》等。

 

 

三十

怀素 (737799年,一说725785)

绿天庵里醉僧居,醉后驱毫刃有余。

我即书来书即我,虬龙腾跃示真如。

怀素(737799年,一说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人。少年出家事佛,经禅之暇,醉心翰墨。尝于故里广植芭蕉万株,以蕉叶代纸习字,因名其所居曰“绿天庵”。其弃笔堆积,埋山下曰笔冢。以“狂草”名重当世。后入京,求见当时名公,以求进益。颜真卿、张渭、戴叔伦、钱起等,皆作诗文称赏其草书。嗜酒,酒酣兴发,于寺壁里墙,衣裳器具,无不书之,人称醉僧。又,评者谓张长史为颠,怀素为狂,以狂继颠,合称“颠张狂素”。其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传世书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诸帖。

 

三十一

柳公权(778865年)

唐人尚法论精工,柳骨森严丰润融。

面谏托词书喻政,杜钦谷永合流风。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兵部尚书柳公绰弟。宪宗元和三年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穆宗爱其书法,问用笔之法,柳公权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长庆中,官右拾遗、右补阙。大和中,为司封员外郎,充翰林学士。后累迁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工部侍郎,均兼内职。后至太子少师。公权博贯经术,通音律,工诗文,其书法体势劲媚,骨力遒健,结构劲紧,自成一家,极为时重,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等。

 

 

三十二

杜牧(803852年)

笔端才调见清奇,信手挥来任所之。

好好诗书真绝唱,六朝风韵此中窥。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登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先后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生平颇好游宴。喜兵法,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牧之亦善书,其行书《张好好诗》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宣和书谱》评其书:“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

 

三十三

杨凝式(873954年)

韭花清逸出风尘,夏热颠狂耳目新。

启宋承唐谁复匹,散僧入圣识天真。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华州华阴人。性狂傲纵诞,幼颖悟,富有文藻,大为时辈所推。哀帝天佑二年(905)登进士第,释褐度支巡官,迁秘书郎。唐亡后,历仕后晋、后汉、后周三朝,官至少师太保。卒于任上,赠太子太傅。凝式博览经籍,长于歌诗,遇山水胜景则流连赏咏。尤工行草,得欧阳询、颜真卿笔法。洛川寺观蓝墙粉壁上,题纪殆遍,时人以其纵诞,有疯子之号。其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夏热帖》等。

 

 

三十四

李建中(9451013年)

法自平原率更传,宋贤尚意已开先。

同年土母皆堪赏,朴厚丰肥见脱然。

李建中(9451013年),字得中,宋京兆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累官太常博士、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人称“李西台”。淡于荣利,好吟咏,每游山水,留题自称“岩夫民伯”。擅草、隶、篆、籀、八分等书体,行笔尤工,多构新体,师法颜真卿及魏晋书风。其书笔致丰腴肥厚,结体端庄稳健,风格丰肌秀骨,气宇轩朗。有墨迹《同年帖》《土母帖》《贵宅帖》等传世。

 

三十五

林逋(9671028年)

俗情尘虑岂交关,日与高僧相往还。

书卷萧疏清入骨,馨香浮动满湖山。

林逋(9671028),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及长,漫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时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衲子诗友日相往还。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其行草书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既老,自为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及其殁也,谥曰“和靖先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