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镜·国境·花径(六)

标签:
旅游原创摄影湿地景观额尔古纳湿地亚洲第一湿地 |
分类: 驴影浮光 |
网络资料:
额尔古纳湿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北侧,额尔古纳河的东岸,总面积为12.6万公顷,属于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根河、得尔布干河、哈乌尔河)的滩涂地。
从景区大门到山顶还有些距离,可步行也可坐电瓶车。我们因时间有限选择坐电瓶车。
波斯菊: 学名:Cosmos bipinnata Cav.,别名:大波斯菊、秋英,藏族称“桑格花”。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纺锤状,多须根,或近茎基部有不定根。花期6-8月,果期9-10月,原产美洲墨西哥,中国栽培甚广,在路旁、田埂、溪岸也常自生。云南、四川西部有大面积归化,海拔可达2700米。
网络上有关波斯菊与桑格花的关系另有说法:
很多人都把波斯菊认为是格桑花,而这种花在藏区另有其名,叫“张大人花”。网络查询“格桑花”的图片,展示较多的也是“张大人花”波斯菊。而波斯菊原产墨西哥及南美其他地区,别名秋英、秋樱(学名:Cosmos
bipinnata Cav.
)为菊科秋英属一二年草本植物。虽然波斯菊是许多像《八瓣格桑花》这样的影视作品或西藏大量的期刊杂志、歌曲上代表格桑花的植物,但是拉萨人称这种花为“张大人花”,却是因为此花是清末驻藏大臣张荫棠带到拉萨的。据称,1906年,清廷任命张荫棠为副都统,以驻藏帮办大臣的身份,到西藏办事,借以挽回政令不通的危局。1906年11月,张荫棠进入西藏。进藏时曾带入各种花籽,试种后,其他花籽无法生长,唯有一种花籽长出来呈“八瓣”形,且耐寒,花瓣美丽,颜色各异,清香似葵花,果实呈小葵花籽状。一时间,拉萨家家户户都争相播种,这种花生命力极强,自踏上这片高天阔土,就迅速传遍到西藏各地。然而谁都不知道此花何名,只知道是驻藏大臣张荫棠大人带人西藏,因此起名“张大人”。当时,西藏通晓汉语的人很少,而会说“张大人”这一词汇的藏族百姓却大有人在。许多不会说汉语的藏族老人谈论此花时,也能流利地说出“张大人”这3个汉字。所以从物种引入中国的时间上来说,波斯菊绝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格桑花。
沿途波斯菊夹道很是壮观
P4
边爬边拍波斯菊
逆光来一张,一脸胭脂满巷芳,惹得小儿乱上墙。
P7
博友里有拍波斯菊的高手,就不多献丑啦。
P9
P11
网络资料:
额尔古纳市是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西北麓,呼伦贝尔草原北端,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内蒙古自治区纬度最高的市,也是中国最北的边境城市。额尔古纳市面积2.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7万(2010年)。
额尔古纳是蒙古语“捧呈、递献”之意。后又逐渐把它修饰为“奉献”之意。
隋唐时期,室韦就成为呼伦贝尔部分部落驻地,唐代曾设室韦都督府进行管辖。
1206年,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合撒儿的领地,黑山头古城就是他们居住的主要城池。
清世宗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政府在额尔古纳河流域设置了“卡伦”,管理边务和内政一直延续到民国
民国九年(1920年)建室韦县和奇乾设治局,民国十年(1921年)设奇乾设治局为奇乾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伪满洲国改室韦县和奇乾县为额尔古纳左翼旗和额尔古纳右翼旗。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合为额尔古纳旗,人民政府设在三河镇。
196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额尔古纳旗,分设左右两旗,并将1961年划给陈巴尔虎旗的三河、上库力、拉布达林划回额尔古纳右旗。1975年旗政府迁至拉布大林。
1994年,国务院同意撤销额尔古纳右旗,设立额尔古纳市(县级),以原额尔古纳右旗的行政区域为额尔古纳市的行政区域。
坡顶全貌

P12
网络资料:
额尔古纳域内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
额尔古纳湿地景区:额尔古纳湿地景区紧靠拉布大林西北,南坡较缓,北坡陡峭的山崖下是著名的根河湿地。
中俄界河旅游区:中俄界河旅游区位于额尔古纳河畔,坐落着黑山头口岸,黑山头口岸因位于额尔古纳市黑山头镇而得名,历史上是海拉尔与额尔古纳河下游众卡伦联系的通道和枢纽。
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左上源。发源自大兴安岭西麓,该河纳入根河、得耳布尔河、哈乌耳河、莫尔道嘎河面、激流河(贝尔茨河)、阿巴河、乌玛河、恩和哈达河等。海拉尔河与大字兰鄂罗木河在满洲里附近的阿巴该图山汇合后折弯(165º)向东流去,始称额尔古纳河。干流全长970公里,在额尔古纳市境内671公里,河宽100-300米,水深3-5米。
黑山头古城遗址:黑山头古城位于黑山头镇以北12公里处,有四条河流在这里交汇,西邻额尔古纳河,南邻根河,北邻得尔布干河、哈乌鲁河,城堡建在四河交汇处的东部台谷上。在城堡西北1公里处,有一座小孤山,海拔554米。
号称“亚洲第一湿地”。问了一下陪同的当地朋友何以号称“第一”,规模呢还是啥的,他说无从考证。
网络资料:
额尔古纳湿地是中国目前保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较大的湿地,也被誉为“亚洲第一湿地”。
额尔古纳湿地原名根河湿地,2009年之后更名为额尔古纳湿地。湿地位于额尔古纳市郊,是中国目前保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湿地,被誉为“亚洲第一湿地”。这里地形平缓开阔,额尔古纳河的支流根河从这里蜿蜒流过,形成了壮观秀丽的河流湿地景观。
额尔古纳湿地包含有特别大范围的冲积平原,并在此形成了一个三角洲,它位于根河、额尔古纳河、得尔布干河和哈乌尔河交汇处。湿地还包括根河、得尔布干河、哈乌尔河及两岸的河漫滩、柳灌丛、盐碱草地、水泡子及其支流。
湿地涵盖了额尔古纳除原始森林外几乎所有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干旱的季节,由于较稳定的水情、充足的湿地,这里成为许多鸟类非常重要的庇护场所。清澈的根河静静流淌,曲水环抱草甸,岸边矮树灌木丛生,绿意盎然;而秋季草木泛黄,远远望去是一片金色的大地,又是另一番壮美的景象。
网络资料:
额尔古纳湿地是额尔古纳河与其三条来自森林高山区域的支流根河、得尔布干河和哈乌尔河交汇处包含的特别大范同的泛洪平原,并且在此形成一个三角洲,还包括根河、得尔布干河、哈乌尔河及两岸的河漫滩、柳灌丛、盐碱草地、水泡子及其支流。
额尔古纳河湿地这一区域属于全球两个重要的生态区域:达乌尔草原生态区域和黑龙江流域生态区域。
由于是丰水期河道泛滥出碎镜般的沼泽地。此时雨过天青,云卷云舒,倒也怡情。
网络资料:
额尔古纳河湿地物种丰富,野生维管束植物有67科227属404种;野生陆生脊椎动物有4纲26日56科268种。在干旱的季节,由于较稳定的水情、充足的湿地,这里成为许多鸟类非常重要的庇护场所,是全球鸟类东亚一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瓶颈”,每年在这里迁徙停留、繁殖柄息的鸟类达到2000万只,是丹顶鹤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大约有45对,占全球丹顶鹤总数的4%。
也是世界濒危物种鸿雁的重要柄息地之一,大约有2000只,占全球总量的4%;另外每年从这里迁徙停留的大鸨和小天鹅的数量分别占全球总数的17%和19%,这里是世界鸟类保护的重要区域。
P16
网络资料:
额尔古纳湿地所依附的西山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西山东坡依山傍水,背风向阳,有证据表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古鲜卑人在这儿生存。在这儿发现有西山古墓群,经考古发掘证实是古鲜卑人墓群。早在1800年前,鲜卑人从大鲜卑山嘎仙洞石室走出,“南迁大泽”,这里曾是他们世代生活过的地方。
在主峰西山向东俯瞰,美丽的边陲小城,街道宽阔整齐,楼房错落有致;向北眺望,根河岸边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麦田中是一道道绿色防风林;山脚下巨大的根河河谷,两山之间宽约十里,视野极为辽阔。
根河之水在繁茂灌丛和杨柳浓荫中左旋右转,隐蔽流淌,以其九曲十八湾的优美运行折线,勾画出一个又一个漂亮的绿洲和令人心驰神往的鸡心岛,根河水像一枝水彩笔,将巨大的河谷描绘成如诗如歌的绿色画廊,然后恋恋不舍流向远方。
P17
P18
河水泛滥形成的“碎镜”

P22
湿地内植被茂密,但好像并不对游人开放。
P23
大家都是站在坡顶观赏
P24

P25
再看额尔古纳市区
建筑的色彩如满洲里,以红黄等暖色调为主。

P27
景区不大,能看的就这几个画面了。
下图右侧是通往午饭前去往电视塔的公路
湿地的另一侧(南坡)有一处人造景观(也许是厕所),怎么看与周围环境都格格不入,实在是败笔。
P30
这身打扮出来旅游,也真是醉了。这块碑很热门,难得有空闲的时候,只得蹭拍一张了事。
P31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