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东海岸拉风·14

标签:
巴伦西亚旅游实拍细木雕丝绸交易所 |
分类: 驴影浮光 |
离了桑托斯教堂继续在巴伦西亚的小巷里拐弯抹角地游走着,不指望拾个大瓜,也不图着捡一堆芝麻,身既为“驴”,不原地打转儿拉石磨就够万幸的了。
即使如此,巴伦西亚老城区的瓜瓜枣栆还是让人一饱眼福。你看那,樱红柳绿分明是人间四月天;却好似,龙车(ju)凤辇朦胧中天堂九重阙。拈一把,阳光普照有道是花儿向阳开;捏几张,人模鬼样倒不如自在胜神仙。
好啦,总算把开场白混过,继续看景儿。
梅尔卡多市场边的一座红砖建筑与四月的春花打成一片
P1
大门紧闭,省了时间。
P3
另一组建筑倒是开着,门外的墙上写着纪念建筑师佩拉等字样。
P4
进入门内,阴凉的院落扑面一股子橘香。
P5
又是令人一头雾水的西班牙语,先记录下再说。原来这里就是“丝绸交易所”。
P6
丝绸交易厅(西班牙语: Llotja de la Seda,英语:Silk
Exchange)是一座晚期巴伦西亚哥特式民用建筑,建于1482年至
1548年。因其戏剧性地证明了巴伦西亚为地中海颇具地位和财富的商业城市之一,1996
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今天巴伦西亚热门旅游景点。
一楼的一间小门厅,厚实的实木天花板亮爆了。
P7
在丝绸交易所建筑背后还有一座建于十四世纪的老交易市场,被称为“油料交易所” (西班牙语:Llotja de l’Oli),但历史上交易范围不仅仅是油料,有资料记载1348 年这里就开始了布料(perxal)和丝绸交易。
至十五世纪巴伦西亚的商业繁荣达到新的顶峰,市场需求和规模导致新丝绸交易所的诞生。
中世纪风格的壁灯上装着仿蜡烛的电灯泡,与其说“照亮”了什么,不如说平添的几分幽暗感觉。
P8
巴伦西亚新丝绸交易厅的设计灵感来自马略卡岛(Palma de Majorca)洛尼亚(Lonja)一座1448 年由建筑师圭勒姆 · 萨嘎拉(Guillem Sagrera, 1380年–1456年)设计的建筑,由洛尼亚建筑师佩拉 · 卡姆特(Pera Compte,?-1506年),担纲主体部分设计。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该交易所为丝绸和布料贸易起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实木天花板的雕刻虽谈不上精细,但用料和法式无不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P9
P10
P11
目前的交易所只剩下这座空荡荡的商品陈列大厅(The Hall of
Columns)
P12
这样的环形大吊灯最初好像只在座山雕的威虎厅见识过
P14
石柱细部
P15
P16
门上的巴洛克式额饰
P17
通向外部的大木门,估计早年间是用于进货的。
P18
通向院落的栅栏门
P19
P20
额饰
P21
P22
院子正中央有一个干涸的八角喷水池,感觉是后世之作。
P23
池壁细部
P24
丝绸交易所建筑外观
P25
对面的院墙上有一个水龙头和大理石水盆
P26
水盆的质地和色泽近似寿山石中的“芙蓉石”,看包浆应是老物件。
P27
黄铜的水龙头。想起丹麦语中称水龙头为“水母鸡”(vandhane),也是取意自动物。
P28
顺着石阶到二楼去看看
P29
屋檐下的排水石兽,相当于中国建筑屋脊四角排列的吻兽吧。其作用同样是为了突出建筑的威严,还具有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的寓意。
P30
P31
西班牙瓷砖在国内早就享有盛名
P32
放在天朝的话颇具龙庭宝殿的规格
P33
P34
正赶上一拨英国学生在参观
P35
大厅底部有一条木案和两把宝蓝色法兰绒贴面的木椅,想必是当年拍卖师坐的位子。
P36
木墙围的细木雕很耐看
P37
P38
P39
壁灯造型
P40
墙上的大门有五、六米高,本来二楼还安门就够奇怪的了,这扇门还分为上下两部分,求解。

布满橘树荫的庭院
P42
P43
石阶外侧的雕饰,与院中八角水池的风格一致。
P44
瞧着这扇手工铁窗挺顺眼,甭管咋说也是一个时代的工艺嘛。
P45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