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北踏春•23

标签:
利物浦街景甲壳虫乐队阿尔伯特码头古斯塔夫教堂 |
分类: 驴影浮光 |
出门游玩,走得近、离得开的是景点,买得起、吃得下的是美食,转得起、扫不尽的是卖场,瞧得真、巴结不上的是美眉,但如果运气不好赶上了坏天气,那你就是鞋底踩倒了一块口香糖,即使使出浑身解数怎么甩也甩不掉了。这天溜达在利物浦的街头就像游走在一个早该换水的浑浊的大鱼缸里,有点儿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边走还边不时地瞎琢磨,难不成是小时工又请假回了老家,京城家里老爷子养的那缸鱼没人换水上了西天?
真心觉得利物浦的建筑和市容比曼彻斯特强很多,有大书特书的余地,但天色阴沉、小雨不断,虽然老350D淋些雨也没啥可心疼的,但很影响游兴。噢,对了,在此还要特意感谢小鸥,因为这天行李无处寄存,他一路都是拉着行李箱跟在后边同游的。
德本汉姆是一家英国老字号的百货连锁店,最早的零售业活动可追溯到1778年,第一家德本汉姆店于1813年开张,现在英国、爱尔兰和丹麦拥有172家店铺。
P1
这家Boodles也是成立于1798年的老字号珠宝首饰店,看上了他家门前的这只看门狗,可惜喂多少骨头也牵不走。
P2
怪不得呢,原来这不是狗,而是利物浦的城市吉祥物“香蕉羊”(lambanana)。香蕉羊是以纽约曼哈顿为创作基地的日本艺术家千恵藏太郎(Taro
Chiezo)创作的卡通形象,前半身是历史上从利物浦港出口的绵羊,后半身是从利物浦进口的香蕉,代表了这座城市曾经的经济命脉。2008年利物浦当值年度“欧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时曾制作了125个大小不同的香蕉羊摆放在游人集中的地方,
沿着詹姆斯大街走到港口区。左侧带圆顶的大楼是利物浦港务大厦。
P3
网络资料:
利物浦港务大厦(Port of Liverpool
Building),旧名“默西码头港务局办公楼”(Mersey Docks and Harbour Board
Offices),是英国利物浦的一座一级注册建筑,座落在码头顶(Pier Head)地区,连同毗邻的丘纳德大厦(Cunard
Building)和皇家利物大厦(Royal Liver
Building)一起被称为利物浦的“三女神”。这座建筑的设计者是阿诺德·索恩利爵士(Sir Arnold
Thornely,1870年–1953年)和F.B.霍布斯,修建于1904年到1907年间,钢筋混凝土框架,外墙为波特兰石(Portland
Stone)包装。这座大厦从1907年到1994年作为“默西码头和海港公司”(The Mersey Docks and Harbour
Company )总部达八十七年之久,,此后该公司迁址西福斯码头(Seaforth
Dock)。2001年被出售给了利物浦的地产开发商,2006年至2009年进行了高达1000万英镑的重建工程,恢复了昔日的辉煌。今天,这座大厦用于居住和办公。
利物浦港务大厦的建筑风格属于爱德华巴洛克式,特征是中央拥有一个巨大的圆顶成为整座建筑的焦点。形状大致为带有外角的矩形,顶部为石头穹顶。与旁边的丘纳德大厦相同,其内外布满了装饰,特别是运用了许多与海运题材有关的昂贵的装饰。
在地图上找到了著名的“阿尔伯特码头”,决定过去看个究竟。
P4
风雨潇潇,怎么到哪儿大西洋的东海岸都是一样的多风呢。
P5
网络资料:
阿尔伯特码头(Albert Dock)是利物浦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一组码头和仓库建筑物,由杰西·哈特利(Jesse Hartley,1780 – 1860)和菲利普·哈德威克(Philip Hardwick,1792 –1870)联手设计,于1846年开业,是英国的第一座由铸铁、砖头和石头建造的建筑,整个建筑中没有任何木结构,其目的是在世界上建造第一座抗火灾仓库系统。
建筑墙壁上还残留着昔日的部分设施,看起来像是将货物搬运到库房内的脚手架。
P6
阿尔伯特码头的物流系统被认为具有革命性创新,实现了从船舶装载到库房的直接对接。启用两年后这里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液压港务起重机。由于其开放且安全的设计,阿尔伯特码头随即成为了一个十分繁忙的货运码头,大量进出口商品如白兰地酒、棉花、茶叶、丝绸、烟草、象牙和食糖在此吞吐运输。
走进码头,中间是一个四方形的水面,周边是一圈近似柱廊的建筑。
P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尔伯特码头被征用为英国大西洋舰队的基地,因此在德军对利物浦的历次空袭、特别是1941年五月的“闪电战”中遭到重创。战争结束后,因业主的财务问题以及使用率的急剧下降,在阿尔伯特码头的未来道路上投下阴影。1972年码头业务终于被迫关闭。在废弃了近十年后,1981年当时的默西塞德开发总公司成立并对该码头进行二次开发,于1984年正式重新开业。
今天阿尔伯特码头是伦敦之外的主要旅游景点、英国城市访问量最大的景点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遗产海上商业城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码头早已失去往日的功效,柱廊内周一圈的一楼多已改为餐馆或咖啡座。
P8
阿尔伯特码头建成后是世界上第一座非可燃仓库系统,仓储面积达到120,000平方米,中部的水域面积3.14公顷。当年建设时使用了2,300万块砖以及47,000吨砂浆,总费用为782,265英镑,而今天它的估价是2.3亿英镑。
昏暗混沌的天色中阿尔伯特码头的西瓜瓤色的大柱子就显得格外提气
P9
港湾里停着几条小帆船,也不知是打渔的还是运货的。
P10
看得出抗燃建筑材料材质上乘,虽经一百五十多年风雨吹打仍然健硕硬朗,没有丝毫的走形和裂纹。
P11
阿尔伯特码头的建筑风格被认为是“巨石古典主义”(cyclopean classicism)的代表作
P12
几根腐而未朽的木桩,也不知过去干啥用的。
P13
这些粗大的铸铁柱高4.6米,周长4米。
P14
阿尔伯特码头是利物浦最著名的景点,每年到此一游的游客超过400万。阿尔伯特码头包含了许多有趣的景点,默西塞德海事博物馆(Merseyside Maritime Museum)、披头士纪念馆(The Beatles Story)和泰特利物浦美术馆(The Tate Liverpool)都是吸引游客的重头戏。此外,阿尔伯特码头内还有两家酒店和多家酒吧、烧烤餐馆甚至芳香疗法沙龙。
如果在世界其他地方这样的老建筑也许早就被扒光了
P15
墙体上保留的港口装卸机械也是一种装饰
P16
这就是披头士博物馆的入口
P17
展览室在地下,需购票参观。
P18
披头士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演义、一个传说。
P19
看到入内参观的反倒是本地人居多,而且以中老年为主,毕竟披头士属于那个怀旧的年代。
P20
在英国所有城市里都能看见的摩天轮,真是服了他们了,这么恋旧。
P21
利物浦的现代建筑群
P22
P23
原来是一辆水陆两栖的游览车/船,港口城市利物浦人的待客之道可见一斑。
P24
再看看前脸儿很威武,不会是英军的装甲运兵车改装的吧。
P25
孤零零地立在路边的一堵老石墙
P26
透过这座古老的门洞正好穿越到利物浦最现代化的一角
P27
最雷人的街头雕塑——草泥马?哈哈,不是的,利物浦人哪儿有这么幽默,这是用铁丝做的。
P28
这栋红砖教堂不知为何门前挂满了北欧各国的国旗
北欧各国的国旗虽然颜色各异,但图案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十字旗,从左到右依次为:瑞典、挪威、丹麦、冰岛和芬兰。
P30
古斯塔夫教堂,原来这是一座专门为北欧移民修建的教堂。
P31
古斯塔夫教堂,或称斯堪的纳维亚海员教堂(Gustav Adolfs Kyrka or
the Scandinavian Seamen's Church)为英国二级注册建筑。
十九世纪的后半叶,大量斯堪的纳维亚移民来到利物浦,1870年利物浦大教区任命了第一位斯堪的纳维亚神父。其后,日益增多的北欧移民和海员越来越需要一座属于自己的教堂。丹麦领事的儿子安德斯·克鲁斯被委以设计的重任,这也是他第一次独立设计一座教堂。教堂的建设开始于1883年,次年建成。教堂内有五座由英国艺术设计家罗伯特·安宁·贝尔(Robert Anning Bell,1863年–1933年)制作的石膏浮雕较为有名。
海岸边一座废弃的红砖大楼
P32
新绿在树枝上不断演变着,由浅到深,由卷到舒,可是“鱼缸”里的水还浑浊不清。
P33
有一座不知名的小教堂,屋脊上鸟笼子般的钟楼饶有特色。
P34
一座大型的华人超市,这里离利物浦唐人街不远了。
P35
在浑水里一路游来的目的地终于呈现在眼前了
P36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