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北踏春•8

标签:
曼彻斯特实拍媒体城夜景魔法时刻 |
分类: 驴影浮光 |
拜别一山,踱入一寺。
脑壳一敲,山钟一撞。
1314,在浪漫之士嘴里是“一生一世”;鸥说话大舌头,咋念都是“一山一寺”。在亘古不变之山、千年香火古刹的眼中,你即使再放慢身段,也不过是低速摄影机中的匆匆过客。慢门摄影也具有同样效果,长时间的曝光可以让镜头前景中的过客只留下一个若有若无的魅影,甚至不留下任何痕迹。
一天之中总有早晚两个“魔法时刻”,抓住傍晚日落后的“魔法时刻”拍夜景,可以说起码成功了一半。
带上一支三脚架也就完成了成功拍摄夜景的另一半,如此一来即使像佳能350D这样的一台“老汉阳造”挂一支廉价的副厂狗头,照样也能拍出貌似销魂的夜景。前一天出来吃晚饭时没带脚架,遗憾地错过了一场惊魂的“魔法时刻”,当时就暗下决心第二天一定要复仇。这天晚饭还是在那家“收割机餐厅”解决的,各人换了一个主菜,还是与沙拉吧打得火热。由于有了头一天的经验,大致掌握了当天出现“魔法时刻”的钟点,酒足饭饱后出得门来拍下第一张洛瑞中心(The Lowry)的正面像(P1)。这张片子选取的角度与前天拍的如出一辙,只是觉得天色太迷幻了,上部多留出了蓝天的部分。不得不感叹弱光条件下用脚架的效果就是比手持强多了,半点儿懒都偷不得啊。
网络资料:
“魔法时刻”(Magic hour)或“黄金时刻”(Golden Hour)是摄影艺术的一个用语,指黎明日出前和黄昏日落后约一到半小时的时间段。此时,天色幻化,光影陆离,色彩如变魔术般出神入化。
“魔法时刻”的光线温暖、柔和,而光影也较长,光线较多来自于天空中的非直射光。由于更多蓝光会被散射掉,因此太阳的光线看起来更加的红。此外,因太阳接近地平线的关系,光影也会较长。
英文中的Hour(小时)是较笼统的说法。阳光的特性随着太阳的方位而变,且太阳从地平线到某地所需时间与地点和季节有关。较接近赤道的地区,太阳的方位很高;离赤道较远的地区,太阳的方位则很低,太阳的方位甚至可能小于十度,在这样的地区魔术光甚至在特定的季节中可持续一整天。
正午时分,来自正上方的光线会产生非常亮的光源并在物体下方投下阴影。此时拍出的片子过曝的情形常常发生。反观“魔法时刻”,光线的对比度较低,阴影不会过暗,而亮处也不会过曝。在拍摄风景摄影时,低方位太阳产生的温和色彩往往被视为增强场景色彩度的重要因素。
伊尔维尔河畔(Rive
Irwell),对岸是位于特拉福德地区的帝国战争博物馆,河这边属于索尔福德地区。
P2
本文没有什么景点介绍,只是下榻的曼彻斯特媒体城附近的一组夜景,景物也大都是前几篇介绍过的,大家轻松一下,只当是品尝法式大餐时夹在两道大菜之间休整味觉的一杯果味雪葩(sherbet,sorbet)吧。
洛瑞桥,也几乎是白天拍过的角度,夜晚亮起灯饰,涂脂抹粉了一般。
P3
拍摄“魔法时刻”的一个关键是要抓紧时间。因为环境光线较暗,确定机位、选取拍摄对象时会多费些周折;取景框里的图像也很暗,构图、对焦也比平时花费的时间长;最后,每次曝光的时间短则数秒、多则数十秒,有时为了保险起见还要多拍一两张,加上移动机位的时间,这样在短短的二三十分钟内拍片的数量十分有限。
洛瑞中心内部,好像是一个剧场,没来得及看个究竟,只是转场时匆忙捏了一张。

P4
趁着天幕的蓝色还未褪尽急急赶到北面来拍媒体城

P5
上一张太匆忙,选择机位不理想,这张没有河边栏杆的遮挡,水中的倒影更完整。

P6
换一个角度继续拍。遗憾的是由于是节假日期间,几栋大厦的灯光有些残缺。

P7
船帆状的公寓和下午走过的那座老钢架桥

P8
再拍一张斜侧面的媒体城。到此“魔法时刻”基本结束,天空由蓝变黑了。

P9
前文介绍过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vism)代表性建筑——帝国战争博物馆

P10
从这个角度看,“三块破碎的地壳”的设计构思十分清晰。
P12
媒体城内的BBC录播大厅
昔日嘈杂的索尔福德码头改造后变得很斯文了
P14
媒体城内绿地中的地灯,旁边一棵蔷薇科小乔木刚刚送出白色的花信。

P15
录播大厅和广场上的大理石座椅

P16
夜色中的洛瑞桥,两侧的升降电梯塔十分醒目,带点儿伦敦塔桥的缩影。

P17
红光笼罩下的自行车

P18
红色的光源来自圣三一桥下,帆船的创意造型一目了然。

P19

P20
BBC台标

P21
天色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夜景也开始有些乏味,收工吧。

P22
终于收获了复仇的快感

P23
曼城一日游就此结束,明天踏上新的旅程。

P24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