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挪威做背包族的那些日子•43

标签:
风景旅游挪威实拍盖兰格尔村 |
分类: 驴影浮光 |
不见黄河不死心,不到大巴登车地点亲自看上一眼怎么也不踏实。在酒店门前转了几圈都没有找到“峡湾一号”公司大巴的站牌,不得已只好进酒店向前台服务员打听,得到肯定答复后,这才一路回着“哦哦哦”、“多谢多谢”退出门来。自从在鸥达(Odda)吃了大亏后再也不敢在交通方面掉以轻心,免得一失足成千古恨,扫了游山玩水的雅兴。
特意记下了酒店的名字:联合大酒店(Hotel Union)。其实也是多余,这弹丸之地盖兰格尔村山上山下满打满算统共五家酒店,这里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联合大酒店对面就是一座名叫“挪威峡湾中心”的博物馆,粗陋的原木大门耳朵边上还插着臭美的鲜花呢。
P2
走进细瞧,这斜插在耳鬓的可不是普通的白雏菊,而是大名鼎鼎的大花滨菊,插在一个装满营养液的长瓶子里。不得不叹服挪威人做事真是精细到位,即使几支不起眼的切花也要将其效用发挥到极致。
P3
大花滨菊:学名:Leucanthemum × superbum,英文:Shasta daisy,别名:莎斯塔雏菊,多年生草本。大花滨菊是一个人工杂交培育出的花卉品种,由美国著名园艺育种家路德·伯班克(Luther Burbank,1849年-1926年)于1890年杂交成功。其变种曾获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优胜奖(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s Award of Garden Merit),是花圃和切花的理想素材。
站在桥上往山溪下游看,这里河道稍宽、水流较村口那边相对平缓。
P4
再往上游一望,一条瀑布从白云间划破郁郁葱葱的森林跌宕而下。旅游手册介绍说,从港口走到山脚下的瀑布边约四公里,时间不够,只得放弃再次让瀑布按摩眼球的机会了。
P5
那边是博物馆后院了,虽然没挂着“游客止步”还是别招人烦了。
P6
正门边的廊子下有两个长椅,趁着周围没什么人坐下来先把午饭解决掉。大口嚼着黑面包片做的厚馅三明治不由想起早晨分手的那位热心肠的巴西小伙子来了,这时才感觉早餐吃的那些熏三文鱼片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P7
长椅旁边还有一对儿铺着兽皮的摇椅,这是什么兽皮呢,棕熊?
P8
两个旧雪橇或狗耙子之类的玩意儿,里面装满了松塔和青苔,算是挪威盆景吧。
P9
博物馆内大厅,朝阳的一面全是玻璃的,即可看风景又可让珍贵的阳光洒进来。大厅里摆放着有关峡湾的图书、画册和小纪念品供游客选购。左手边是博物馆入口,进门需购票,记得是100挪威克朗,免了。
P10
博物馆建筑走到头随着地形收成一个锐三角形的大露台,墙面的零散与大线条的整齐划一形成对比。
P11
站在露台上看联合大酒店和进村的那座小桥
P12
博物馆一面完全是开放式的,陆放翁那句“不安四壁怕遮山”怎么被挪威人给偷去了?遗憾的是咱们自己早把老祖宗的智慧忘得一干二净。
P13
寇公壮岁落巴蛮,得意孤亭缥缈间。
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遗民虽尽犹能说,老令初来亦爱闲。
正使官清贪至骨,未妨留客听潺潺。
室内几个大小圆棉花球组成的雕塑,以圆破尖,缓解了游人在窄小空间内视觉上的局促感和压迫感。
P14
柱子上挂着一个驯鹿头的标本,山野之息扑面而来。
P15
从馆内走出来,看见草坪上摆放着几座像是帐篷之类的原始建筑,不知具体是什么时代的。虽造型各异但有一个特点,朝外的原木头都被削成尖尖的,估计是为了抵御野兽来袭。如果发生部落之间的战争,抽出木棍即可当长矛使。
P16
不同的颜色也许是部落的图腾
P17
这外型够诈唬吧,黑瞎子见了也要退避三舍。
P18
博物馆建得很低平,尽量不张扬免得破坏了周围大自然的环境。
P19
走进内部感觉空间很高大、亮敞。
P20
出了博物馆看看还有时间,于是再次向位于下游的村里走去。联合大酒店斜对面一个大石头上的旗杆群。
P21
家建成这样,看山、看海都随便。
P22
也许每天看着这样的画面会腻味了,像是看着汤盘里漂浮的水芹叶,但这又是多么奢侈的“腻味”呀。
P23
汤盘里的散发着香料味的油花儿漂浮并闪动着,不管你这时是否有食欲。
P24
也许就是因为挪威人嫌自家花园面积过小就把花园搬到房顶上去了
P25
这块浑身布满青苔的大石头如果能完整地出现在园博园里兴许就是国宝了,在这里不过是一个碍事儿的家伙。
P26
坐在这个露台,咖啡是无价的了。
P27
羽扇豆也是多年生宿根花卉,一旦种下多年不用管它,每到夏天自己就招摇地花开不断。
P28
头脑里总是甩不开这是一盆美味浓热的汤的想法,时不时要盯着看。
P29
这里是人类住的吗,不会住的都是山妖吧。
P30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大山放屁话。
P31
小院一角
P32
P33
村里住家住得比较分散,邮箱集中在一起方便邮递员投递。
P34
花木深处不是啥禅房,而是普通的挪威人家。
P35
登车前在酒店前一直盯着瀑布,可惜呀,近在眼前没机会走近前去。
P36
回程的大巴上好像比来时多了几个人,但大多仍是老面孔。车开出十几分钟司机忽然在路边停下,对大家说这里是一个观景台,可以下去拍五分钟。开始还以为是司机心血来潮的法外开恩,其实这也不过是“峡湾一号”安排好的一个例行程序。
P37
这里是俯瞰盖兰格尔村和盖朗厄尔峡湾的理想地点
P38
左边是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小山村
P39
右手是挂着白瀑布的峡湾
P40
观景台和盘山路
P41
P42
不觉之间浮云更密、迷雾更浓,盖兰格尔村渐渐退隐到云雾之中。
P43
大巴再次出发上路,盖兰格尔村在脑后飘得越来越远,像一根羽毛,像一缕青烟,如同童年时在阳光里吹出的一串五彩的肥皂泡,飘开后再难以伸手摸着。
P44
回程一路无话,不再舟车换乘折腾,坐着大巴一路回到奥勒松,傍晚六点准时抵达公交总站。下车后与英国姑娘道别,路上她本想看看鸥拍的片子的,不是鸥小气或脸皮薄,实在是佳能350D的背屏才火柴盒大小,实在难以示人,只好婉拒了。
随后赶紧回青年旅舍取行李并再次回到公交总站。虽然白天在峡湾里已经转悠了整整十个小时,身体沉重得像是刚爬上陆地的北极熊,但晚八点还要接着坐十二小时夜车从奥勒松赶回奥斯陆。坐夜车可有效利用旅行时间并节省住宿经费,但关键是要能保证休息,否则适得其反。想想从奥斯陆到卑尔根白天的长途大巴车上乘客都是稀稀拉拉的,期待着在夜行大巴上能占上它两三个座位、躺下来借着白天奔波劳顿的疲倦美美地睡上一觉,这样第二天在奥斯陆游览时精力和体力就没问题了。
正在公交车站的海滩边上踢着小石子儿打发无聊的候车时间时,突然兜里的手机响了。掏出一看是简妮(Jane)打来的,各位还记得她吧,一周前从奥胡斯到奥斯陆时就是在她家落脚的。原本约好第二天早上八点多回到奥斯陆后先到她上班的商店里见面,把笨重的行李寄存下,然后轻身游览奥斯陆。简妮在电话里带着哭腔慌张地说:当天下午就在她上班地点附近发生了大爆炸,警方已确定是一个恐怖袭击事件,因此她上班地点附近的街区都戒严了,明天不再上班,到奥斯陆后直接去她家去找她即可。
这就是第一次听说2011年7月22日“奥斯陆爆炸枪击恐怖事件”的情形。当时简妮并没介绍具体情况,所以还觉得她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