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丹麦风景原创摄影海上日出杂谈 |
分类: 日出日落 |
日升海上,燃起一片光辉,与海面映射出的光焰汇合在一起漫延到海岸上,天地间暴露在大气中的每一粒分子都迸发出令人目眩的色彩。这一刻,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用镜头来记录、用语言来描述。大自然最神圣,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对大自然的崇拜。这一刻,对自己属于地球上的一分子而感到庆幸。
也许是出生在内陆没有在海边长期生活过所致吧,对于大海总抱有莫以言状的神秘感。大二的暑假曾与另两位同学一起骑着一辆老“三枪”从北京到泰安,登上泰山岱顶的那个清晨目睹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云海日出。从那以后就没再有机会与日出结缘了。也许是太懒,也许是被工作和生活折腾得麻木了。还要感谢摄影这个爱好使鸥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激情,丹麦美丽的大自然当然就是那颗火种。
P1
那天就是站在一条狭长的长堤上拍日出的。一边是护堤的大卵石,一边是未完工的工地,临时电缆裸露在外,站在上面感觉脚下踩的是体操中的平衡木,幸亏有个三脚架可以扶一扶。
P2
身后顺光的一边是来路,不知这些护堤的大卵石中是否混杂着个把恐龙蛋。左边的死角是游艇码头的出口,远处一绺红褐色就是常挂在嘴边的里斯森林(Riisskov)。
P3
再往前走有一座木板铺成的平桥,木板上结着一层薄薄的白霜,如果恰巧有一条大黄狗走过的话,自然就打造出“点点梅花落地”的意境了,可惜这么早没人出来遛狗。前面的路是被铁栅栏封死的,但只防君子不防小人,鸥是从护堤下侧绕过来的,幸好没人看见报警,存照为证。这下致力于维护鸥形象的博友们该无可挑剔了吧,不再佝偻和臃肿,如非洲黑木雕般挺拔隽秀。
P4
初升的太阳照在“小曼哈顿”上
P5
P6
这才发现远处的轮船好像一直没有移动,特意有人摆在那儿作为舞台布景中的一个道具。
P7
蜡笔小新的那两撇黑眉毛已经遁然无形
P8
刚才选在这里拍日出是不是更好呢?欢迎各位拍砖。这里起码多了些前景,虽然卵石上绝对无法支起三脚架。
P9
原来这里还搭建了几个观景台,来时一片天色过暗,加上情急,一头扎向东边去了。
P10
朝阳提纯了里斯森林的酒精度,而且没有添加任何塑化剂,真够人醉一壶的。
P11
一步三回头,再最后看一眼已经升高的日头吧。
P12
从观景台的朝向就可以看出,这明显就是特意为看日出设计的嘛,早知如此何必去跳平衡木呢!
P13
冬季里大多数游艇都是吊到岸上封存的。很欣赏那个简洁的路灯,一直以来都对国内县城里的路灯不敢恭维,实在是千奇百怪、花里胡哨,就北京来说,走到密云那路灯就令人难以忍受了。
P14
可以看出这些游艇被勤快的主人保养得很好,即使长期放在露天也是一尘不染的样子。
P15
P16
P17
建设中的“小曼哈顿”剪影。受到一个橘子皮的启发而设计出悉尼歌剧院的丹麦人很讲究慢工出细活,不论是建筑还是日常用品,一旦造出来就经久耐用,从没想过90天内建造一座838米世界第一高度的大厦是一件远大而值得夸耀的事。
P18
这栋造型奇特的公寓名叫“光舍(Light House)”,设计者为奥胡斯本地建筑设计师克劳斯•霍梅尔霍夫(Claus Hommelhoff)公寓建成后,他将自己住了大半生的独栋别墅卖掉,搬进这里一套三层复式公寓,每层面积70平米,外带一个30平米的阳台。住在自己设计的作品里感觉一定十分美满。
P19
还没有彻底完工就已经显露出天生丽质,丹麦的新建筑很流行锐角。
P20
离开海岸,回程的路上再来看看晨曦中的小港湾。
P21
左边一组被桅杆遮挡着的滨海建筑估计建于上世纪初,右边白色的公寓估计建于九十年代。
P22
这样的一幕最具有北欧风情,你无论是在丹麦、瑞典或是挪威都可以随处拾到。
P23
游艇上岸封存后港湾里空出很多水面,正好当一面朝天的镜子。
P24
这个大石桩当初不知做什么用的,栓大船?
P25
别看这些滨海的房子不起眼,租金可比市内普通住房贵一倍。
P26
观日出后余兴不减,加之对这个熟悉的小港湾分外眷恋,不免多费了几下快门。
P27
据说这一带也有一个渔人市场,因为人气不高、价格居高不下,所以从来没来过,不知在哪座房子里。
P28
这个红色的应该不是救生圈,而是船靠岸时防止船体与石岸碰撞的缓冲圈。
P29
还记得清早路过这里的时候看见的那第一眼海水,当时黑白交替,静谧异常,景物也处于正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交替期。日出后不单是人、各种景物彻底改由正交感神经支配,景色看起来自然也就活跃多了。不信两张对比一下,一张是睡着,一张是睁眼醒来的感觉。
P30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