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欧红嘴白头鸥
北欧红嘴白头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164
  • 关注人气:2,6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2013-01-06 19:01:29)
标签:

美食

文化

休闲

原创摄影

日式烧烤

分类: 食不厌精

早饭和午饭说完了,晚餐还是挑一顿苏州的晒一晒。

苏州即是中国的文化古城,同时也是长江三角洲著名国际工业园区所在地,聚集着大量外企,尤以日企最多。因而有大量日企管理者和技工以及他们的家属长期在苏城工作和生活,由此催生出一条主营日本餐饮的食品街——淮海街。个人观点认为,北京、上海那些大都市的日本料理要么走高档商务接待的路子,要么为求生存而去适应中国食客的口味,无论食材、烹饪、服务还是性价比都不如苏州的日餐来得更地道、实在,贴近真实版原汁原味的日本料。因此每到苏城都要来这条街上重温一下往日在东京的交觞酬酢。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1


这天还是选了这家日式烧烤的老地方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2

 

门脸儿不大,里面却是别有洞天。说是日式烧烤,准确地说是日本韩式烧烤,是战后朝鲜人带到日本去的,随之风靡日本各地,大大加大了日本人食肉的习惯,而战前日本人以食用蔬菜和海产品为主。这点从菜品的日文名称可以明显看出来,如カルビ,用的就是从韩语来的外来语,意思是肋骨附近的部位。而这个词最早又是从蒙古语传到韩语的,可见烤肉的根源还是在蒙古。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3

 

这烤肉因传播途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异化。日本烤肉有其独特的风味,在日本的时候想打牙祭了一般也是选择吃烤肉,一是肉多、口味重比较合中国人的口味,二来价格与其他日餐相比并不太贵,一般每人三千多日元就拿下了。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4


酒柜里下面1.8L装大瓶的是清酒,上面小玻璃瓶和陶瓶装的是日本烧酒。日本传统也是喝米酒,酒精度与中国黄酒接近,16、7°。过去庶民只能喝到未经过滤等工艺处理的土酿米酒,像米汤一样酒色浑浊,带有浓重的酒糟味儿,称为“浊酒”,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喝上清酒。战后酿酒工业进化,清酒大行其道,浊酒反而成了稀罕物。此外,各地还有用土豆、高粱等谷物酿制的烧酒,酒精度在35°上下,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地酒”。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因清酒糖分高不宜健康,烧酒开始独领风骚。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5

大大小小十一人预定了一楼的这间包间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6

 

就餐形式选择了一种最土匪的吃法,日语叫做“食放题,饮放题”,就是所有列在菜单上的菜品和饮料不限量、不限品种任点,近似自助餐,但每道菜单点单做。大人每位178元(不含日本原产烧酒和个别进口食品,如“塩辛”,一种带内脏生腌的鱿鱼),学龄前儿童半价。记得2006年来这家吃的时候是每位168元,那时还觉得有点儿小贵,五六年后每位只涨了10元钱,这么美的事儿现在到哪儿找去?偷着乐吧。


店家提前布置好的餐桌看着还挺日本味儿的吧?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瞧出毛病来了,日本餐桌上筷子的摆放是横在盘子后面的,架在一个小小的陶瓷或玻璃筷子垫上,筷子头直冲着他人被视为很不礼貌。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7


真正的炭火烧烤,正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8


 牛舌已经在炭火上吱吱作响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9


 接下来烤上了带骨牛肋排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10


牛肋排吃的就是肉与骨之间的肉筋,在嘴里越嚼越香,余味袅袅。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11


主攻方向是雪花牛脊肉,当然不可能是从正宗的松阪牛身上割下来的,别那么天真。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12


雪花肉经炭火一烤外焦里嫩,绝不会柴硬塞牙,沾上店家私房秘制的蘸料和辣酱,几个大肚汉吃起来风卷残云,三盘五盘端上来也是转眼就精光了。搞到后来跑堂的上菜速度明显慢多了,极不情愿的样子。敢情人家店家是按日本客人的食量设定的价格,被几个北方汉一通狂吃就超成本了,老板娘不会在后厨哭鼻子呢吧。好在还有几位女宾作陪衬,当然也额外点了一瓶宰人的日本烧酒,让她心里也平衡平衡,省得下次一听北京口音订餐的都不敢接单了。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P13


对肉不太感冒的人还可以无限量地点烤大虾和扇贝等海鲜,一般是在后厨烤好后盛盘端上来。浅尝了一只烤虾,还是客家菜里的盐焗虾更好吃。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P14


盐烤秋刀鱼,这个也是在后厨制作的。秋刀鱼,顾名思义秋天吃最佳,尤以九月的秋刀鱼最为肥嫩。烤前既不刮鳞也不能开肠破肚,只在鱼身表面抹些粗粒海盐后带着内脏一起烤,不然就烂得一团糟了。吃的时候在烤鱼上放些现搓的白萝卜泥,然后浇上酱油、撒些干辣椒粉,吃在嘴里鲜咸之中略带鱼内脏的苦腥味儿,再与白萝卜的生呛微辣冲和在一起,妙不可言呐。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15


最后来上一碗“浓汁牛尾汤饭”,为塞满的胃囊盖上一个盖儿。这碗牛尾汤饭先将牛尾放入油锅与葱姜爆炒,表面略现焦黄后加水改文火慢熬,同时加入各种香料和茄汁等调味料。肉烂脱骨后挑出牛骨,放入白米饭煮几分钟,最后浇上鸡蛋汁,蛋花稍凝固即起锅。丝状的牛尾肉和粒圆糯香的米饭粒在舌面上轮番按摩着味蕾,几口吃下去牙缝里飘出牛尾骨髓中的奇香。可怜肚皮已经圆鼓得像一只即将吹爆的气球。饭后的水果也免谈了,只有小字辈儿们还能吃下双份的冰激凌。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16

 

说到这儿想起多年前在日本打工时听到同伴说的一件实事儿。当年国内物资贫乏生活还很清苦,与日本物价相差悬殊,国内一个月的工资在日本也就是买三五盒便当(盒饭)。一个刚从上海到东京的留学生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在餐馆打工的机会。餐馆在打烊完活儿后为打工者提供一顿免费晚餐,这哥们儿大概几天没吃好饿坏了,一通猛吃,吃到一半突然听到自己肚子里砰的一声闷响,随之而来的是难忍的剧痛。到医院一查,急性胃穿孔,说白了就是吃得太多、太急,胃被撑破了。虽非亲历,但绝对可信。

 

酒热肚歪后出门,天色已经很黑了,这条街上的灯火看上去更加声色诱惑、光怪陆离。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17


另一个与当年中日经济差距和饮食有关的实事儿。一个朋友作为翻译接待从国内到日本寻亲的“日本战后孤儿访日团”。这些日本孤儿二战后被无力将他们带回国的日本父母抛弃,后被中国家庭收养,大都生活在穷苦偏远的东北乡村,打小儿没见过什么世面,一下子到了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东京都有点傻眼、文化休克。接待他们的日本民间团体考虑他们初到日本不习惯吃日餐,当晚特意招待他们一行吃顿中餐。端上桌的都是些青椒牛肉丝呀、茄汁虾仁、古老肉(咕咾肉)、麻婆豆腐等在日本最常见的中国菜肴。转天一早一位团员私下里偷偷拉住我这位翻译朋友说:夜儿个那老些个菜贼得劲儿了,俺一通可劲儿造,连舌头都不赶趟儿了!俺那疙银都是老土鳖,爱小儿、没尿性,别笑话哈。这位老兄末了还没忘了添上一句感慨:俺就整不明白,这“日本料理”咋就肿么邪乎捏!


如今他们把日本饮食街的一整套原封不动地搬到苏城来了,从各式日本餐饮到拉面馆应有尽有。对了,那家拉面馆的味道绝对比“面爱面”之类的强百倍,价格要比当地的苏式面馆贵一倍,但苏式面馆一般过午就打烊了。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18

卡拉OK本来就是日本人发明的,当然也是这条街上的五脏六腑之一。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19

这条街挺好找,地标就是苏州香格里拉饭店。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20

 

雨后的夜晚还比较凉爽,借着酒劲儿稍微溜达一下消消食儿。当时还不懂什么点测光、曝光锁之类的,路灯明显过曝了。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21


夏夜里的香樟树浑身散发出莫以名状的暗香,填满了江南印象的缝里缝隙。

吃货成长录之五•江南三餐(下)

P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