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2012-10-01 00:05:54)
标签:

风景

海外

情感

休闲

原创摄影

分类: 驴影浮光

题记:丘园(Kew Gardens)算不上世界规模最大或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园,但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位植物或花卉的信徒,那么这里无疑就是你的麦加、你的菩提伽耶、你的耶路撒冷。

一座拥有二百五十多年历史的老植物园与一座新植物园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高龄的参天大树,这是任何后来者所望尘莫及的,也不是金钱能够堆出来的。道理很简单,盖一座全球最大、最豪华的温室大不了用几个月的时间,但植物,特别是那些高大的乔木要长到蔚然壮观的程度起码需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设计和建设丘园的历代先贤们天上有知的话,一定会羡慕我们这些百年后有幸到此一游的后辈;但愿我们今天的园林绿化者们也随时想到风景园林的建设一件百年大计。 

 

这棵松树有多高大,看看树下的那把木长椅就知道了。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1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能让这些发自维多利亚时期的树影肆意地在脸上、肩上和背上滑动,心里就像是有一台滚筒印花机一样唰唰地印制着源源不绝的欢乐。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2

说不出为什么在植物园中会这么快乐。水木金火土,五行中除了“金”和“火”以外在植物园中都可以随处亲密接触到,而鸥对于“金”和“火”不太感冒,还是敬而远之的好吧。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3

据说欧洲原本没有松柏科植物,都是后来从北美移植过来的。这么高龄而姿态优雅的油松记忆中只有在颐和园后山才能看得到。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4

欧洲中世纪金盔铁甲的骑士们的飞骑都是穿梭在这样的壳斗科植物之间的,铁蹄下刨起的泥土飞溅在不相干的路人的脸上。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5

这棵主干还没有手腕粗的小红枫想必来丘园定居不久,难以想象再过二百五十年,当丘园喜迎五百年园庆的时候会是多么伟岸的模样,有人会拿这张片子做对比吗?哈哈,扯哪儿去了!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6

 

记得在罗马威尼斯广场和古角斗场之间弗奥里·因墙里亚利大街两旁布满了这样蘑菇云状的松树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7

如果不是那条小路是用柏油铺就的,还真的担心冷不丁窜出一个张弓搭箭的绿林好汉罗宾逊来。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8

不管来自遥远的何方,已经在丘园做到爷爷辈了。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9

金叶复叶槭?如是,应是一棵小孙子辈的。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10

穿过大面积的英式花园草坪,尽头那栋白色的房子就是丘园的橘园(Kew Orangery)。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11

橘园的建筑在欧洲各大园林和王宫中都很常见,例如在俄罗斯的夏宫、法国的卢浮宫、凡尔赛宫、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杜伊特里宫(Tuileries)、德国的汉诺威、杜塞尔多夫、波茨坦、维特海姆修道院(Wertheim am Main)、比利时的拉肯皇家城堡( Royal Castle of Laeke)、瑞典的芬斯旁城堡(Finspång Castle)、英国的肯辛顿宫、维也纳的美泉宫等处都可以见到橘园的身影,可以说橘园是温室的前身。橘园的出现和兴盛应该说和中国有关,因为原产中国的橘子流入欧洲后受到王公贵族的喜爱,但因橘子树不耐寒、不能在欧洲过冬,因此有钱有势的王公们就在自己的花园里修建专门的建筑加以种植,可见当时橘子的身价之高贵。

橘园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受益于当地先进的玻璃制造技术,是十七到十九世纪欧洲的一种时髦建筑形式,现知最早的橘园建筑1545年建于意大利的帕多瓦(Padua)。1628年来自约克郡的药剂师兼植物学家约翰•帕金森(John Parkinson)在Paradisus修建了英国第一座橘园,当时的橘园比较简陋,他只是在木板房子外用涂过蜡的棉布进行包裹保温。1648年“八十年战争(Eighty Years' War)”结束后,橘园逐渐在法国、德国和荷兰等欧陆国家兴起,在此基础上这些国家的商人们开始大量引种柑橘类、香蕉和石榴等水果。

建设橘园的最初目的是保护橘子树在寒冷的欧洲过冬,当时的保温手段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利用洗热水澡的浴缸。后来由荷兰人发明了玻璃屋顶,并将传统的开放式壁炉供暖发展为地热式封闭供暖,已经十分接近现代温室的版本。橘园外表的颜色大多为白色或橘色。

1617年橘园首次出现在法国卢浮宫,其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命法国著名巴洛克建筑师Jules Hardouin-Mansart在凡尔赛宫修建了欧洲最大规模的橘园,用以安放路易十四所拥有的3,000株橘子树。可见,橘园在当时不只是一个温室,而是炫耀声望和财富的大花园。橘园内常见的园林小品是喷泉和假山,夏季里主人可以将这里作为一个凉亭,请客人入内参观,也可以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在橘园内招待宾客。

 

侧面的英国皇家徽章,估计是迁来后加上去的。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12

 

丘园里的这座橘园建于1787年至1793年,是从威尔士的玛格姆公园(Margam Park)迁移过来的,原主人托马斯•曼塞尔•塔尔博特(Thomas Mansel Talbot)收集的大量橘子、柠檬和柚子树也一并由丘园继承。该建筑长327英尺(100米),是威尔士最长的橘园。现改为一家餐厅供游客就餐。

 

古典的铜质洗手池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13

建于1836年的“纳什温室(The Nash Conservatory)”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14

 

纳什温室是丘园十九世纪温室中最古老的,最初是由设计师约翰•纳什(John Nash)为白金汉宫的花园设计的两座展馆之一,1836年威廉四世将其中这座搬到了丘园。
这是一座古典主义风格的希腊神庙式花岗岩建筑,搬迁时由设计师杰弗里•怀特维尔爵士(Sir Jeffrey Wyatville)对原建筑进行了一定修改。十二根爱奥尼亚式石柱(Ionic Columns)分立在东西外墙上,这种设计借鉴了伦敦摄政王公园边著名的豪宅卡尔顿楼(Carlton House)。怀特维尔爵士当初也曾想在北墙和南墙上用来自波兰的石材加以修饰,后因资金问题被迫放弃。
该温室的加热系统也曾是一项专利,即A•M•帕金斯(A M Perkins)发明的“小口径盘管蒸汽循环系统”,三十年后被大口径热水循环系统所取代。
纳什温室最初是为了安置南洋杉和桉树而兴建的,后于1854年被用于专门养殖澳洲植物。1861年更名为“南天星室(Aroid House)”专门养殖来自东南亚地区的植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棕榈温室进行大修时这里作为临时安置大型棕榈科植物的温室。经过一段时间闲置后,目前纳什温室转型为丘园园艺学校的中心。

 

丘园的大草坪上栖居着很多体型肥大的加拿大雁,这种杂食动物几乎无所不吃,成了园区里称职的清道夫。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15

来自中国的植物活化石——银杏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16

在丘园一个幽静的角落里坐落着班克斯室(Sir Joseph Banks Building)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17

 

约瑟夫•班克斯第一男爵(Sir Joseph Banks,1st Baronet,1743年2月13日-1820年6月19日),是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植物学家和自然科学的守护神。他曾参加了詹姆斯•库克船长的第一次环球航海探险。班克斯的著名功绩是将桉树、相思树等植物引入欧洲,含羞草和拥有八十余种的山龙眼属植物的学名就是以他的名字“Banksia”命名的。此外,班克斯还创办了英国非洲协会,致力于对非洲大陆的探索和开发。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18

 

班克斯室建于1985年,设计上注重节能环保,现收藏着丘园经济植物藏品(Kew’s Economic Botany Collection)85,000件。该建筑还可供市民租用举办各种规模的宴会和典礼,现已成为伦敦饶有特色的婚礼会场。该建筑被一个小湖簇拥着,西、北侧各有一个出入口。

 

那道长长的屋脊下面就是一个半下沉式的大厅,据说无论是白昼还是夜晚都能从内部观赏周边的景色。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19

 

在湖畔看到了一丛紫珠,品种比在奥胡斯植物园看到的好,果实累累、单体硕大。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20

细部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21

再来一张,别烦。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22

 

才对着紫珠着了一会迷,旋即又差点儿被身后的火炬树拽了一个大跟头。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23

 

火炬树:学名:Rhus typhina,又名火炬漆、鹿角漆,是盐肤木属的一种落叶灌木或亚乔木。原产于北美洲。因秋季时树叶红似燃烧的火焰,故名。火炬树喜光。耐寒,对土壤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耐水湿,耐盐碱。根系发达,萌蘖性强,繁殖速度快, 四年内可萌发30~50萌蘖株。浅根性,生长快,寿命短,是目前许多绿化树种都无法相比的。正因如此,它具有独特的优良特性和严重的潜在危害。火炬树一旦大量繁殖,去除困难,就会形成入侵物种,后患无穷。

 

记得京沈高速出五环后道路两旁的火炬树秋季里煞是喜人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24

这种齿叶的火炬树貌似比较罕见,“鹿角漆”的别名由此而来吧。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25

红黄相间十分艳丽,“艳若桃花,美如乳酪。”——哦,这是鲁迅先生相容粉刺的,用在这儿满拧。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26

整体效果也不错,怎么也看不出狂野的侵略本性。利用其侵略性绿化寸草不生的荒郊野岭不是正好嘛。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27

 

班克斯屋湖畔的中央有一口涌泉,突突喷起的白花花的水珠成串地落回湖中,这是四野里唯一听见的声音。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28

将用于养护植物的温室用于婚宴服务的举措是丘园的又一大创举,从中可以看出借鉴了温室前身——橘园的做法,是一种“返祖现象”;同时也揭示了在英国经济夕阳西下的大背景下,这座具有高度历史价值的植物园在社会夹缝中苦求生存的无奈境况。

走在伦敦10•世界植物园之母(二)

P29

未完,待续。

 

国庆节愉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