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小鲜“一品煲”

标签:
杂谈丹麦风景情感秋景实拍休闲原创摄影植物 |
分类: 日出日落 |
多年前曾蜗居北京劲松八区一带,自己懒得起火的时候就到附近的一家小饭馆解决温饱问题。记得当时在他家最常点的一道菜就是“一品煲”。这个“一品煲”很便宜但实惠,内容丰而杂,海参、虾仁、猪肝、鸡屁股、脆皮豆腐、油面筋……,其实无非都是用其它菜剩余的下脚料来一个大杂烩,但吃的时候却让人感觉体面、营养、美味而无缺憾。
片子拍得多了、时间长了,无意间就会积攒起一些主题不明确、内容繁杂无序的杂片。这类片子就像是电脑程序里自动产生的垃圾文件一样,过一段时间就要清理一次,不然文件包“片”满为患。有时候会有心情把这些杂片包装起来取个冠冕堂皇的名字,再用文字添油加醋打包贴出来;但有时实在不知用什么样的作料才能把这些“鸡肋”捏合到一块堆儿炒出滋味来。
奥胡斯火车站前广场的路口,可以望见带钟楼的市政厅,这里是本市最繁忙的路口了吧。
秋天本也就是一个凌乱纷杂、泥沙俱下的季节、头绪像一堆怎么理也休想理清的猪肠子。干脆也别理了,就来一个一锅烩的“一品煲”吧。
今夏在Aros美术馆的屋顶加装了一组名为“彩虹”的环形玻璃观景廊,游人在其中环顾一周,七彩的市容呈现眼底。七月里曾经上去看了一次,可惜当时没带相机。
P2
P3
P4
季节更替的暗渡陈仓在建筑物上看不出来,但在植物身上却十分显眼。
这样看更理解板栗为什么也叫“毛栗子”
P6
成熟后炸开了壳看着就眼熟多了
P7
红叶还只是鬓边髫角的点缀
P8
P9
P10
P11为路边不知名的小野花。受人之托,见到蓝色的花就拍下来。
花仙子2011-10-19 08:40:38
蓝色的小花是马鞭草科莸属植物
P11
网上查了查莸属植物有很多种,较普遍而最具有园林观赏价值的是金叶莸。
金叶莸:学名:Caryopteris clandonensis cv.‘Worcester Gold’,金叶莸属马鞭草科, 木本植物-落叶灌木类,可植于草坪边缘、假山旁、水边、路旁,是一个良好的彩叶树种,是点缀夏秋景色的好材料。株高50-60cm,枝条圆柱形。单叶对生,叶长卵形,长3-6cm,叶端尖,基部圆形,边缘有粗齿。叶面光滑,鹅黄色至金色,叶背具银色毛。聚伞花序紧密,腋生于枝条上部,自下而上开放;花萼钟状,二唇形裂,下萼片大而有细条状裂,雄蕊;花冠、雄蕊、雌蕊均为淡蓝色,花期在夏末秋初的少花季节(7-9月),可持续2-3个月。耐旱、耐寒、耐粗放管理,在-20摄氏度以上的地区能够安全露地越冬。生长季节愈修剪,叶片的黄色愈加鲜艳。从展叶初期到落叶终期,从基部到穗部,叶片始终一片金黄色,是一个极具观赏价值的花灌木树种,常用作地被绿化。
这个远看不起眼的灌木可是好东西,也许并不算什么稀罕物。
P12
紫珠(P12-15):学名:Callicarpa bodinieri cv. 'Profusion',马鞭草科直立灌木,高达3米,全体被柔毛及星状毛。单叶对生,具柄,倒卵形或倒矩圆形,长10~14厘米,宽38~45毫米,先端急尖至锐尖尾,边缘有三角状锯齿,基部心脏形,上面绿色,有柔毛,下面浅绿,侧脉6~12对,被短柔毛,较密生。聚伞花序,径约2~3厘米;苞片细小,卵圆形;萼杯状,萼齿不显著,具腺点;花冠紫红色,长约3毫米,4裂,卵圆形,外面被细毛,有腺点;雄蕊4,花丝长2倍过花冠;雌蕊1,花柱略长过雄蕊,子房上位,秃净;核果球状,直径约2毫米,红色;花期4~5月。果期11~12月。生于山坡、溪边或疏林、丛草中。根(对节树根)亦供药用,功用:消炎,解毒,收敛,止血。用于化脓性炎症,急性传染性肝炎,烧伤或烫伤,外伤出血。常用量9~30克;外用适量,煎浓汤涂敷患处。
P13
这次见到的是名为“丰富”(Profusion)的园艺变种,英文别名“美丽莓”(Beautyberry),丹麦语别名“玻璃莓”(Glasbær)。紫色的浆果还比较罕见。
P15
今年秋天真是好啊,再次感叹古人创造了“秋高气爽”这个成语。
P16
松果菊,以前总用其另一个不大好听的名字“黑心菊”。
P17
粉白色的倒挂金钟还不多见吧,花型也比常见的窈窕,像是未出阁的二八珠丽。
P18
有了阳光,这个秋天给人一种欢天喜地的感觉。
就把这种感觉如实记下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这是一排蔷薇科的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每到秋天都觉得很美、巴望等到叶子黄透的时候拍下来。谁知叶子总是在没有完全或全部变黄前就先凋落了,今年只有提早拍下。也许这种黄绿混搭的格调就是她最美的秋装了吧。
P26
秋云如层层叠叠的秋岚
P27
正儿八经的“耶稣光”。可惜相机的传感器脏了,不然参加摄影比赛的心都有了。
P28
P30
P31
来丹麦三年了,屈指算来这已经是经历的第四个秋了,也是最美的一个吧。
P32
“一品煲”上完,希望各位没打腻嗝,因为材料虽说都是杂八凑的下脚料,作料、手艺也不如名店大厨出色,但起码没用“地沟油”,这个绝对敢担保。
很怀念劲松八区那家没记住名字的小饭馆,现在肯定是不在了。即使在,十块钱一份的“一品煲”也早成了老黄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