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滦州(二)• 唐山的涅槃

标签:
风景情感风俗实拍文化休闲原创摄影杂谈景点旅游冀东唐山大地震 |
分类: 驴影浮光 |
一夜酒话,第二天一早驱车来到唐山。
首先来到一座掩映在绿树间叫做“城市会所”的地方。乍一瞧还以为是哪间高级楼盘的销售样板间,水色天光,植被繁茂。几座造型和线条极尽简练的建筑现代气息浓厚,同时,仿木质的外墙装饰又显得格外温馨、怡人。如果说缺憾,就是这个logo横竖看着看都不入眼,画龙不能点睛。正体现了当今很多建筑师虽然可以设计出堂皇的建筑,却都写得一笔烂字,轻而易举地颠覆了“字如其人”的古训。
P1
P2
天色依然不尽人意。感觉植物偏少,也许过几年等树长起来后这里会很美。
看着看着感觉出似曾相识的“和风”和禅意。有些建筑家生怕植物遮挡了自己的杰作,其实是他自己对园林不够了解,不能有机地将建筑与环境结合在一起。
P5
这种建筑的缺欠是呆板和冷漠,但外墙的仿木质装饰和植物的点缀有效地进行了弥补。
P6
P7
室内是唐山市的一张名片,一个长期展示唐山从1976年大地震后的复苏和繁荣。
P8
虽然是一个星期日,但整个展馆中只有一行参观者,同样配了一位张嘴闭嘴“各位领导”的解说员。
P9
也许还没有最后完工,也许并不对外开放。
P10
P11
市长墙,墙上列着建国后唐山历任市长的名字。
P12
P13
涅槃后的新唐山令人憧憬
P14
各公共建筑模型
P15
参观完展览出来后主人介绍,这座展馆是利用一座旧日本军火库改建的,也是当年唐山大地震后全市极少数幸存的建筑物之一,至今不但结构结实,墙面竟没有任何龟裂。联想到近日发生的仙台9级超级大地震(史上第五),如果没有大海啸,地震本身对建筑物的毁坏微乎其微。无论从对待建筑物的态度上还是技术上都值得国人好好学习,吸取教训。
P16
这组对老建筑改造成功的印象超过了展览内容本身
P17
随后一行拜谒了唐山大地震遗址公园,当时正值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在各地一线影院热播。
P18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造成24万人遇难,是近代地震史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被称为“二十世纪世界十大灾难之一”。P19为被雨水打湿的纪念碑。
P19
遗址公园选址在1880年曾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的唐山机车制造厂旧址,三十多年后当时的惨烈犹存。
P20
P22
P23
军旅书家李铎的题字,他也是当代唯一靠书法当上将军的大家。
P24
四座镌刻唐山大地震已知全部罹难者名字,另外一座刻写着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纪念碑文。
P25
纪念碑后的地下有一座室内展馆,利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再现了大地震当时的惨状。
灾后的唐山被夷为一片平地。眼睛看着展览,脑子里回想着老同学在大学时期讲述的震灾前后的故事。记得他说当时他们用手刨出了班主任用三轮车拉上就往医院送,赶到医院一看,三层楼的建筑只有齐腰高了……
P27
P28
当时居民家中的一些日常用品
P29
P30
P31
展区内一片水塘,天色昏暗,时而飘落些许细雨,还真是“清明时节”的氛围。
P32
一段被地震扭曲的老铁轨被保留下来
P33
枯藤老树昏鸦,没有了小桥流水人家。
P34
水塘以园林的手法模拟了灾后废墟的场景
P35
虽然看似散乱而无章法,但立意先胜一筹。
P37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