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五地纪行43•从宪兵广场到波茨坦广场

标签:
风景风俗海外建筑景点旅游文化休闲原创摄影杂谈柏林宪兵广场 |
分类: 驴影浮光 |
离开菩提树下大街后,剩下的小半天时间就在柏林的大街小巷上随便游走,随手用镜头记录下所见的新旧建筑和街景。
不论是在维也纳还是布拉格的街头都曾这样无目的的闲逛,那份闲在,就像吃着糖葫芦走在自己生活和熟悉的城市,见了美眉不禁要流氓地上下扫几眼、为她引以为豪的回头率做些贡献,路过美味的小吃摊儿或冷饮店总要停下脚步摸摸兜里是不是正好有碍事儿的零钱……
P1
古典风格的过街桥
P2
建筑细部
P3
柏林街头的楼都不很高(德国只有法兰克福有超高层建筑),但不失典雅。
P4
即使现代风格的也很有品位。是不是太崇洋了,这样的建筑如果摆在上海街头还会按下快门吗?
P5
P6
网络资料:
宪兵广场一度是熙熙攘攘的集市。它的名字来自18世纪在此驻扎的一个步兵团。宪兵广场目前的布局始于腓特烈大帝时期,但也受到现代制造“狂欢雅典”的狂热情绪的影响。三座建筑杰作俯瞰着广场:德意志大教堂和法兰西大教堂,及由申克尔设计的宏伟的柏林大剧院。
P7
广场西侧柏林大剧院前的雕像当然是德国十八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
P8
广场北侧是德国大教堂(德文:Deutscher Dom,Neue Kirche,英文:German Cathedral)。始建于于1701年至1708年,由M. Grünberg设计,Giovanni Simonetti负责监造,最初也叫做新教堂。1780年至1785年御林广场的改扩建工程中,由Gontard设计,加建了圆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教堂同样被毁。1996年10月2日,经过重新修缮的德国大教堂重新对外开放。
教堂顶站立着镀金的胜利神,而不是一般教堂的十字架。
P9
P10
教堂南侧的教堂是法国大教堂(法文:Temple de la Friedrichstadt, 德文:Französische Friedrichstadtkirche),1701年至1705年由Cayart设计,为从法国逃迁到柏林的胡格诺派教徒建造。长方形的中心建筑的两侧建有两个半圆形建筑。1780年至1785年,在御林广场的改扩建工程中,教堂按Gontard及Unger的设计,被加上了一个醒目的塔顶。二次大战中教堂毁坏严重,1977年重建。
P11
P12
两座教堂南北对峙,却像孪生的一样令外人一时很难分辨。
P13
P14
天花板精美的图案
P15
大剧院前的青铜雕塑。虽然没有老博物馆前的精美,但题材近似:左边是男孩和狮子,右边女孩和黑豹。
P16
为什么女孩总是与黑豹组合呢?
P17
大剧院一角的小花园
P19
P20
P21
一家商店门前的经典
P22
走累了,正好看见一家点心店,像孔乙己那样站在店堂里自我犒劳了一番。
P23
P24
P25
德国邮政与通讯博物馆(Museum fur Post und Kommunikation)
P26
P27
P28
索尼中心是波茨坦广场上最惹眼的现代建筑
P29
德国众议院建筑前的花园
P30
波茨坦广场四周建筑,从这里坐地铁返回旅馆、结束了当天的游览。
P31
P32
P33
晚餐特意找地方品尝了一下柏林名吃——猪蹄(肘子)。一家人不明不白地每人要了一份,没想到量超大,白水将一只只猪肘子煮到皮烂、肉木、骨酥,味同嚼蜡,拌上又咸又酸的腌白菜勉强咽下一半。
P34
柏林的美食实在是不敢恭维,开始怀念起小旅店的自助早餐了。
P35
配菜是煮土豆(口感比丹麦的差远了)和酸白菜。
P36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