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瑞雪丹麦(上)

(2010-12-22 02:37:44)
标签:

风景

风俗

海外

情感

文化

休闲

杂谈

建筑

街景

丹麦

雪景

原创摄影

分类: 日出日落

雪、雪、雪,自十一月中旬以来雪就隔三差五地飘个不停。近日连报欧洲遭遇暴雪侵袭,各大机场航班停运、陆地交通陷于半瘫痪。而圣诞节前人员流动频繁,相当于中国的“春运”,不少回家路上的人只得夜宿机场候机大厅。所幸位于北欧的丹麦特别是奥胡斯所处的日德兰半岛中部偏安一隅,雪量并不十分大,雪后,晴日、无风,这样的天气在冬季的北欧简直比中六合彩都难,瑞雪把这座丹麦第二大城市打扮成安徒生童话世界的模样。今年圣诞老人赶着驯鹿雪橇驾临时不用再换乘其他交通工具了。 

 

瑞雪丹麦(上)

P1

 

日语里有一个词:根雪,在中文里没有找到对应的单词。意思是开始时雪下了化、化了下,某一场雪落下后不再融化、一直保持到春天,如落地生根一般。今年丹麦的“根雪”早在十一月中旬就“种下”了。

月初的时候本地中国学联善意提醒大家注意出行安全,因为据报连日来的几场大雪已经将本市今年除雪的财政预算耗尽,融雪的盐库被掏空、除雪车上路的经费也开始拮据。当然相信市政当局不会这么官僚,任民生问题恶化,但追加预算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也不是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的事。电视上也报道说,由于环卫工人都去除雪而垃圾没人搬运,不少居民家前堆了一长溜垃圾袋……

 

瑞雪丹麦(上)

P2


就是在家门前看到这棵小树的树挂后,激起了拿起相机晒一晒丹麦雪景的冲动。

瑞雪丹麦(上)

P3

 

晴日里中午十一点的光线像一个灿烂的大笑脸,传染了每一个人。连路上遇见佝偻步行的老太太看见端着相机的平板亚洲面孔都挺起腰板儿自豪地说:今天多美啊!是滴,美啊,美到了“美滋啦稀”(日语:罕见)的地步。

瑞雪丹麦(上)

P4

 

在建的建筑工地不见了往日的喧嚣后也能入画了。

瑞雪丹麦(上)

P5

 

瑞雪丹麦(上)

P6

 

前几天发了一篇雪雾中《失血的雪色》,这篇可以说是血脉喷张的雪色了吧。还是丹麦小巧的民居耐看。

瑞雪丹麦(上)

P7

瑞雪丹麦(上)

P8

抻抻胳臂、伸伸腰,摆个瑜伽的泼斯给你瞧。

瑞雪丹麦(上)

P9

 

并不原始的森林只因包围在住宅四周而显得野趣横生

瑞雪丹麦(上)

P10

 

“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搜肠刮肚一番,实在想不出比这更贴切的句子来形容了。

瑞雪丹麦(上)

P11

瑞雪丹麦(上)

P12

 

这是市内典型的独栋民居,建筑面积一般100-200平米之间,带一个300-500平米的私家花园,市价250万人民币左右,相当于一个普通全职工作十年的总收入。

瑞雪丹麦(上)

P13

瑞雪丹麦(上)

P14

 房子虽老,但门窗都是现代化的,双层玻璃+抽真空,隔音保暖、很环保。

瑞雪丹麦(上)

 P15

 

瑞雪丹麦(上)

 P16

 

日前有国内摄友善意提醒说:拍雪景要将曝光度调高雪才白,但今天阳光实在太足实了,特意把曝光度降了一档,免得过曝。天肆意地蓝着还怕雪不白吗?并不是有意驳人家的美意,因地制宜才是正理儿。

瑞雪丹麦(上)

P17

瑞雪丹麦(上)

P18

瑞雪丹麦(上)

P19
 

想起小时候强调一个东西白的时候有一个说法:比大白(刷墙的白石灰)还白呢!

瑞雪丹麦(上)

P20
 

瑞雪丹麦(上)

P21

瑞雪丹麦(上)

P22

白桦树漂染的流苏,可惜赶来时部分已经脱落了。

瑞雪丹麦(上)

P23

瑞雪丹麦(上)

P24

 

“村口那棵大树”总是回头率最高的,也凝固着分量最重的童年情结。

留在童年记忆中摇曳的“村口那棵大树”就长在文笔山下、文笔湖畔那座名叫文华村的小山村。村口的大树不是自顾自地往高长,而是伸出树臂呵护着膝下一眼日夜不息的汨汨清泉,泉水养育了全村的世世代代,兴许当年约瑟夫·洛克还亲口品尝过呢。99年回村去探望时,泉已经枯涸了,“村口那棵大树”只剩下茅草丛里的一截树桩。总也砍不尽柴、采不完蘑菇的文笔山也几近光秃。

瑞雪丹麦(上)

P25

 

网络资料:

约瑟夫·洛克(1884~1962),美籍奥地利植学家、地理学者和人类学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他以美国《全国地理杂志》的探险家、撰稿人、摄影家等身份,先后在丽江生活了二十七年。
洛克出生在维也纳,1905年移居美国,1913年获得美国国籍。早年主要从事植物学研究工作。1920年受美国农业部派遗,洛克到东南亚地区进行大风子树种搜寻工作。1922年,洛克第一次来丽江,主要任务是来完成当时美国农业部给他的采集滇缅边境植物标本工作的。之后,他又获得美国农业部、地理学会、哈佛大学、美国博物馆、美国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等单位资助,继续留在丽江等地从事植物、民族文化、地理等研究考察探险工作,并报道了大量玉龙雪山和反映丽江风情的照片,成为十分珍贵的最早的历史性照片。1936年2月3日,他还特意从昆明包来一架飞机,绕着玉龙山环飞了一匝,又深入虎跳峡谷看了金沙江的奇观。并在白沙“纳堆课”天然飞机场安全降落。这是丽江历史上第一次飞机飞越上空和第一架飞机着陆。他把探险见闻和珍贵的照片源源不断寄回美国,在颇有影响的《全国地理杂志》上发表,最早把丽江神奇风情用照片的形式推向了世界,让国外众多坐在沙发上阅读洛克文章和照片的人感到惊叹,同时产生了对洛克探险精神的一种可叹而不可及的崇敬心情。至今,在美国还有不少人在研究洛克,崇拜洛克。
洛克把探险队大本营设在玉龙山下的玉湖村,该村至今还留有洛克当年住的房子和众多遗物。洛克曾雇用并训练了一批纳西人助手,据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在30年代写的文稿记载:洛克每次出游,都由六、七名全副武装的纳西族人随行。洛克不许他的纳西随行人员吸食鸦片。旅途中遇到危险及不测时,他总找来纳西随行商量对策,往往都能逢凶化吉,化险为夷。洛克就这样先后踏遍滇西北及四川木里等地区,收集了大量民族文化资料。出版了有关纳西族的专著十多部,其中有《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等。他是第一个将玉龙雪山介绍到国外的外国学者。

 

朦胧着的都是泪眼吗?

瑞雪丹麦(上)

P26

 

看着这棵结满红果的小树想起一群叽叽喳喳的黄毛鸡雏

瑞雪丹麦(上)

P27

瑞雪丹麦(上)

P28

 

名副其实的“白描”,两根电线也没放过。

瑞雪丹麦(上)

P29

 

冰雪风骨

瑞雪丹麦(上)

P30

瑞雪中的北欧小国丹麦,一派祥和。

瑞雪丹麦(上)

P31

瑞雪丹麦(上)

P32

 

左面的柏树伸出中指和食指奋臂欢呼:天晴啦,嘢!!!

瑞雪丹麦(上)

P33 

 

博友独善兼善在前篇博文的评论栏里说道:在广东人说冬至大过年,就是过冬至比过年还隆重,因为以前农村这个时候最有空闲,可以好好庆祝一番。

今天冬至,将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的太阳幡然猛醒:哦,该往回赶了。

 

顺祝各位博友冬安!

 

待续,待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