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眼颐和(下)
标签:
旅游情感文化原创摄影杂谈风景风俗国情建筑宗教实拍休闲 |
分类: 驴影浮光 |
颐和园前山的华而喧而阔,后海则朴且谧且迂。后山的景致也是散散漫漫的,有中轴但不对称,似乎没什么重大的看点,但却很适合放松心情,难得的一方净土。
早年间北京近郊、甚至城乡结合部这样的野景并不十分稀罕,但现在起码要跑到六环以外去寻踪了。过去还有一个稻香湖,但据说也被“开发”得面目全非了。离城较近而新建的奥体公园刻意追求也许的就是这种意境吧。然而,十年树木,奥体公园要出落成这副刁蛮、俏冶的柴火妞模样不知还要等多少年。
望着后溪河这野浪浪的一幕,恍惚间仿佛梦回丹麦的原生态,不禁打了个激灵。
P1
颐和园后山最令人唏嘘不已的应是那些树龄在二三百年以上的老油松,特别是在园子的东北隅一带。从山顶下山到北宫门内的三孔桥南侧后右折,可沿着后溪河东段边蜿蜒的小路迂回到谐趣园,这一路上就是欣赏苍针蔽日、虬龙百转的最好去处。遗憾的是这次没时间过去拍几张印证了,也不知P1延伸过去的那条小路还通不通。
P2
除了油松是忠诚可靠的模特外,一位不相识的游客在门洞中一晃,赶紧按下快门,临时拉他充当了一回义务模特。这要是换了一位身材曼妙的大姑娘就更理想了。下次再游,一定要在这里支一个三脚架,带足干粮和饮水,守株待美眉。
万寿山以众香界为分水岭分为前后山,山阳是汉传佛教,山阴则是藏传佛教,两大佛教体系且如此大规模聚首一处相邻而居的状况十分罕见。当然后山的建筑风格也并非纯粹藏式的,而带有浓重的皇家色彩,因为毕竟皆出自“样式雷”之手嘛。
网络资料:
在十七世纪末年,一个名叫雷发达的南方匠人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的工作。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从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是雷氏家族负责营造的。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称为“样式雷”。




仙人骑鸡。小仙人大架子,怎么把脸扭一边儿去了?!




石狮子,背着阳光的风化程度小些。

迎着阳光的风化严重。难道石狮子也怕紫外线?!
P13
没砌直,还是年代久远变形了?



油松,还是油松养眼。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如今北京西郊的这“盆”清水是靠京密引水渠输送的密云水库的水养活着的,不然早就干涸见底了。记得数年前有某外地环保学者横加指责圆明园的湖底防漏工程是破坏生态。岂不知圆明园地处沙质土壤地带,在过去地下水位高时有泉水自地下涌上;如今地下水位极度下降,如不采取防漏措施的话就如同一个大漏斗,多少水都灌不饱。总不能眼瞧着圆明园和颐和园都变成“枯山水”吧?

这张本想拍桥洞内水影的反光的,曝光失败。敬请哪位朋友帮忙分析一下原因。

三孔桥的倒影倒是捕捉到了。

隔岸一对老外貌似端着无敌兔+佳能红圈头(EF 24-105mm f/4L IS USM?曾经梦寐以求)在四处狂扫,看得眼睛红得都像小白兔了。想起那句死要强的话:剑不如人,剑法不能不如人,气势更要胜于人。继续磨炼吧,从骑马蹲裆式练起,剑法粗得还像一根铁杵呢。
P21
后溪河西段经石舫是转回山前的另一条路。现在游船为了招揽生意关闭了陆路,幸亏一张特别通行证起了作用,得以通过码头边设立的“关卡”。
P22
不坐船的另一个目的是怕错过了这条“丁香廊”。
P23
“丁香廊”似乎不是满清遗物,而是五十年代初兴建的。虽是个人臆测,但也有一定依据。丁香,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波斯,著名的庭园花木。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同时丁香是前苏联斯大林时代大力提倡和爱宠的,据说前苏联收集和培育的丁香品种多达四十多种。因此猜想颐和园后山的这条“丁香廊”会不会是当年“中苏友好”的产物呢?看树龄也与这个推测较接近。
P24
打小儿熟识的这段矮墙一直梦牵魂绕

P25

P26
石舫附近的一座牌坊,从前好像没见过。
P27
回到昆明湖畔,长廊里还是拥挤不堪。这次改走靠近湖畔的一侧,匆匆中拍下几张老柏树的树干。

P28
P29

P30

P31
别了,颐和园,留下不同时代的回忆在这里永驻吧。

P3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