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风景风俗海外旅游实拍文化原创摄影丹麦情感景点杂谈可再生能源 |
分类: 驴影浮光 |
如果说Mols起伏的山地和绵延的次生林是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Aarhus)的后花园,那么奥胡斯的前花园就是碧波粼粼的波罗的海一隅——奥胡斯湾(Aarhus Bugt)。海湾中有一座人口不足四千人的小岛——三修岛(Samsø),岛虽不大,但地理位置夹在日德兰半岛(Jylland)和谢兰岛(Sjælland)之间,几乎位于丹麦版图的正中心。岛人戏称这里不但是丹麦的中心,从某种角度看也是欧洲和世界的中心。他们为什么敢说得这么夸张呢?
P1
三修岛拥有名扬海内外的“双绝”:名特产土豆,每年刚上市时在丹麦市场上可炒到上千克朗一公斤;另一个就是绿色可再生能源和研发中心。土豆再香也不至于每人非要大老远地跑过去尝一口,但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和技术却值得全人类分享和借鉴。
从奥城出发乘大巴驱车南下二十多公里来到豪坞(Hou)码头搭乘渡轮。其实相距并不远,彼此能望见海岸,但船速很慢,也许是为了讲求舒适感,也许是为了让游客更好地包揽海上风光,竟然在海上行驶了整整一小时。幸而波罗的海的海面上永远不乏扯满风帆的游艇和妖腾魔驾的云团。
网络资料:
丹麦政府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风能和生物质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在目前世界累计安装的风电机组中,60%以上产自丹麦,占世界风机贸易近70%。丹麦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利用生物质能源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2005年,丹麦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达到30%,提前5年完成欧盟提出的2010年达到29%的目标。可再生能源在丹麦能源供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风电已经成为丹麦出口的能源品种之一。此外,丹麦鼓动欧盟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通过德国、波兰等与欧洲北部电网相连,试图将海上风电输送到欧洲。这一计划得到欧盟支持,并已经列入欧盟支持海上风电发展的示范项目。
轮渡的驾驶楼
接近三修岛,首先映入眼帘的竟是一畦齐刷刷的油菜田。
渡船上的车辆依次驶向小岛
继续坐上大巴,来到著名的能源研究所参观。别看规模不大,却是世界上唯一的可再生能源研究所,每年来访者络绎不绝,特别是去年底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期间备受政要和媒体的瞩目。
P6
网络资料:
三修岛能源研究所(Samsø
Energiakademi)成立于2007年,旨在开发、测试和演示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该研究所汇聚企业、学术机构、能源机构和政界人士,致力于体现能源自给的目标和理念,平均每年接待1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访问者,包括政界、企业界、教育界、新闻界和学术界人士,而普通旅游者数以万计。
研究所内部供游客自由参观的展示空间。
一台旧仪器,不知是否和发电有关。
P9
办公空间
P10
风趣的英、丹双语讲解和介绍。画面显示的是电脑实时监控风力发电机运行状况的页面。
P11
据他们介绍:九十年代中期,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作为当地传统经济支柱的农牧业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外来挑战,于是小岛的决策者开始寻求新的生存出路。1997年以前三修岛的能源供应全部依靠矿物能源,如今,11座陆上风力发电机不但能够提供足够的能源,满足岛内100%电力需求(包括所有动力电和照明电),而且可以向岛外售电。此外,岛上70%的热能需求是利用可再生燃料,如太阳能、秸秆和木屑等产生的沼气。交通运输所需能源都是依靠10座海上风力发电机所提供的电能。
在世人们还在苦恼如何追求“低碳生活”的时尚时,三修岛的岛民们已经自豪地宣称提前进入“负碳生活”的时代。
P12
世界各地前来参观、取经者留下的纪念品。
P13
P14
能源研究所旁的一条浓荫小道
P15
岛上的田园风光,农田间的风力发电机早已取代过去的风力磨房。
P16
P17
镜头上再沾些花粉
P18
P19
乡间的农舍,七叶树堆满粉白色沉甸甸的花朵。
P20
P21
路边野花
P22
发蓝的波罗的海
P23
海岸边草地里的海石竹
P24
P25
坐在滨海的长座椅上享受日光和午餐
P26
饱经风霜的实木长椅。坐在上面遥望大海,无限的时空任人遨游。待续。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