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五地纪行21•布拉格巴洛克之风的鼻祖

标签:
风景风俗海外建筑景点旅游文化休闲原创摄影杂谈布拉格瓦伦斯坦小 |
分类: 驴影浮光 |
布拉格,千塔之城,可以说是巴洛克式建筑的大本营。
这种绿色的塔顶并不是特意的染色,只因材料是红铜,风吹雨淋、日久天长,红铜氧化后就变为粉绿色。曾见到一些新翻修的塔顶,暗红的古铜色,不如粉绿色惹眼。
圣尼古拉斯教堂粉绿色的巴洛克圆顶和钟楼是一路上行布拉格城堡山的坐标。
继续在瓦伦斯坦宫的“歧途”中迷惘。
从半露天舞台“v sala terreně”东出瓦伦斯坦花园,忽然被一道黑乎乎、貌似烂泥巴墙的建筑物拦住了去路,原来是一堵美其名曰“石笋墙(Dripstone Wall)”的人工岩壁(Grotto)。之所以称为“石笋墙”,是因为墙面的装饰模拟钟乳石的形态,可见西洋的这类造园手法比中国园林中的假山艺术真是落后很多。单纯追求了外形上微观的形似,而全无整体的章法、虚实和神似可言,更别奢谈什么中国山水画理法中的“三远”了。
兴建这些模仿意大利园林的“钟乳石”是为了营造一钟异国情调,与墙壁之间的笼洞里饲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禽相映成趣。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营造热带雨林中的恐怖感,人造钟乳石特意设计成可以让人联想到狮子、蛇、青蛙和其他怪物的怪异摸样。这里和上篇介绍的瓦伦斯坦花园同属于瓦伦斯坦宫,除了珍禽外还饲养了一些观赏鱼,算是一个小型的“动物角”吧。
P3
P4
转过钟乳石墙就来到了瓦伦斯坦宫(英文:Wallenstein Palace,捷克文:Valdštejnský palác )的宫殿区。
瓦伦斯坦宫是波西米亚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阿尔布雷希特·冯·瓦伦斯坦(Albrecht von Wallenstein,1583-1634年)修建的豪宅。瓦伦斯坦出身贫寒微贱,但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逐渐出人头角,特别是在统领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与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进行的惨烈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中战功显赫,曾一度荣升到统帅各国联军的大元帅之职。后因功名和威望过于显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恐其谋反而将瓦伦斯坦处死。德国著名戏剧家希勒根据瓦伦斯坦传奇而起伏的一生特意编写了一部有关他生平的戏剧。
瓦伦斯坦宫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捷克政府收归为国有财产,作为参议院议员们履公的场所使用。
P6
清冷的宫门
P8
P9
钻到这里来的游客少之又少,当时真有一种中了头彩的庆幸。只可惜当天很多宫殿不向普通游客开放,转来转去只有一间陈放着外国领导人赠送礼品的地下室免费供游人观瞻。
P10
下到潮湿的地下室中走了一遭,光线昏暗,礼品也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倒是门口摆放的一丛干花尚可人意。
正在失落、准备离去之时,却无意中误打误撞地发现了一处绝对值得大书特书的“瓦伦斯坦宫小礼拜堂”(Wallenstein
Palace Chapel),使这次的“歧途之旅”升值为“奇途之旅”。
P12
这个礼拜堂有三层楼高,面积十分狭小,目测约二十来平米,但内饰却十分精致,甚至可以说金碧辉煌。小礼拜堂中的祭坛是按照有关圣文森雷斯(St.Wenceslas)的传说,由十七世纪捷克著名宫廷木雕家阿诺斯特·简·海德堡(Arnost Jan Heidelberger)于1630年设计、建造的,小礼拜堂的问世标志着第一件巴洛克风格的作品在布拉格诞生,并由此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捷克巴洛克时代。
P13
华丽无比的井藻
P14
P16
小礼拜堂的绘画部分由巴乔·德尔·比安科(Baccio del Bianco )担纲,内容为“圣优西比乌(St.Eusebius)之死 ”。
P19
走出瓦伦斯坦宫,继续在布拉格城堡山非主流的小巷中穿行。
P21
P22
小巷中一家餐馆的门面,招牌上写着“夏日露天花园,啤酒29克朗”。便宜吧,一欧元可兑换25克朗呢。
P23
“歧途”中还意外中邂逅了“布拉格叹息桥”,当然是仿照威尼斯著名景点“叹息桥”而建的,实在没想到竟然深藏在这么冷僻的巷子里,看来错过它比找到它要容易得多。
P24
拉德斯基广场,四周围的建筑有些特色。1905年,布拉格第一辆有轨电车从这里驶出。
P25
P26
P27
P30
拉德斯基广场北侧有一道拱门连续的长廊。
从长廊的各个拱门变换角度仰观圣尼古拉斯教堂的巴洛克圆顶是一件妙不可言的美事。
P32
P33
嘿,别光顾着抬头东张西望的,注意脚下!真拿你们这些到了布拉格就管不住自己眼睛的外国游客没办法,俺狗狗只有靠着墙边溜了。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