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风景杂谈海外旅游情感文化原创摄影建筑 |
分类: 驴影浮光 |
汉堡HAMBURG,德国北部的重镇,仅次于柏林的德国第二大城市和全欧盟第七大城市。汉堡是德国的直辖市,地位相当于一个州,而之前一直无知地以为2002年到访过的法兰克福更大呢。
提起汉堡,首先联想到的当然是美味的汉堡包(HAMBURGER)和汉堡排(PATTY,就是将汉堡包里的馅饼拿出来单独作为菜肴,在日本和香港等地较流行)。这座古老的名城坐落在易北河、阿尔斯特河和比勒河的三河交汇处。不知怎么提起易北河脑子里闪现出的总是二战惨烈的场面:冰冷的铁桥、深陷在泥泞中的重炮、忙做一团的士兵、表情呆板的妇女和哭泣的儿童。想不起来是受哪部电影或小说的影响,但二战期间这里曾遭受盟军地毯式轰炸却是铁的事实。
而走出汉堡中心车站,扑面而来的是欧洲大都市的氛围,到了汉堡才感觉自己脚踏实地地到了欧洲。汉堡中心车站从外部看古典、大气、沉稳而凝重,高大的钟楼很容易成为外地人确认方位的标志,中心车站周围布满了饭店和餐饮店。
中心车站的内部则现代气息浓厚,快餐店等商业设施林立。
汉堡人有着自己特殊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这里才是德国经济和媒体文化的中心。没错,汉堡是德国北部的银行中心并拥有全德国最大的保险业和报业。据说汉堡聚居着德国最多的百万富翁,讲究生活品位的德国人大都选择在这里定居。此外,汉堡人还认为自己的口音才是地道、纯正的德语发音。简言之,很多地方与上海相似,难怪上海与汉堡是姐妹城市呢。
虽然圣诞节当天很多商店闭门谢客,但仍然能够体味到其商业文化的发达。
我们此行的目的并不在购物。
汉堡市政大厅(RATHAUS),典型的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钟楼高112米,塔尖上镶嵌着镀金的、象征德意志统一的“德国之鹰”。
广场鸽中混杂着着贪嘴的白鸥,其中一只红嘴赤足。
二楼的窗户间排列着二十位德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雕塑,每座雕像都象扑克牌里的“老K”。
红底白色的汉堡城徽描绘的是公元前825年建立在易北河畔的汉玛堡城堡(HANMMABURG),向人们夸耀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其下方镏金的拉丁文镌刻着汉堡的城市格言:先辈打下的江山(赢得的自由),后辈应倍加珍重( Libertatem quam peperere maiores digne studeat servare posteritas)。
下方半圆形的神龛内有一幅镶嵌画,描绘的是身着红衣的汉堡城守护女神汉莫尼雅(Harmonia),而分侍于左右两侧的分别是建立了汉玛堡的查理大帝和授予汉堡自由航海权的巴巴罗萨大帝。
阿尔斯特湖连拱走廊(Alsterarkaden)位于市政厅市场与内阿尔斯特湖之间,起初只是为防御阿尔斯特湖泛滥而修建的一座堤坝,十九世纪改建为一条面向阿尔斯特湖敞开的商店街,带有浓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雪白色的拱廊在周围灰暗色调的衬托下十分醒目,如同生日蛋糕上镶嵌的一圈奶油花饰,感觉整个汉堡都是香甜的。
汉堡地区海洋、河流和湖泊相互交错纠缠,因此有“桥都”的美誉。据说汉堡有各种桥梁2,400余座,比威尼斯和阿姆斯特丹的合计还多。由于时间所限只能领略其中一二了。
一座屹立在桥头的雕像,手捧教堂的模型和权杖,某位教皇或神灵?不得而知,反正不是“托塔李天王”。
街头一座老妇人的铜像,右手挎篮,左右拿着一颗柠檬,雕像的名字叫“柠檬杰特”(lemon Jette)。这座铜像是为了纪念在城市一度毁于战火后,每天站在路边兜售柠檬,为重建汉堡募捐的一位普通汉堡居民。她左手食指被摸得金黄,不由得也凑上去拉拉勾、讨个吉利的柠檬。
在这块坡形的草坪上遇见一位热情的汉堡人,他在遛着狗并主动向我们搭讪,介绍了一些景点和汉堡人生活的情况。一个当地人对外来者的关怀值得永远珍念。
圣保利(ST.PAULI)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红灯区之一。也许有人认为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规模更大,但据说圣保利夜晚的灯火更绚烂,正规、干净。说到红灯区很多人会误解为仅是性消遣的去处,其实红灯区往往是了解当地夜生活繁华程度最直接的窗口,比如东京新宿的歌舞伎町。圣保利也如此,这里不仅有妓院和性用品、性文化商店,而且还有各种剧场、歌剧院、舞厅和酒吧以及汇集了世界各种烹饪艺术的400多家餐馆。很多当地人和游人去那里只是为了享用晚餐、欣赏现场音乐、歌舞表演,消磨美好的夜晚。
本来打算回程的时候去开开眼,因为网上预订的旅馆就在圣保利地区,但最终与之擦肩而过,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