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出行记——澳门·漫步老城区

标签:
澳门大三巴福隆新街疯堂斜巷旅游 |
分类: 行走中国 |
吃过早饭,坐车前往大三巴,九点不到已经有很多人,旅游团一个接一个,作为 澳门
的标志性建筑和旅游景点,人气确实是旺。
即使如此,当你抬头望向这面屹立三百多年的建筑时,身边的嘈杂声仿佛渐渐消失,历史的回响让人不禁产生一种与现实的时空交错感。
大三巴牌坊正式名称为圣 保禄 大教堂遗址,“三巴”即“圣 保禄 ”的粤语音译,又因貌若 中国
的牌坊,所以称大三巴牌坊。教堂始先后经历3次大火,屡焚屡建,直至1835年10月26日,最后一场大火将其烧得只剩下教堂正门前壁,变成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大三巴。

它是筑糅了 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每一个雕塑、每一笔雕刻都自有其宗教来源,风吹日晒后仍保留了丰富的细节,又添染了更多故事感。


走过牌坊,在后面的地下有座小小的天主教艺术博物馆,是在圣 保禄 教堂的废墟上建立的,虽然展品不多,但每一件都很精致,可以一探 澳门 教堂的历史发展。

就在大三巴的边上,有一条恋爱巷,因为名字充满浪漫感,有许多情侣来此合影,不过我们去的时候没有人,与一街之隔的大三巴相比,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这里也是拍大三巴不错的机位,透过街道站在下面仰望大三巴,有种浓厚的历史感。

街道不长,两边散落着 葡萄牙 风格的建筑,非常有格调。




看完大三巴,准备去福隆新街,拐进附近的街巷,是澳门市井气息的一面,老旧的居民楼,楼下是售卖各种小吃快餐、蔬菜、日用品还有五金的小店铺,人来人往间,这就是生活的味道。

文记咖啡,逛的时候路过看见里面有不少当地人在吃饭,正好想坐会,就进去点两杯喝的,又点了一份华田脆脆西多士,比较甜腻,幸好有柠檬茶配着。







步行至福隆新街,它是 澳门 半岛中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如果你想寻觅 澳门
那些角落里的变迁,这里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去处。
这里仍然保留了当年红墙青楼的建筑风格,但营生却变身为手信店、糖水铺、食肆酒家等,福隆新街旧时是廉价旅馆的集中地,当中名头最大的就是新华大旅店,如今依然在营业。2006年,梁洛施凭借《
伊莎贝拉 》荣获 葡萄牙
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这部电影赋予了新华大旅店更多戏剧性的意义,此外,何超仪主演的电影《蝴蝶》,王家卫执导的《2046》等也曾在这里取景。

首任特首何厚铧钟爱的西南饭店、一碗虾籽捞面天下无敌的祥记面家、四十多年的老字号杏香园甜品店、满足了百般挑剔 澳门 胃的三元粥品专家、人气火爆的添发碗仔翅还有赫赫有名的钜记饼家总店等等,都集中在这里。

店铺还没有开门的时候,那种宁静的感觉,与一旁主街道的热闹显得格格不入。中午时分,人渐渐变多,但依然有种安逸的慢生活的气息。

在这样一个国外建筑遍地的 澳门 ,街道上充满港风的招牌,让人感受到一种华人独有的韵味。









走出福隆新街,沿着马路往疯堂斜巷走,步行大约二十分钟,一路倒并不无聊,看看澳门街头的车来人往,逛逛有意思的小店,穿过小小的农贸菜场,路上的点点滴滴都是美好的回忆。






一处老年阅读室,开始还以为是卖报纸的小卖部。

看到红黄相间的房子,差不多就到了。

疯堂斜巷是 澳门 望德堂区一条具有文艺气息的街道,充满着历史故事和特色建筑。之所以被称为“疯堂斜巷”,是为了纪念曾经在此开设的麻风病院,这是西方在 中国 设立的首家传染病医院。 澳门 的路名简单明了,除开“疯堂”,单说“斜巷”二字,坡道、夕阳、幽深小路,韵味就勾画出来了。



除了色彩明亮的红色黄色,在岔路的巷子里其他建筑多为白色配赤红窗格,挨栋窗棂上镶着黑色铁艺路灯,一派 欧洲 小镇风格。

葡式风格的街道,路上则用碎石 马赛 克铺满了漂亮的图案,欧式街灯,俨然一派 里斯本 的风貌。现在这里是 澳门 的创意街区,有美术学校、画廊等,为这个风景如画的街巷增加了许多有趣的场所。

疯堂斜巷以及中间的岔路小巷都是如此安静,整条巷子鲜见行人,也无游客。而另一边的街道车水马龙,明明这里应该是景点,却如此清闲,在 澳门 好像有过多次这样的体验,也是挺有特色。


距离疯堂斜巷不远处,有家均安隆美食,他家的避风塘炸猪排和咸蛋黄西多士比较出名,其实面条也不错,中午有很多学生在里面吃饭,需要稍稍等下位置。

前一篇:又是一年出行记——打卡氹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