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出行记——千年小成都·元通古镇

标签:
元通古镇老街古镇成都四川旅游烟火气 |
分类: 行走中国 |
元通古镇位于崇州,已有1600余年历史,文井江、味江、泊江三江汇合,贯穿元通全境。这里历史上为文井江上一个重要的码头,曾经繁华一时,自古便有“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的美称,也因此有了“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图”的美誉。这里是成都的“后苑”,岷山的“前庭”,更是游人的梦里家园。

还未进古镇,就可以看到老旧的房屋,两侧挂着琳琅满目的“茶”、“麻将”、“豆花饭”、“蹄花”等各种招牌,处处透着一种悠闲巴适的感觉,路上行人稀少,大多是坐在自家门口聊天喝茶的老人,用“古老”来形容元通古镇再合适不过了。

王国英故居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道光重修。王国英为抗英名将,鸦片战争中驰援宁波,率敢死队与义律激战,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终被英军杀害。故居在增福街南侧、座北向南,院落布局。二门砖石结构牌坊式,门柱上四川著名经史学者罗元甫题联,文辞书法俱美。


元通古镇旧时作为货物集散的码头,舟楫往来,至今走在元通的老街上仍能看到那些立于街市的老会馆,麒麟街上,黄氏公馆、罗家大院等老建筑,精致的小姐楼、走马转角楼,记录着元通古镇昔日繁华。

沿着古镇的主街,便可见到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一侧是小巷和故居大院,穿过巷子是与其平行的一条河边步道。临河大多是茶馆小饭馆,主街和巷子上遍布各种小吃,物美价廉,绝对能满足你的胃。

穿过巷子就是江边,沿着江有很多茶馆,都是临水而坐,对于逛累的游客,或者专程来度个周末的周边人来说,非常的惬意,逛街、品小吃、晒太阳、喝茶……在元通古镇,你可以尽情放松自己,享受慢生活的乐趣。


汇江桥,是川西有名的铁杆桥,原在增福街南口,重修於清光绪二年(1876年)。1986年7月,移于双凤街口今址,按原貌建造。桥长156米,宽2.5米,横跨文井江。桥身三墩四孔,墩上均有桥亭。再端各一桥亭为三叠桥牌楼式,中脊歇山顶,垂脊上塑禽乌,塑人物戏文,花脊鸱吻,侧脊四角赞尖,爪角飞檐,塑带枝葡萄,屋面亦塑人物戏文。通宽8.2米,进深3.4米,高5.8米,两端相同。江心墩亭为歇山式屋顶,爪角鸱吻,屋面塑仙鹤等。侧墩为单檐卷棚顶,无雕塑。墩上亭均宽4.5米,深2米,高7.8米。桥身两端有30米长的引桥,引桥端蹲石狮扎紧、固定钢绳,以承托桥绳上之路板。


天主堂,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建筑十分完整,坐落在麒麟街北侧,除大门为哥特式,顶竖十字架外,其它全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礼拜堂及经坛均为单檐歇山式屋顶,礼拜堂抬梁结构,通高9米,后院一楼一底,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穿逗粱架,通高10米多,宝壁装修,转拐楼梯设瓜柱,十分古朴。


在天主堂旁边,有一家卖槽子糕的老店,一直沿用传统的制作手艺,人气非常旺。



远远望去,你会看到街口耸立的惜字宫。


罗氏故居,建于清代中期,布局和黄氏宗祠差不多,但体量较小,天井也不大,全部建筑都是一楼一底,从二门后上楼,可转完前后各院所有房间。故居建筑比较陈旧,是清代、民国年间元通绅粮人家居住环境的典型代表,天井的浮雕门楼非常精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