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南的山水之间——时思寺

标签:
丽水景宁云中大漈时思寺古建筑 |
分类: 行走中国 |
在丽水景宁县大漈村南端的水口处,是前往时思寺的必经之地。这里有一座典型的水口桥,名为“护关桥”,桥一头连接着超尘出世、暮鼓晨钟的寺庙,一头连接着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村落,跨过护关桥,便是时思寺了。
时思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原是梅元员的守墓庐。《梅氏宗谱》记载:“该地梅开,有子元员,幼年六岁,能守祖墓,三年不离”。地方官为了表彰其孝德,逐级转奏,旌表元员为“孝童”,守墓庐为时思院。明洪武元年(1368年),刘基书额“时思道场”,明宣德元年(1426年),改院为寺。
时思寺的寺门前,横卧着一棵千年刺柏,黑底描金“时思寺”的古老木构门牌后,则是一棵虬曲斜生的扁柏,其斜穿石板走道,生生挡住了前来拜访古寺人的去路。树木倾斜地面旋转扭曲生长,依靠在院墙上,从山门内侧看苍劲有力。
走进寺内,仿佛穿越一层结界,门外是喧嚣的世界,门内则是静谧安逸的古意。

在时思寺隔壁的梅氏宗祠外,还屹立着一棵千年古树,那便是著名的柳杉王。原来那柳杉有前后两棵,从山下角度看,重叠在一起,合二为一。前面一棵柳杉年岁旧一些,足有一千五百多岁,树原高47米,主杆被雷击削去大半截,现仅有28米,但主干仍苍老雄劲、枝干绿意盈盈。





在时思寺隔壁的梅氏宗祠外,还屹立着一棵千年古树,那便是著名的柳杉王。原来那柳杉有前后两棵,从山下角度看,重叠在一起,合二为一。前面一棵柳杉年岁旧一些,足有一千五百多岁,树原高47米,主杆被雷击削去大半截,现仅有28米,但主干仍苍老雄劲、枝干绿意盈盈。




柳杉王边上的梅氏宗祠,建于明代,由祠门、厢房、叙伦堂、祭坛和报本堂五部分组成。建造风格完全体现明朝的建筑特点,方柱、大梁、斗拱、雕梁画栋,整个建筑沿着一条中轴线,成纵轴线四重递进式一层楼,有两重大门,一堂比一堂高,一堂比一堂宽,祖先们希望梅氏子弟一代比一代杰出,来日步步高升。


古时,读书考取功名是他们的人生追求,祠堂里面展示的是梅氏九进士的画像。梅氏子弟守着一方清净之地,潜心读书。山河破碎时,他们把书本放下,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途。他们的家门口,挂上了梅姓“烈士英雄”的牌匾,留后人敬仰追思。


庭院幽幽,古老的建筑风格和一旁的时思寺一脉相承,尽显沧桑厚重之感。





参观完梅氏宗祠,走进时思寺,这里最难得的是其通过“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方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整体的古意,小径由鹅卵石铺成,围墙由石块和黄色的泥土垒起,粗粝而又洁净,文物与古建筑的气质就在于此。

时思寺由大雄宝殿、三清殿、马仙宫、心经钟楼和山门构成。步入一方精巧又洒落的小院,迎面右侧是元末建造的木构建筑大殿“大雄宝殿”,左侧的马仙宫,只剩木构建筑中的柱子和屋檐。向右看,则是建于明代的三层木构建筑心经钟楼。
寺内遗存有不少元代建筑构件,整个建筑群保留着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风格。有人说其是“宋明清三代同堂、儒释道三教同炉”的罕见古建筑群,恰如其分。

寺内没有一尊佛像,也没有香火,但你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宗教和文化氛围。

偶然看见拍小视频的,随着网络的发达,很多景点已经没有过去的宁静,不过看他们拍好像也没什么违和感。


去的时候游客不多,回来没多久游戏《黑神话:悟空》就大火,时思寺也是其中一处重要场景,或许已经和小西天一样,失去了往日的安宁。

前一篇:走进浙南的山水之间——松阳老街
后一篇:又是一年出行记——秋色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