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体育杂谈 |
无机胶水实施半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国际比赛,我们己发现了与有机胶水不同的特点和现象。为什么呢? 下面咱们从技术角度对其进行一下简单分析。
以前使用的有机胶水,在粘贴时会渗入海绵中,由于其显著的化学作用,会使胶皮海绵中空膨胀,形成无数个小气泡。这就好象给一个皮球打满气一样,会增加它的弹性。正因为有机胶水的这种特性,所以专业运动员在打比赛前,会对粘球拍很谨慎,既不敢刷得过多,造成胶皮海绵膨胀过度,厚度超标,又不会只刷一遍,影响膨胀程度,造成海绵弹性不足。也正因为有机胶水的化学特点,有些国家在研制时,有意掺入一些特殊物质,在允许的范围内,刻意膨胀海绵,无非是为了获得更强的弹性,使击出的球速度更快。但国际乒联对胶水掺料也有一定的规定,不能随意添加。也曾经有一些著名运动员因为使用违规的胶水而被取消成绩。
而无机胶水却不具备有机胶水那样的特点。也就是说,无机胶水的作用仅仅是将胶皮海绵与球板粘连起来,它对海绵的膨胀作用有限,这样球拍的弹性就是底板与新胶皮海绵的合成弹性。显然,由于海绵没有了中空膨脓,就象泄了气的皮球,与有机胶水相比,球拍弹性明显下降。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对那些速度力量型选手来说,无机胶水不是个好东西。尽管这些运动员本身力量较大,但他们挥臂的速度在胶水改变前后变化不大,也就是说球拍的运行速度也变化不大,但因为胶皮海绵的弹性发生了变化,最终反映在击出的乒乓球的速度发生了变化。显然,是无机胶水的特点决定了球速的降低。
而对于防守型选手来说,由于进攻方的球速下降,自然有利于自己做出相应的动作进行防守。就拿科威特公开赛王励勤与朱世赫的比赛来说吧,王励勤一如以往的大力拉球和扣杀,均能被朱世赫防(削)回来,不是说朱世赫反应更快了,而是说他有较以前更充足的时间作动作了。
我们再分析一下无机胶水对旋转的影响。乒乓球的旋转是通过胶皮对球表面的摩擦而形成的。如果是纯粹的摩擦,显然,乒乓球表面的线速度与挥拍的速度相同。但实际上,挥拍动作是一个合成的动作,既有对球的弹(撞)击,也有对球的摩擦,而这种带弹性的摩擦更有利于乒乓球产生高速旋转。无机胶水粘的球拍弹性下降,自然也就降低了球的旋转。但凡事都有两方面,弹性下降了,乒乓球在球拍上停留接触的时间也较长了(俗话叫吃球),这样更有利于控制球的旋转。也就是说,在拉弧圈和削球时更有"准头"了。
从以上分析来看,无机胶水对那些擅长旋转的球员更适合些。比如波尔,他力量上稍弱,本来击球时多以高吊弧圈为主,胶水改变对他的速度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于朱世赫这样以旋转为基础的削球手来说,更觉得舒服。
很显然,由于无机胶水对速度的削弱,对那些以快攻为基础的球员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快攻型选手的特点就是用球拍直接撞击球,球速快,但旋转差,一旦速度优势没了,失败就在所难免了。说的通俗点,就是,弧圈结合快攻型选手打出的球,即便速度被削弱了,还有旋转干扰对方,而快攻型选手如果没了速度,也就没了老本。
有机胶水变无机胶水,在某些方面有点象当年的小球变大球,对正胶快攻型打法是个沉重的打击,也必将又淘汰一批此类打法。
不过,所谓的淘汰,也仅仅是指以正手为正胶或生胶的打法,而对于反手,由于弹击与正手的抡击或拍击发力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所以对于横板来说,反手使用速度型的配胶还是有其市场的。
由于无机胶水的特点,削弱了一些国家队员的水平,自然会引起相应的重视。既然胶水没什么可说的,会不会在海绵上打主意呢?比如在规定允许的厚度内,通过科技手段,人为增加海绵的中空膨胀即弹性,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办法。
不过,胶水仅仅是一个客观条件,在根本上还不可能撼动乒乓球的基础,也不大可能打乱目前的格局,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对谁更有利些或对谁更不利些,对哪种打法更舒服些或对哪种打法更费力些。当运动员完全适应了这一变化后,自然也就会有相应的对策和办法,所以对大家来说,无机胶水的使用也是公平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