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bmiddle/63497da9h7c41d1d34fc6&690
 
文\曹浩  
(贵阳晚报“校园生活”版)
 
案例一:
初中生突发异常行为
快到期末考试,初中生景蓝(化名)做了一系列和平时不同的异常行为,为此,妈妈非常担心,搞不清楚孩子是哪里出了“问题”。景蓝每天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规定自己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每件事的时间安排精确到分。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几乎都用来学习,连平时喜欢的偶像剧也不再看了。
奇怪的是,景蓝向妈妈提出,要买XX牌的文具考试用。她说上学期她就是用了那个牌子的文具所以才考了班上前十名。每天出门之前,她要把书包翻好几遍,一会感觉自已忘了带卷子,一会又怕钥匙没装,总是疑神疑鬼。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担心这样下去,孩子真的会出问题。
 
 案例二:
高三学生为何老是头疼
   
易女士的儿子小宇(化名)在一所省示范高中就读,今年6月即将参加高考。易女士说,小宇是一个自我要求极高的孩子,在高手如林的重点班里,小宇的成绩一度保持前列。
   
易女士告诉记者,上高中后,儿子在家里的书柜上写下高考目标“清华大学”。易女士表示,虽说儿子平时的成绩离考上清华大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但自己不忍打击他。
   
从高二下学期开始,易女士发现,儿子的成绩竟持续下滑。最近一次大型考试中,小宇在年级的排名落到200开外。小宇告诉妈妈,学习时总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头痛。易女士带儿子到医院做CT检查脑部,结果显示并未发现异常。
   
在班主任的建议下,易女士开始加强和儿子的沟通,可每次话音刚落,儿子就极不耐烦地打断妈妈,“没时间跟你聊,别吵我。”问其和同学相处得怎样,儿子更是反感,“我是去学习的,又不是去跟他们说闲话的。”“真不知他是心病还是身病,再过半年就要高考了,这样的状态别说考清华,就是上其他重点大学也成问题。”易女士忧心道。
 
曹浩  解析:
案例一:
  
初中生景蓝快到期末了,出现了所谓的“异常行为”。我们看到:在孩子类似于强迫的行为当中,其实隐藏着一种严重的内心焦虑。仿佛孩子的学习动机更多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求得母亲的一种认同,她担心考砸后会影响妈妈对自我的评价。孩子信心有些不足,有些做法像是在推卸责任和自我保护,比如买什么牌子的文具。
   
或许孩子在学校感受到的学习压力就比较大,希望在家里能够得到一种情绪上的缓冲和释放,但是却没有被允许表达,或许母亲过于强势,或许母亲过于用“好”来让孩子感到愧疚,于是孩子就学会了用压抑内心的合理需求去讨好妈妈,努力做到母亲眼中的“乖孩子”。孩子在过度谨慎小心,追求规则和完美的背后是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深度焦虑。
   
可以看出在期末快来临的时候,妈妈其实比孩子更焦虑,更不能接受考试失败的结果。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更多关注的是妈妈的情绪,而并非是妈妈说了些什么。所以可能景蓝妈妈的焦虑情绪在无形之中传染给了景蓝,并影响了她的行为。 
 
案例二:
   
当我们的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愿意承认和面对,更多的人喜欢用身体有问题来进行陈述和表达,这样可以减少他人对自己异样的眼光,自己的内心也不用过于焦虑,从而理所当然地对自己的心理进行了保护和隔离,易女士的儿子小宇就是这样。所以说小宇的身体症状其实是心理症状的外在表达。
   
自我要求极高,目标“清华大学”,很少和母亲交流,拒绝和同学沟通,可以看出在小宇眼里,除了成绩,什么都可以不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孩子,耐挫性会比较低。在小宇对母亲的态度里可以看出有一种攻击性,这可能和母亲一直只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而不重视自己其他方面的内心需求有关。莫名其妙的头疼其实表达了一种潜在的压抑、愤怒、学习焦虑和内心失衡。
建议:
对于孩子来说:
  
(一):正确看待学习和考试焦虑。面对较为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焦虑是不合适的,并且不容易把事情做好,中等程度的焦虑会更有效率。
  
(二):正确看待父母的期望。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在不同的阶段都会面临他人的期望,我们首先要看到父母动机是好的,我们做我们能做的,不能做的交还给我们的父母和重要他人。
  
(三):用心和父母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讲,父母也是希望我们能轻松应对考试的。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内心感受,需要尝试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也许他们比我们想的要简单得多。
  
(四):调整好自己对学习的认知。不要把学习的好坏和自我价值感等同起来,学习只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对于父母来说:
  
首先:如果父母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信任自己的孩子,不期望孩子超常进步,只要保持自己的实力就可以了,那么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将会有更好的影响。
  
其次:要注意爱孩子的方式,不要让爱成为负担,或者让孩子们理解到的是更多的要求和限制。适当运用鼓励和肯定,指出孩子的进步,对于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会换位思考,多用理解和接纳,少用失望的表情和态度。
  
再次:或许我们需要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心理状况而非其他,比如问孩子最近累不累啊,有没有需要父母帮助的事情等,甚至有些时候我们给孩子一个简单的拥抱也是对孩子最好的心理支持。
                                 
                                 
 来源于贵阳晚报2010年1月15日“校园生活”版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