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都是偷窥惹的祸

(2010-01-04 17:27:00)
标签:

贵州都市报

心理版

曹浩

健康

http://www.cnwildlife.com/Article/UploadFiles/200606/20060605151428870.jpg

文\曹浩    《贵州都市报》心理版

 

  据本报12月中旬的报道:3年前因偷窥他人“亲热”被痛骂,遵义女青年董倩(化名)难解心结,竟患上癔症,饱受煎熬。

    现年28岁的董倩3年前从东北一家大学毕业后,只身南下广州,开始新的人生经历。到广州后,董倩租了一间房屋住下。隔壁住着一个与她年龄相当的男生。一天晚上,该男生带着女友来到租住屋。深夜,董倩被隔壁“奇怪的声响”惊醒。仔细听过后,明白是隔壁的恋人在“亲热”。

    董倩坦承,当时,她心情很微妙,反感中又有些好奇。她的屋子有个小阳台,如果隔壁的窗帘没有掩好的话,在阳台即可看到室内的一切。在好奇心驱使下,她决定到阳台去“窥视”一下。没想到,她站上阳台后,不小心碰着东西,弄出了响声。隔壁的声音戛然而止,随之传来不堪入耳的谩骂。

    一时间,董倩羞得无地自容,匆匆躲进被窝捂起耳朵。

    几天后,她找到新的住处,搬离了“是非之地”。然而,噩梦从此伴随着她。梦中,男女老幼都在鄙视她:“偷窥别人,真恶心!”她开始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很快消瘦下来,工作也受影响。3个月后,她不得不辞职回到遵义老家。但噩梦并没有停止。

    渐渐地,她总感觉到耳边有人在对她反复说一句话:“恶心!”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管身边有人还是没人,这种声音持续不断,使她饱受折磨,根本无法工作,3年来,她一直呆在家里,靠父母养活。

    记者采访时看到,董倩面色苍白,呈现一种病态。而且,董倩一直强调自己耳边出现声音是别人在用高科技控制她,这种声音只能她自己听见,别人听不见。为此,她甚至去报过警,但出警的民警都说她精神有问题,这让她更加郁闷。董倩坚持认为,她没有问题,也没有去找过心理医生。

 

曹浩 解析:

症状说明:

    偷窥不能简单的说好与不好,只是这里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人类生来就是存在好奇心的,生来就存在对隐私的欲望,喜欢窥探隐私,是人类的天性,但一般人都能把这种好奇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为人毕竟要受到社会公德与良心的制约。所以一旦超过了某种“度”,在心理学层面上才可以称为“好奇心过盛”,或是“好奇心失控”,再进一步,或许才可以算是偏离常态。

    偷窥异性的亲密不一定都是性心理变态,影响这种行为的因素还包括性格、年龄、青春期冲动等,研究表明:偷窥者大多自卑、压抑、人际交往不好、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满足个人欲望。而且在我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强大心理惯性作用下,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谈“性”色变,而人们性的偷窥欲却在宽松的环境下迅速膨胀,欲望的被禁并不等于欲望的消失,它们被压抑着,会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出路,“窥视”的禁忌越多,偷窥的欲望便越强。另外,一个人内心对道德的需求越强,或者内心对性有过于不恰当的认知,对于偷窥产生的刺激反应就越大,如果仅仅是偷窥心理,一般还是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但现在董倩却是由于偷窥而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精神症状。

    董倩总感觉耳边有人反复对她说一句话,一直强调自己耳边出现声音,这属于幻觉中的幻听症状;认为别人是在用高科技控制她,这属于被害妄想;董倩无法正常工作,3年来一直呆在家中,靠父母养活,存在一种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这属于社会功能基本丧失;她坚持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也没有去找过心理医生,没有强烈的求助动机,这属于自知力缺乏的表现。董倩出现的幻觉和妄想没有事实根据,与现实产生了极大的不协调、脱节,其幻听和妄想不是靠周围人的解释、说理和劝告所能够纠正的,这属于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治疗建议:

    在董倩的病例中,由于患者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脱节,开始阶段心理治疗是很难让患者获益的,所以,药物治疗就起着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在前期治疗,主要靠药物,后期有所缓解的时候,心理治疗介入就非常必要。当然,赢得其信任是首要工作,其次才能与她建立密切的治疗关系,药物和心理治疗的结合,能够帮助患者减少思维和知觉上的困扰。

    对于董倩,周围的人要关心,千万不能歧视她,随意给她贴上“标签”乱喊乱叫,否则会弱化她恢复的能力。如果董倩能够劳动,家人安排其在家做一些简单的劳动会更好。比如:扫地、叠被子、搬运物品等。家庭成员要主动和她交谈,要求其参加家庭成员的活动,做些户外运动,听些优美的音乐,这些活动的作用是防止其人格衰退。在治疗后期,家人要配合医生,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和大量生动的事例帮助其了解,她思维中的许多内容缺乏事实根据,从而促进患者自知力的恢复,并且要帮助患者解除思想上的顾虑,告诉她只要坚持服药,坚持正常的工作生活,积极配合治疗,是会取得良好疗效的。

    家人可以在董倩胡言乱语的时候,就冷淡她;当其表现出合理的言语时,就关心地与她交谈,一段时间后,她的合理性言语就会逐渐增多。另外,家庭的压力、家庭成员的态度,言行对患者也有极大影响。一般而言,董倩如对亲属的感觉是积极的话,就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如果家人表现出挑剔,情感上的过分干预及敌意或许会导致董倩的病情加重,或者在其恢复后会出现高复发率。所以说,家庭情绪情感氛围在董倩的病情恢复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010年1月4日《贵州都市报》心理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