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充满情感温度的心灵咏叹

(2021-05-12 22:25:20)
标签:

杂谈

充满情感温度的心灵咏叹
—黄春宇散文集《温润》序

陈海生
  

    黄春宇的新作《温润》即将出版,这是他继《温暖》《温度》之后的又一部散文随笔集。记得在今年九月召开的榕城作协主席团会议上,春宇告诉大家,他计划出版新的文集,并希望我能为其写序。当他把文集清样放在我的案头,我有点骇然,既惊叹其结集速度之快捷,又赞赏其把握新时代主旋律脉搏之精准!

    我和春宇因工作相识,因文学结缘,既同是奔跑在文学创作和诗与远方道路的一员,又同是榕城作协组织的主要成员,有幸目睹了他的社会经历和从事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感慨之余,觉得“推不去即是因缘”,能为其作品写点文字,记住文情友谊与相识相交,实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


充满情感温度的心灵咏叹

    在我所认识的揭阳作家群中,黄春宇绝对是一个性格比较独特的人,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他的“较真”和执着,即在文学创作上的“较真”与执着,使得文章真实质朴而别有风味;在对待人和事及工作上的“较真”与执着,更形成了他襟怀坦荡,嫉恶好善而自成一格。可以这样说,黄春宇的这种“较真”与执着,使他在文学创作上形成语言平实,文字直白,质朴无华的风格而赞许颇多。

    当然凡事都有成因,这得益于他早年读书时的嗜书如命,酷爱文学,钟情写作,特别是缘一个爱与被爱的感动之后,其读书和写作的冲动可谓一发不可收拾,真是“较真”较得可爱,执着执得可叹!

充满情感温度的心灵咏叹

    黄春宇散文新作《温润》的结集清样拿到我手上至今也有好些日子,之所以时至今日才动笔,主要在于我对《温润》集中的重点文章读后深有感触,力求较全面地表述对这部作品集的解读,较客观地将我对作品的理解传递给读者,对作者产生较大的触动,从而对读者有益。但对于淡泊世事,博学尚浅的我,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困惑之余,我想起铁凝曾经这样说过:散文河里没有规矩,如果用这样一句话来解读黄春宇的散文作品集实属再好不过!而他作为一个在散文河里游泳多年的好手,自然在自觉与不自觉运用了多种不同泳姿,以求在这条河里游得更快更好,游出真正的效率,从而达到上游。

    《温润》的结集出版,可贵之处不在于是春宇的又一部倾情力作,而在于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真实地写出了一个扶贫干部的人文情怀;在于他怀着对现实关注的强烈文学创作自觉,主动融入新时代写作的着重点,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白纸黑字,为写作而写作。 

充满情感温度的心灵咏叹

   《温润》散文集主要辑录了春宇几年来创作的扶贫文章和部分其它散文随笔,以及几位文学师友阅读《温度》有感而发的作品。全书分为扶情、怡情、客情、j情、舆情六个部分,集结了作者深耕五年的扶贫生活,人文情怀、文学友情的由衷表现,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使读者感受到作者以爱为弦、用跳动的文字作音,以真实为张力,抒放着农村扶贫风情,及其间的感情顿悟,用文学的力量散发其独特魅力与心声回响。

     在《温润》一书里,黄春宇的作品主题是紧扣时代精神,文风则凝聚作家的良知与文采,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了他独特的写作情结。所以,在读春宇这本书时,我是比较认真的,感觉随着他的步伐踏上履痕走了一程,在作品朴实的文字里寻找一种无华自然的粹美。

    为了真正意义的阅读《温润》中的重头篇章“扶情”,我特意上黄春宇他们的扶贫点梅州五华革命老区中洞村体味一番,了解他们真实的日常扶贫生活,找出黄春宇散落于中洞山村足迹中的点点滴滴。经过眼观心读,特别寻味中洞村里人们的那一句“小黄叔叔”,感觉黄春宇经过五年扶贫生活的淬炼,在文学创作的导向认识上更进一步,能够自觉写出了关乎民生疾苦、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岁月艰辛真实真情而不限于笼统的好篇章。可以这样说,作者在反映现实生活不断质变量变的同时,尽情地释放了一个扶贫工作人员的胸襟和气度,诠释了一种超越个人生活的人文情怀。

充满情感温度的心灵咏叹


    在整本文集里,春宇所抒放的“情”,平和而感人,他举重若轻地把现实生活中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时代场面精准地表现出来。如对广州海关驻中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张诚扶贫工作情况的真实抒写:55岁的他这几年为了扶贫工作,已经走烂了无数双运动鞋,跑坏了自己的私家车,白头发爬满了头。还原了扶贫工作现场的热量,抒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充满情感温度的心灵咏叹:

 

    《温润》一书,倾注着作者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实干书写担当的真情实感,书中所分的六个部分,我注重的是第一个部分“扶情”,因为作者在他的文字里表现了散文写作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鲜为人知的细节,二是真情实感,加上身体力行,所以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篇中的抒写都围绕着一个空间展开,而发现这一空间的关键词就是“中洞村”。这个村实际就是春宇五年扶贫工作的一个入口,而这个入口,也就成了“扶情”篇幅中的一个切口,而这一切口转化成文章之后,又成了文章中的坐标。这个坐标很关键,它避开了虚假的时代命题,真正的切入到乡村生活或者扶贫决策层面上的真正本质,概括起来,我把“扶情”部分归纳为四个方面:

充满情感温度的心灵咏叹

    一是书写了小场面,反映了大世界。这些场面从《且向青山草木寻》等篇章展开: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自小不凡》栏目组来到中洞小学,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心启航·情系中洞”大型公益活动。其中有一个小场面:来自广州的孩子,带上自己创作的“双胞胎”熊公仔,把其中一个熊公仔亲手赠送给中洞小学的小伙伴,将“一熊一公益”的理念贯穿到底,为山区的儿童送上关爱与陪伴。再如《鸭鸣声声荡山坳》中的一个场面:20202月下旬,驻中洞村第一书记张诚来到村里的扶贫车间,了解复工复产情况,发现老板邓振雄正愁眉苦脸地抽闷烟。问其原因,他说:“我是想复工呀!可没有口罩不让开工,怎么办?”一提起口罩,张诚立即对扶贫队员罗继亮和黄春宇说:“咱们工作队还有多少口罩?都拿来,先给他们用。”第二天,扶贫队就送来了200个口罩,还送来了20多套工作服。部分解决了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的实际问题。又如《帮扶开出致富花》中一段描写:一天午饭后,海关的扶贫工作队又一次来到扶贫户张耀华家,跟张耀华聊起家常理短,他们一边做脱贫成效检查,一边了解村民对扶贫项目运营模式的建议,特别是对“互联网+农业”运营方式的看法。张诚他们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尽管大多数村民对引用互联网的运营模式持观望态度,但本质上不是源于对自身文化水平和对改变生活状况的信心不足。一场场看似普通走访,其实是在建立村民对新兴事物和长久脱贫的信心,可以看出作者笔下截取的这样的一个个场面,既表现出孩子的充满童真活泼的一面,又是向读者揭示了农村扶贫工作中精准扶贫的大世界。

    二是描述小细节,记录大事情。同样在《帮扶开出致富花》篇章里,作者笔下抒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在一次大自然灾害中,住在老围屋的贫困户张耀华的房子突然倒塌。因为房子破烂,她的女儿有几年都没回家了。在广州海关以及县政府的共同扶助下,帮助她重新建起了房子,张耀华请不到小工,扶贫工作队队员就一起当小工打下手。又如:85后扶贫干部罗继亮登上了屋顶,正在为贫困户危房改造当小工,汗水湿透了衣服,在烈日照耀下,本来就显黑的皮肤显得更加黝黑了,建房子的工头邓老头说,你给我们当小工,进度快了好几倍呢。贫困户张耀华非常感动。房子建好后,在扶贫工作队的鼓励下,老张在周边的田地上种上了菜,生活越来越有滋有味。他每次看到扶贫工作队的人,就远远的跑过来握手,“我这日子是越过越有信心”,“今年我两个女儿都可以回家过年了,我要感谢扶贫干部啊!”

  三是刻描小人物,说明大主题。譬如《为花欣做落泥红》里,作者刻描的小人物邓辉云是一个“大户”,身上有许多毛病,甚至曾经拿着一根铁棍子……遇见扶贫工作队开口就要q,给他两万五,他居然要三万,甚至赖在破烂不堪的铁皮房里,扬言决不脱贫,还说,欠他的q,结果连领导都知道中洞有这样一个人。像这样的小人物,扶贫工作队并没有放弃,而是不厌其烦地一次次上门。最后,邓辉云终于低下头连声说“对不起,我以前骂过你们,是我不对……”。从对这些小人物的抒写可以看出,作者是真正切入到了乡村的或者说扶贫生活的真正本质,突出了以增进人民福祉,全面脱贫,一个也不能落下的精准扶贫大主题。

 四是选取小角度,展示大气象。如:“每当夜幕降临,中洞村“穗关文化”广场上便汇集了包括附近村村民在内的近百名群众,大家一起在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打打球,在文化长廊里乘凉聊聊家常,在空地上跳跳广场舞,还有不少村民绕着广场悠闲散步,和睦安康,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而此时,扶贫工作队的队友们经常坐在乡亲们中间,听听他们的意见建议,给村民遇到的难题出出主意,给孩子们讲讲外面的见闻,他们就像一束光,点亮了乡村的希望。作者就是这样以精准独到的眼光,运用蒙太奇手法,选取了成为中洞村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穗关文化”广场中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场、运动跑道、文化长廊、乡村大戏台等小角度中的人和事,展示了精准扶贫、扶贫脱贫,全面奔小康的真实景况。使读者从作品反映扶贫生活的小角度中,领悟扶贫工作的大气象。

充满情感温度的心灵咏叹

  写到这里,可以这样概括,作者漫笔抒写,取材和表现的扶贫题材,尽情释放着无数扶贫干部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关心民间疾苦,彰显真情大爱的胸怀和气度,同时也传达了作者个人真诚的生命体验,洒脱地表现了一个党员作家应有的人格完美和情感纯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作一方文。榕江的水土哺育的黄春宇,从小就揣着深深的家乡情结,仿佛有生以来他便肩负着一项使命,要把家乡浓浓的水乡味道,风土人文传播出去,这在他的《温暖》《温度》两本散文集里都有着倾情的抒写。这些对于家乡深情爱恋的文章,在《温润》的“怡情”、“j情”、“潮情”里都有长足的描写。真可谓是情感真挚,柔情似水,匠心独运,谋篇轻巧。如怡情篇中的《紫园管窥》里,作者写下了紫园里发生的人和事、景观,从路过到产生扣门讨茶的念头,引出对“闻声而来的花甲之年,清瘦的脸庞里显得满面春风,悠然自得”之园主杨建发的描写,再从穿过紫园的过道门,出现在眼前的一片崭新的天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亭榭楼台,但最炫目顺眼的还是廊门上浑圆饱满的“读画”两个繁体字,到在“读画”门一侧红花绿草之间,有一小坪地,一位美女正在演唱一曲《江南情》,这首意境美、旋律美的歌曲加上漫漫形象美、声音美的演绎,一下子把人们带入了秀丽的江南水乡,置身其中,如痴如醉。在紫园一户门匾上镶有“弘农世泽”金字的主人家里,品尝杨建发先生亲手气沏的潮汕功夫茶,乡音无改,乡情弥浓,侃侃而谈,依依不舍,真实的活现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风俗,传递出作者对家园的柔情似水。

充满情感温度的心灵咏叹

 

   《意在笔先情染墨》里侧重于对书法家张楚章的人物描写,作品中从对张楚章先生在自己书法创作中,极力地追求内心的舒缓、超脱与释然,追求个体自由与放达的精神风貌抒写。刻画了一个年逾古稀,为发扬中国书法艺术尽力奔走,为民族艺术传承贡献微薄力量的真实形象,从而引发读者对继承和光大民族艺术的联想与思考。

   “j情”里的《接受红色的洗礼》,是作者弘扬主旋律,向读者介绍家乡“红色之美”的真情体现,从周恩来革命活动旧址、汾水战役纪念公园、大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到大脊岭抗战纪念公园,一看到这些,我们就能想起老一代革命先辈,想起那个火热年代。从心里引发感慨,让我们心灵上特别的享受,为我们生长在这块充满生命激情的地方而自豪。

    在《温润》作品集中对家乡风物人文着墨最多的莫过于“潮情”这一辑。在这一辑里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大爱,在每篇作品里都倾注得淋漓尽致,在对家乡生活和历史的思考上,作者都有着自己的领悟与想法。如在《族谱的侨批价值》一文中,作者通过《揭阳梅兜魏氏族谱》的侨批价值研究,从涵史、蕴文、让客、修缘、教化、良俗、惠侨、铸魂八个层面揭示了族谱在侨批文化中的追寻价值,以及魏启峰批局这一批局居所蕴含的昌荣文化和文学价值,对弘扬潮汕侨批文化、赞扬侨批惠侨惠民的历史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双重作用。

     其余篇章,如《潮丑展荣获殊荣》《根音书法养天年》《推陈出新竞风流》《潮汕地图郭伟忠》则是倾情写人写事,分别对著名“潮丑”方展荣,潮汕石影雕画创始人黄仲,精心钻研根雕书法的退休老教师黄传铭,活地图郭伟忠等做了精细描写,力求张弛有度,给读者以启迪和联想。再如《芳踪中难觅“神曲茶”》《富含魅力“老字号”》,作者着重叙事写人,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对这些特色鲜明的家乡风物一一进行了描述,使各种人文传承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笔行至此,我深有所感,作者在文集中所表现的一切,更多的是来自作者的心意之美,因为,只有这种心意美,才能引发他的其他美,才能使他这本书体现出他的文学价值和文学意义。

    透过他和他的文字,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对家乡的眷恋与深情,还有一个作家对于人文与文化的传承和责任。在今天某些缺乏历史深度,急功近利的文化风气下,浮躁的社会情绪,让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的欢娱,功利的享用而忽略精神的追求。不少作家在随波逐流中逐渐放弃了生活积累,与独立的思考,越来越偏离文学的主线。但《温润》却给了我们一种信心,特别是集中的“扶情”部分,让我们看到有时代责任和文化责任感的作家仍在不遗余力地用手中的笔,抒写着祖国的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祖国的大好河山,记录着伟大时代的精气神。在这样的作家身上,始终有一种社会责任感,贯穿于文学创作始终。他们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踏踏实实。“较真”而执着的发现美、讴歌美、奉献美,使人们在阅读作品的同时,领悟什么才是散文的本色之美和文化之美,从而真正理解“文以载道”的现实意义。

    《温润》即将出版了。我向春宇表示真诚而热烈的祝贺,期望在他继续创作的领域里看到视野更加开阔,思维空间更加深邃,历史文化更加丰富,时代脉搏节奏更加强烈,使时代创新和创作完美结合起来。可以预见春宇将会一如既往地秉持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书写,并将之升华为一种持久的、饱满的精神力量向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路迈进,在文学与远方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2020.12.30于榕城 


作者简介:

充满情感温度的心灵咏叹

陈海生,笔名海韵、田庄等。中国诗歌、散文、诗词、楹联、纪实文学、广东作家协会等会员。揭阳市作协副主席、榕城作协主席、揭阳诗社顾问。《揭阳作家》执行主编、《榕风》主编。作品散见于国内外报刊杂志和影视文学平台。出版有《心藏的美丽绽放》等诗歌、散文集多部和多种诗文合集。诗歌、散文、诗词、纪实文学作品等在全国评选中多次获奖;先后获评为广东省“千名优秀艺术家(文学类)”和首届中国城市文学优秀诗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