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粒浮子(北大荒的鱼之二)

标签:
北大荒哈尔滨黑龙江菊花鱼 |
我们通常所说的鲟鱼(Sturgeon),多数情况下是指鲟形目的鱼类,古代也叫“苦腊子”、“鳣’(读zhān),细分有“中华鲟”、“施氏鲟”、“库页岛鲟”、“匙吻鲟”、“达氏鳇”、“欧洲鳇”、“白鲟”等等等等……http://s9/mw690/001GJyCpzy6ZxBN9gbme8&690
这就好比我们说“牛”一样,然后我们在“牛”里,按不同品种内容,可以分出“奶牛”“肉牛”、“耕牛”,然后再分出“黄牛”、“水牛”、“牦牛”或是“高丽牛”、“西门达尔牛”、“荷斯坦牛”什么的……
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
而在黑龙江里生活的鲟鱼,除了昨天说的“达氏鳇”之外,就是“施氏鲟”了。
二、施氏鲟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在有的书里也叫“史氏鲟”。
它正确的叫法究竟是“施氏鲟”还是“史氏鲟”?我没有找到权威解释,不过我想,给这类动物命名且分类的人,多数都是外国人,咱们中国人不屑干这样的傻事儿,所以,大概既不是一个九纹龙的亲戚的也不是一个金眼彪的亲戚命的这个名,说不定是当年俄皇叶卡捷琳娜派来的强盗占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之后,哪个叫SI什么斯基或是SI什么诺夫的老毛子命的名呢。
右上面这张照片,是“哈洽会”上展览的一条“七粒浮子”。
在北大荒,大多数老百姓更喜欢叫它这“七粒浮子”,也有的文章里写成“七里副子”的,且在读这个“浮”的时候,多数人都说成第四声,所以写成“副”也不算错。
为什么叫“七粒浮子”?
概因为,它与“鳇鱼”(达氏鳇)的区别。
施氏鲟与达氏鳇,粗粗地从外观上看体型,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但是施氏鲟最明显的是嘴小,唇具有皱褶,形似花瓣,且http://s9/bmiddle/001GJyCpzy6ZxC1A66Ia8&690鳃膜不相联结。差别最大的地方就是“吻”,鲟的吻有的呈锐三角形,颇像矛头,嘴前面有两对须,横生排列。关键的地方是吻的腹面、须的前方有7个疣状突起物,所以打鱼的人一旦捕到鲟鱼或是鳇鱼,先看这个地方,有这7个疙瘩的,便是施氏鲟——也就因为这个,才给它起了个关键的名儿:七粒浮子。
右上这张图片,勉强能看出它的四根”胡子“以及那七个疙瘩。
http://s11/bmiddle/001GJyCpzy6ZxBT1DDkaa&690
上:施氏鲟
下:达氏鳇
http://s15/bmiddle/001GJyCpzy6ZxBSWWhoce&690
当然,还有一个区别,就是达氏鳇可以长到500公斤,也就是一千斤,而施氏鲟使劲长,也就是一百多公斤或是二三百斤吧,这就是顶天了。换一种说法,就是你可能见到比施氏鲟小的达氏鳇,但是施氏鲟是永远也长不到最大的达氏鳇那么大。
施氏鲟与达氏鳇一样,是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它身体细长呈细纺锤形,裸露无鳞,背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鱼骨板带有尖棘,为软骨硬鳞鱼。其身体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
http://s9/mw690/001GJyCpzy6ZxBYP9LW08&690 史氏鲟寿命长,性成熟晚,在江里雌鱼为9—13年,雄鱼6—7年,生殖周期为2—4年,每年5—6月为繁殖期。
施氏鲟卵加工成的鲟鱼子酱,是驰名中外的高档食品,我国出口价格每公斤在200—300美元。其肉、鱼卵含蛋白质极高,分别为18.1%和26.2%,是高级营养补品。鲟鱼吻及鱼胃、鱼肠、鱼筋均是上等佳肴,经常出现在国宴的餐桌上。其皮可制胶也是高皮革原料,所以鲟鱼全身都是宝。
上面这一段是书里记载的,我在同江展览馆里见过用鱼皮做的衣服,那是我们56个兄弟里的“赫哲”族人的专利,就是那个能唱“大顶子山哟高又高”或是“阿郎赫尼娜”的那个民族。
至于“鱼籽酱”,那可是非常昂贵的东西,甚至有人称它为“软黄金”,你舍得吃黄金么?我想朋友们到黑龙江,千万别听人忽悠,一则你吃到的“鲟鱼籽酱”,是用鲟鱼籽做的可能性极小,弄不好就是大马哈的鱼籽,二则那个鱼籽酱啊,我告诉你,真的一点也不好吃,腥得嚎的……真不明白那些外国佬为什么会一边慢慢品尝一边陶醉的点头:呦西,欧尅,味道大大OK?
书上说:施氏鲟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东南亚、台湾、香港等地均将其视为上等观赏鱼类。
施氏鲟可以进行人工养殖。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和勤得利农场经过数年努力,在史氏鲟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饲养等方面总结出一套系统的技术,并建成了鲟鳇鱼繁殖基地和放流站。多年来,已累计向黑龙江流域放流上千万尾细鲟鱼,使黑龙江流域的鲟鱼数量大增加。并向北京、大连、四川、湖北和广东等地出售鲟鱼苗种。
写到这里,就得多说几句显摆一下:当年,勤得利农场的放流站正在处于很的困难的时候,我曾经到过那里采访,那时曲洪智正在当农场水产公司经理,他便叫我为他们呼吁一下,老曲是文字上的朋友,我责无旁贷,便写了一篇内参及一篇新闻稿,内参送到了省政府与农业部(有一段时间叫农牧渔业部,所以那里也管鱼业),而新闻稿分别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黑龙江日报》上刊出了,后来老曲对我说过,帮他解决了好大的问题呢。——这也算是我与这个“施氏鲟”有过一点贡献吧?哈哈,嘻嘻。
http://s3/bmiddle/001GJyCpzy6ZxCdPU9Y82&690
右面这张,是这篇稿件1995年2月16日发表在《中国青年 报》的剪报。
下面这张的背景是勤得利农场的“小亮子”,这张照片是我陪着当时的农垦总局的党委书记申立国到这个地方“视察”来着。
最后说一句,就是在饭店里,你根本别想吃到“野生的”施氏鲟,你吃到的看到的,百分百是养殖的。不信?你查一下文献,有记载说,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鲟鳇鱼认定为濒危物种。真正野生的施氏鲟或中华鲟是谁也不敢擅自捕捞出售的,更不敢买来吃,估计一尺长的野生鱼就能换来2年徒刑。
下面这两张图片,便是往黑龙江里放流施氏鲟的场景。
http://s11/mw690/001GJyCpzy6ZyMohChIda&690
http://s12/mw690/001GJyCpzy6ZyMojkhB7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