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好,本来院线都不喜欢给排片的,结果观众好评如潮,现在居然成了评价最佳的电影。我非常期待,于是也抽时间看了一遍。看后竖大拇指感慨:好片子!精彩!
看电影的时候,周围一片啜泣之声,很多人感动得流泪,我也是用了好几张纸巾,影片中师傅对老祖宗传来来的唢呐艺术的执着,令大家十分感动,而他们师徒命运的起伏,也令人唏嘘。
影片的艺术水准没得说,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倾尽了毕生的功力,确实精彩,必须致敬。
但是,在完美之中挑毛病的话,我斗胆讲讲,我觉得最终对待这门古老艺术的态度,有点令我遗憾,那就是调子太悲了。
到最后的时候,县里来人要录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组成乐队,成员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天鸣在师傅坟头吹了一曲,片子最后师傅无奈地远去,却似乎在讲,这些祖宗传来来的东西,将渐渐远离我们。
我觉得这,就有点悲观了。
这个片子里,我觉得最出彩的片段,绝对不是师傅吐血吹《百鸟朝凤》的那段,而是那天在师傅家里,师傅喝了酒,拿出了祖宗传下来的唢呐,在徒弟天鸣的面前,表演拿手绝活的那个片段。
彼时,师傅酒喝到尽兴,脸颊是红的,眼睛里面闪着亮光,想象着大家在听,于是,人、唢呐、曲子完全融为一体,无拘无束,潇潇洒洒,整个人融化在自己的唢呐中,这是片子里师傅人生的一个高峰,我看到这里完全看得陶醉了!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时,唢呐之神,就在师傅的体内,在他的每一个旋律中!
这验证了师傅说的那句箴言:“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的。”
这话绝对是秘密,这种高手到最后,需要战胜的,是自己,一定要化掉自己的一切,忘记一切,令自己的生命,进入到唢呐的曲子中,此时,要忘掉观众,忘掉演出费,忘掉名誉地位,就是吹出自己最好的旋律。这样的人,一定进入天人合一的境地。
遗憾的是,这个片子里,直到最后,我觉得徒弟都缺乏这个劲头,他一直被能否担起这个班主的位置而忧虑,为生计而担忧,为了能否传承下去而担忧。
所以,这个小伙子的眉头总是拧着的,种种担忧令他觉得传承是一种负担。我们在片子里,他长大以后,几乎没有看到他完全陶醉在自己的唢呐曲中,被自己的唢呐所感动的镜头,您的唢呐都没有感动自己,您心里放着担忧,您觉得着这曲子能感动观众吗?
所以,这兄弟听到西洋乐器的时候,头都快炸了,晕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中有了比较,为何会有比较?因为自己还没有全然的那种自信与自豪。
那么,这兄弟和师傅相比,缺什么呢?我觉得,缺的就是那种入神的感觉,就是唢呐就是我的生命,我因我的唢呐而进入巅峰的感觉。
没有了这种自信,这门艺术,在这兄弟手里,逐渐败落,简直是一定的。
说到底,好像他并不是那个“能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面”的人。
我们需要的,不是“在这么苦的状态下,我还在坚持,我是多么不容易”这样的心态。而是,忘记一切,唢呐一吹风雷动,二吹天地合,三吹鬼神泣,这样的境界。
有了这种境界,谁能撼动你?
不知道为什么,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另外一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
这些东西,都是无数代的先人,无数心血总结下来的,我都可以相像到,这里面有过多少那种无数不眠夜之后,突然入神的欣喜,无数代的那种精挑细选的传承,这些东西,都是精华啊,您说,他们会像片子里唢呐那样衰败,还不如去做一个泥瓦匠吗?
我觉得,这完全取决你是否做到了最极致的状态,您真的到达了巅峰状态,完全入神了,到达巅峰了,祖宗留的这些手艺,给你留下的只能是膜拜,不是是萧条的。
那天,我看到一个报道,说一个做剪纸的人,自幼痴迷于剪纸,终于成为国家级大师,作品巧夺天工,一张剪纸,卖出五十万元。
这和做泥瓦匠,是一个级别吗?
那些做缂丝的大师,崇拜者都要疯了,日本的摄像机整天跟着,您觉得会萧条吗?
当然,免不了要说到中医的,片子里面的好多片段,都让我想起中医的师徒传承,那些采药熬药的日子,那些手把手搭脉的日子,心中很是被触动。
但是,中医会像唢呐那样衰败吗?中医面临西医,会像唢呐遇到铜管乐器一样,生意都被抢走吗?
当然不会,只要,别管别人,你把自己的功夫练好,来十个患者,甭多说,利利索索治好八九个,我想,没有人能摧毁你的。
说到底,别和人家比较,把自己做到最好,让自己为自己骄傲,就没有人能让你衰败。
在这部片子里,最大的秘密,我觉得就在那句话里:“记住,唢呐不是为别人吹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