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长进的是知识还是人格
(2008-11-08 16:38:21)
人格是一个指数繁多的东西,需要用一生的足迹去印证。之所以要有大学阶段,因为我们一般人的知识结构在年轻时往往很散乱,而知识的有序和丰厚是一个人内涵的依托,因此我们需要用三四年的时间寻找自己的知识热点,养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指示观。人格的形成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从你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你的家乡、父母、亲人、老师、朋友,你看过的书、电影,听说过的故事、英雄都在不断地改造影响你的人格特点,还有一部分人格据心理学家称是遗传而来的,从受精卵开始分裂以后就确定了。大学是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但事情总有轻重,试问一名大学生没有把知识积累放在第一位,那么他这四年对得起谁,我们都知道要资源优化配置,在最适合的地方做最正确的事!一个孜孜不倦、勤奋好学、喜爱思考的大学生,人格上会有很大问题吗?顶多是还不够成熟稳重,团队合作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且我想这种情况是少数,热爱智慧的朋友会关注一切值得学习的方向。
首先、从在校大学生自身特点来看:知识储备不足是大学生们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学生的天职即是学习。面对知识经济的滚滚浪潮,在校大学生惟有不断丰富学识,完善人格;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才可以最终赢得两种价值的和谐发展。
其次、从在校大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看:大学教育当以追求资源利用最大化为前提。在短暂的大学三四年内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充分利用大学有限的资源,大学校园既非“世外桃园”,也绝非“市井人间”,学院式的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但是真正开放,社会化的办学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而人格的塑造必须以社会认同为前提。漫漫人生,人格在社会中不断完善,又怎可急功近利,强加于三四年的校园教育?显而易见,高等教育必将以学生积累知识为其首要任务。
再次、从人格塑造和知识积累的辩证关系看:在校大学生应该以知识积累为主。当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相互冲撞,在这样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中,首先我们必须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然后才能趋善避恶。即,必须先具备这样的知识,然后方可塑造人格。正所谓:书读百卷明是非,路行万里辨曲直,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何谈人格塑造?
最后应该强调的是,事实上我们今天要的分歧是在校大学生积累知识与塑造人格哪个重要一点。并不是忽略哪一个而选择另外一个就对了。二者缺其一都不行。但是大学之道在于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发展知识。对于人格的塑造是在我们遵守大学之道的过程中来建立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辅助科目。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辅助科目。既然如此,我们去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也同样可以塑造人格。那还要一味的刻意的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便减少对知识学习的努力程度吗?大学里有我们学的知识,在走出社会后也有我们学习的知识,但是人格的塑造是一长期的过程。没有一个人能说自己的人格完美,所以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得以学习自己在大学应该学习的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同时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孰主孰次,孰轻孰重,便显而易见了。因此,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知识更重要
|
|
人格有三种意思:
1 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2 个人的道德品质
3 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
一、知识的增长对个人修养的提高的重要性(影响人格)。
二、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知识。
当我们面向社会谋求发展时,当我们应聘时,别人先看你的学历,如果只注重塑造人格,而没有i7Q hW3F(W-b'B mQGwww2.nedu.edu.cn学历,你还能发展吗?你能找到工作吗?
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决定了这个人的水平,也几乎决定了他以后的生涯发展,而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决不能耽误,这也是所有大学最主要的职能;相比之下,大学塑造人格的功能是相对次要的.人格的形成因素是极其复杂的,而大学环境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不是决定性的.
为什么叫“大学”,就是去更多去学习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主要指的就是专业知识,需要我们更深层次去学习,为将来服务于社会;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这些都主要是针对知识积累而言的。我们父母、老师从小到大对我们进行教育知识和人格的教育也都在同时进行的。大学里也不外乎对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而人格的塑造是一个人从小到大整个一生需要的,并不是说一定要在大学里着力进行塑造,也许一个人很小的时候人格就塑造的定型、差不多了;但是对于知识的深造学习和积累当然无疑是在大学中了!!!虽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学习的最重要的阶段还是在大学中进行对于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包括自学能力的积累、书本知识的积累、动手能力的积累、交往能力的积累等),用来打造自己迈向社会的基石。因为论题强调的是大学中两者的关系,这对大学生来说无疑是知识的积累了。(不包含特例的情况:指人格很坏,急需塑造,否则就是对方观点中的:“学历越高越危险”。特殊不能适于普遍的,我们必须抓住主要人群。)
刘海洋和马加爵:对方辩友不要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中国有几个这样的大学生?你们举他能说明问题吗?那么和他一个学校的大学生怎么没都像他那么做呢?换个方向说:他们这种人在大学期间就真的是塑造人格更重要吗?他们处于病态心理的人应该看医生,我们怎么能去塑造他呢?
对方辩友还提到了高学历犯罪: 高学历犯罪的确很多,但是那些高学历犯罪的在高学历者中的比例又是多少呢?而那些没有做出人格很低劣事情的高学历者就是因为他们在大学里塑造人格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吗???或者请理智的想想看看,高学历犯罪者占所有犯罪者的人数的比例又是多少呢?在当今由于欠缺法律知识而犯罪的占相当的比例,这难道不能说明学习知识更重要。
难道我们的教育体制有问题吗? 对方辩友的观点如果是正确的,我们中国教育界怎么会看不到呢?他们怎么没有把“人格塑造”定为大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呢?为什么没有安排每天上、下午都要进行思想政治课呢?(大一新生一周一节思想政治课)且不谈中国的教育制度,请问又有哪个国家是这么做的呢?所以我重申我方观点,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我们要珍惜这宝贵的四年光阴,珍惜国家给我们的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才是更重要的这一真知,把握今天,把握现在,去吸取能够改变命运,进步人类科技的知识吧!
我们曾经付出过12年才走进了大学这“知识的殿堂”难道我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我们的人格吗?人格固然重要,但是,这短暂而珍贵的四年的主要目标就可以是塑造美丽的人格吗?我们对得起父母吗?我们对得起国家给的学习机会吗?我们甚至对不起那学费。发展才是硬道理阿,不把学习知识放在第一位的人格塑造只是一座空中楼阁吗?
在这里我也要请对方辩友注意:我们在这里不是在辩论“人格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或与他就业的关系”;也不是在辩论“人的一生中人格比知识更重要”;而是在证明: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更重要”! +A我们辩论的是“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在“大学”这个特定的阶段的相关问题。
|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