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游记 延安 第四天

标签:
成仙洞.蓬莱阁仙石洞.桃花洞.仙人亭活龙洞.观音洞.雲軒摩崖石刻.仙人洞琉璃塔.清凉山.宝塔山 |
分类: 五色游记 |
清凉山之仙石洞
通往仙石洞的石阶路虽然是砌筑成“之”字形的路,但还是显得坡度很陡。
http://s4/mw690/001GIJj6zy73MuvpmXFb3&690
仙石洞
在一处像帽檐一样突出的石壁下有一个石洞,洞口钉了块木牌,牌子上写着“成仙洞”。
http://s13/mw690/001GIJj6zy73Muy6YGMfc&690
鸭嘴形石崖处就是“活龙洞”
http://s2/mw690/001GIJj6zy73Muzt7q171&690
成仙洞洞口
走进成仙洞,石洞像竖井一样立陡,有三分之二的洞壁由大块方石垒砌而成,一溜嵌在石壁上的石橛子沿洞壁盘旋而上,就算是上行的阶梯了。人们要想攀登上去从上面的洞口出去(据说从这里登上去到蓬莱阁,就可以“成仙”了),只能踩着光秃秃的石橛子爬上去。
http://s12/mw690/001GIJj6zy73MuBaVtxcb&690
洞壁上的石橛
老汉开始还真有些跃跃欲试,可是登上第一道石橛子,立马就心虚了,毕竟上了年纪,已经丧失了当年练体操时的平衡控制力,随即放弃了“成仙”的奢望,还是走凡人之路到仙人洞罢。
老汉走俗人之路到“成仙洞”位于蓬莱阁旁的出口,向洞口下方望去,还是窃喜自己的英明决策,不然爬到一半,上不去下不来的,会是多么尴尬的一件事啊!呵呵
http://s11/mw690/001GIJj6zy73MuF7fMS2a&690
往下看
蓬莱阁建在一座拱形石门门洞上,两面是天成的石壁,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http://s5/bmiddle/001GIJj6zy73MuH1ACE54&690
仙石洞口蓬莱阁
石门洞上方雕凿门匾:“蓬莱阁”,门两边刻有楹联:“福地洞天神仙府
http://s5/mw690/001GIJj6zy73MuIgYdK44&690
福地洞天神仙府
蓬莱阁石门里面就是清凉山道教洞窟群“仙石洞”,完全就是一座天然形成的四合院,好一派“福地洞天神仙府”景象。
走进仙石洞道院,右手边石壁上有一孔开正方形洞口的石洞,洞口上方刻有“桃花洞口”四字,洞内有石雕桃花仙子像,好像是现代补做的物件儿。
http://s10/bmiddle/001GIJj6zy73MuT0bUt09&690
桃花洞里有仙子
洞口外石壁上有几通丙寅年(公元1986年)雕凿的诗碑崖刻。
其中有清乾隆乙未(公元1739年)陕西拔贡赵廷飏《蓬莱岛》诗碑:“海外三奇景,谁来移此间,荒蕂笼刹影,深霁锁苔斑。子晋笙声杳,陶潜菊径闲,䍃承仙堂簬,静听水浔浔。”
有录自请康熙本《延安府志·艺文志》吴瑞作《游桃花洞》诗碑:“不比桃源入小溪,欲寻洞口自攀跻。武陵有路同惆怅,仙石无尘独感凄。自昔花随流水出,而今草逐断碑齐。我来非听渔人说,莫使南阳高士迷。”
还有一通磨损严重的诗碑,,实在是认不太清了,老汉只认出诗题《蓬莱岛》三个字。
http://s5/mw690/001GIJj6zy73MuXXj36a4&690
桃花洞外摩崖石刻
关于延安清凉山桃花洞,清康熙版《延安府志·景致》记载:“桃花洞在仙石洞,有石孔如隙,洞门刊仙人半身并棋局,历久不坏,传大雪时则桃花飞片”。相传老年间,每每冬天下雪时,桃花洞内即飘飞出瓣瓣桃花,那一定是很雅静清幽的图景。如今洞口的仙人对弈半身石刻画,已经是残迹无存了。
桃花洞对面是一块悬临高崖峭壁边缘的长方体巨大山石,正正的堵在仙石洞的出口处,因巨石竟有摇摇欲坠之态,古时候传有众道仙从蓬莱岛御风飞来的故事和“飞来峰”之名。故名“仙人石”,如今在大石上还留有有康熙年间凿刻的“仙人石”三个大字。
http://s16/mw690/001GIJj6zy73MuZZCAT2f&690
仙石洞口仙人石
据说这块大石是因为地震或其他什么地壳运动的原因,以天工之力将它从母山体上剥离出来,悬挂在山体的边沿。
仙人石岩壁上开有一孔不大的洞窟,内置一尊石像,看石像的体态坐像,应该是太上老君,却不知老君的头像何时遗失无存了,姑且就当是“老君洞”吧。
http://s7/mw690/001GIJj6zy73Mv2qe6Wd6&690
老君洞里无头老君像
老君洞周围的石壁上一些大小不等的方形碑刻,镌有赞颂、拜谒仙人洞、仙人石的诗词。其中有一通1986年凿刻的落款“杨吉”、名为《游仙石洞》的诗碑,诗曰:“元宫清宴泛松花,曲蹬危栏坐水涯。城带夕阳闻鼓角,台临秋塞隐吹笳。空山木落惟啼鸟,野径人稀有暮鸦。仙客何年飞玉凫,独留上结锁烟霞。”只是老汉虽百般查考,此“杨吉”者仍“查无此人”。
在这些摩崖石刻的左边,雕凿有对开石门,石门上雕有门钉,门楣上三个“户对”。石门微开,有个无头石人从门缝里挤出了多半个身子,那头难不成被夹在门里了?呵呵
仰望仙人石顶,可以看到那座“仙人亭”的一角,相传吕洞宾就是在这座亭子处得道成仙的。
http://s1/bmiddle/001GIJj6zy73Mv4wOmA20&690
仙人石上仙人亭
仙人石西边有鲁班洞和老子洞。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此供奉不足为怪,鲁班虽为中华民族土木建筑和木匠的祖师爷,与老子在此比肩,却有些看不明白,难道是凡各行各业、三教九流、从古至今的“祖师爷”们都归总在道教旗下?呵呵
http://s4/mw690/001GIJj6zy73Mv6FeiT83&690
鲁班与老子为邻
http://s6/mw690/001GIJj6zy73MvcTUsl65&690
鲁班洞
鲁班洞南侧有一条陡峭的下行石阶路,石壁雕凿着王廷璧题刻的“活龙洞”三个大字,看着石阶尽头转了弯,虽然台阶外侧有铁栏杆围护,老汉看着也眼晕,还是不敢以身犯险。
http://s2/mw690/001GIJj6zy73MvasOZz11&690
不敢犯险活龙洞
老子洞前有一口六边形井台的水井,却在桃花洞西侧石壁上看到一通大字石刻,书曰:“登山题记
http://s14/mw690/001GIJj6zy73MvgFZpP8d&690
老子洞前井一眼
http://s6/mw690/001GIJj6zy73Mvijmuhd5&690
挨着八仙洞廊檐堵头岩壁上那块崖刻上写了一眼井的事
http://s3/mw690/001GIJj6zy73MvjFv9M62&690
杨景聖何许人也?
在老子洞右侧石壁前,立有一通诗碑,上书:
清凉山漫興
云笼翠壁雪凝水,百尺楼台度晚钟。任我游来三五际,石阶踏冰不逢僧。
悬崖断壁献层楼,只见金鸥水上浮。数片白云山下过,一簾清兴问微州。
壶飞玉液渡南条,古洞何人吹玉箫。响如清夜泉声落,月影微微过栈桥。
好景多兮乐亦多,从来仙佛一哆罗。翻经贝叶情偏惬,谁人天台扫石萝。
诗文前有题跋,说此四首诗乃大唐进士吕嵓(即纯阳子吕洞宾)所留。
老汉查考,却只有“云笼翠壁雪凝冰,百尺楼台度晚钟。任我游来三五际,石阶踏冰不逢僧”和“壶飞玉液渡南条,古洞何人吹玉箫。响如清夜泉声落,月影微微过栈桥。”两首诗有传说为吕嵓所作,不知诗碑所记诗词出自何处。
http://s6/bmiddle/001GIJj6zy73MvmKcn355&690
吕洞宾的诗?
在这段石壁半崖上,镌有多通诗刻,诗刻上方,有一孔方形洞窟,洞顶有宝相花、八卦等图案的浮雕,洞内三面壁下,有一凹形束腰须弥基座,原坛上的观音像早已损毁无存,如今又新塑了观音像和身边的童男(善财童子)童女(龙女)像。这观音洞不知为啥,网上的相关文章却统称为“十八罗汉朝观音洞”或“朝观音洞”?
http://s16/mw690/001GIJj6zy73Mvs1kxFcf&690
观音洞石壁上的崖刻
观音洞前,北面山崖下,就是仙石洞石窟群的主窟“八仙洞”。
八仙洞亦名“仙人洞”,是一座利用山石坼裂形成的自然断面开凿的洞窟。石洞前部没有石壁,只有两根擎顶方形石柱将洞口分成三扇门。两根石柱正面分别镌刻楹联:“瑶洞开祥诸天羽圣归蓬岛”,“灵山耸翠历代飞仙列象图”。上下联出自长联《题东坡赤壁》:“高阁明窗,放眼奇峰千万叠瑶洞开祥诸天羽圣归蓬岛;黄花白酒,快心知己两三人灵山耸翠历代飞仙列象图”。
http://s16/mw690/001GIJj6zy73MvFKMQn2f&690
仙人洞
洞门前是四柱三间廊檐,廊檐左侧墙壁前竖立一通《重修清凉山仙石洞碑记》碑,介绍了仙石洞道教圣境的前世今生。
http://s5/bmiddle/001GIJj6zy73MvIsJhy74&690
重修清凉山仙石洞碑记
廊檐右侧壁前有石碑,碑文书:“延安革命旧址
http://s1/mw690/001GIJj6zy73MvNwDXaa0&690
当年这里是制币厂呢
仙人洞里左、右、后三面石壁下,凿有凹形束腰须弥座,老年间须弥座上供奉的是儒释道三教圣像。如今洞窟易名为“八仙洞”,洞窟内便供奉上了八仙的塑像。
http://s14/mw690/001GIJj6zy73MvSG5ljed&690
八仙靠边坐
http://s14/mw690/001GIJj6zy73MvTZCMd6d&690
女仙也得靠边坐
只是令人不解的是在老年间供奉三圣像的须弥座上只在正中供上了南极仙翁(俗称“寿星老”)的塑像,两边神位却空着,不知何时寿星老儿成了八仙的“掌门人”了。寿星老前的供桌上,还摆着大小两尊财神像,使这孔“仙人洞”变身成了坊间俗人求寿、求财的地界儿了,真是一窟多用啊!呵呵
http://s10/mw690/001GIJj6zy73MvWfVgJb9&690
寿星老喧宾夺主啦
仙人洞开凿于金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由洞主居士真人梁文仙主持修造,至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凿造完成。
洞外窟檐上镌刻有阴文隶书大字“僊石靈巖”,落款:“汝南周同春同太守党馨游兴题”。
http://s8/mw690/001GIJj6zy73MwEAp1587&690
摩崖石刻“僊石靈巖”
周同春乃河南汝南人,字中淮,又字伯与,号希古居士。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甲戌科进士,历任广德知州、刑部侍郎、山东道学、雁平兵备道。
党馨,字季芳,号忠庵居士。青州市邵庄镇玉皇庙村人,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戊辰科进士,历任山西襄垣知县、安徽徽州同知、延安知府、陕西副使、宁夏巡抚。
“僊石靈巖”崖刻上方还雕凿两个篆书大字“雲軒”,传说是明朝年间,一个书生为了能见到朝思暮想的桃花仙子,常年住在这里,并写下“雲軒”二字。
http://s1/bmiddle/001GIJj6zy73MwJbH0Id0&690
篆书崖刻“雲軒”
云轩是传说中仙人的车驾的意思,也可以以此称帝王的车乘。
八仙洞右侧是桃花洞,蓬莱阁紧靠着桃花洞。蓬莱阁门洞旁有券门,可登券门里的石阶到蓬莱阁。
http://s16/bmiddle/001GIJj6zy73Mx3FRzpaf&690
蓬莱阁登阁石阶
蓬莱阁的南侧有石阶可以通到仙人石上的攒尖顶八角亭—仙人亭。亭子外貌很古旧,其实原物已经毁沒,现在看到的这座亭子,却是今年重修的。
http://s2/mw690/001GIJj6zy73Mx59HSF51&690
仙人亭
站在仙人亭,俯视青砖灰瓦的蓬莱阁,阁顶上野草丛生,散落着些砖头断瓦,灰头土脑的。
http://s15/mw690/001GIJj6zy73Mx6sezc9e&690
俯视蓬莱阁
向北面山顶上望去,可以看到兀立在山崖边的一座宝塔,这就是延安清凉山琉璃塔。
http://s11/mw690/001GIJj6zy73Mx7G1w64a&690
崖上琉璃塔
从仙人亭拍摄琉璃塔,拉近镜头,可以看到塔身各面都有孔雀蓝琉璃造像,只是多处琉璃已经脱色。
http://s10/bmiddle/001GIJj6zy73Mx8Us3L79&690
孔雀蓝琉璃佛塔
前往琉璃塔还要从蓬莱阁出仙石洞,沿石阶路登山。
在一处平台上,顺山壁向东,一路看过去,药王庙殿顶、藏经洞、睡佛洞、延安宝塔、摘星楼,都在一条线上。
http://s3/mw690/001GIJj6zy73MMcbrNg42&690
一线
向南看,蓬莱阁和仙人亭伸手可及。
http://s5/bmiddle/001GIJj6zy73Mxczoxu84&690
蓬莱阁
站在这里,才发现仙人亭下岩壁上“仙人石”三个石刻大字。
http://s3/mw690/001GIJj6zy73MxeeTt0b2&690
仙人亭下崖刻“仙人石”
琉璃塔是一座八角七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的佛塔。塔身实心,土坯砌成,间以柏木桩加固,外面用琉璃构件建造,每层塔檐下都施用一斗三升斗拱。
塔始建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八月吉日,琉璃构件在山西汾州府烧制,由工匠侯大成修建。
琉璃塔原建于延安宝塔区谷驿镇唐家坪村半山坡,1958年因当地群众计划炸山取石,遂按原样迁建到清凉山上。这是陕西省境内发现的唯一的一座琉璃塔。
http://s6/mw690/001GIJj6zy73MxhnTQF55&690
八角七层琉璃塔
塔身每层以8块长方形孔雀蓝琉璃结构镶砌围拱,7层共56块。每一层各面的琉璃结构表面都雕有不同的佛造像。
第一层每面为一佛二天王,间以41尊小佛像。
第二层每面为一佛二菩萨二飞天,间以56尊小佛像。
第三层每面为形态各异的天龙,有一面为二龙盘旋,间以32尊小佛像。
第四层每面为凤凰、朱雀、麒麟、瑞鹿、天马等祥禽瑞兽,四周间以或11、或15尊小佛像。
第五层每面下部正中为一尊结跏趺坐莲花座坐佛,下为海水,佛的头顶和两侧密布五排46尊小佛像。
第六层每面上部正中为一尊黄琉璃坐佛,下部和左右两侧密布五排39尊小佛像。
第七层每面上部正中为一尊黄琉璃坐佛,下部和左右两侧密布五排29尊小佛像。
http://s11/bmiddle/001GIJj6zy73MMTFXPs0a&690
没有塔刹的琉璃塔看着怪怪的
远看琉璃塔感觉哪里不太对头,好像整个塔显得秃秃的,原来是没有塔刹。据说。原塔刹是圆形铜质的,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被什么人盗走了。
从琉璃塔下山,在药王庙与老伴儿会合,一路走到延河大桥,在大桥边以宝塔山为背景,留影以证。
http://s14/mw690/001GIJj6zy73MxlzuW11d&690
留影延河大桥边
走过延河大桥,可以看到清凉山全貌,遂留个影像,记住这座遍布革命旧址、遍布佛道二教洞窟仙境、佛寺道观的“清凉第一”山。
http://s15/mw690/001GIJj6zy73Mxnkkqyee&690
清凉山
步行回酒店,途中远远看见宝塔山半山腰重建的南围城古城墙遗址上的“览胜”券门。
http://s7/mw690/001GIJj6zy73MxowLVc76&690
延安古城遗址
再转过去沿着宝塔山下向南的河岸,仰视曾经唤起千千万万热血青年的抗日热情和革命激情的延安宝塔,真美啊!
http://s10/mw690/001GIJj6zy73MxqjJK949&690
巍巍宝塔山
这一天走了有13000多步,十几里地,累得狠。明天是延安旅游的最后一天了,计划去杨家岭和枣园,没有需要爬山的行程,会轻松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