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游记 曲阜 三孔之孔府

标签:
圣府.衙堂孔府.宅内西学.花厅后花园.铁山园孔府的联和匾 |
分类: 五色游记 |
从“快睹门”走出孔庙,眼前是一条南北向的商街,街道两边密布售卖三孔纪念品和曲阜地方特产的商摊,街名为“阙里街”。
老汉还是功课做得不扎实,“快睹门”南边不远的一座牌坊因为不在前往孔府的路上,没有走过去细看。而那就是“阙里坊”,应该算是进入孔府地界的第一道标志物啊,竟然被俺老汉忽略了,真是懊恼和汗颜啊!
http://s7/mw690/001GIJj6zy6NtoQtvHE26&690
阙里牌坊
商街的北端是一座钟楼,紧傍着孔庙东南隅的角楼。这应该是孔庙的钟楼,可是却不懂怎么建到了庙墙外,怪哉。
http://s11/mw690/001GIJj6zy6NtprLt4m5a&690
阙里街
走过钟楼,来到孔府前的广场,眼前的孔府大门与想象中有很大差别,黑色的柱子,掉了漆的额枋,灰瓦覆盖的房顶,显得灰头土脸的。
http://s4/mw690/001GIJj6zy6Ntpqikkbe3&690
在灰头土脸的孔府大门前
孔府大门正中门楣上悬红框蓝底竖匾,上有“圣府”贴金大字。
门两边明柱上悬一幅对联:“与国咸休
安富尊荣公府第
http://s8/bmiddle/001GIJj6zy6NtpoieRpb7&690
圣府门前
有趣的是:上联“安富尊荣”的“富”字,缺了上面的一个“丶”,寓意“富贵无头”,圣人家也是富得没够啊!呵呵
下联“道德文章”的“章”字下边“早”字的一“丨”直通到上边的“立”字,寓意“文章通天”,很是气魄哦。
孔府大门并不是游览区的入口,进了大门,二门设了门闸,需要扫描门票方可前行,这里才是孔府入口。
门楣上悬“圣人之门”竖匾,为李东阳手书。
http://s5/bmiddle/001GIJj6zy6NtptQUcca4&690
圣人之门
圣人之门前的两棵被条椅围护的树才有意思,东边一棵较细,西边一棵明显的粗多了,完全是“爷孙两辈”的差别。
http://s1/bmiddle/001GIJj6zy6Ntpvzqo0b0&690
老伴在拍啥呢?
老伴举着相机拍着什么,转过头看,原来是在树旁的上马石上“吊坐”着一个老汉,呵呵
http://s3/bmiddle/001GIJj6zy6Ntpwacoi62&690
原来是拍下马石上的“吊坐”老汉
扫描了门票进入“圣人之门”,迎面院落里一座“仪门”,这种门在邹城孟府见过,也就见惯不怪了。
http://s3/bmiddle/001GIJj6zy6NtpxY3Bwf2&690
重光门
此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灰瓦覆顶,四柱三楹中开门,四根下有石鼓夹抱的圆柱承托彩绘屋顶,前后缀有垂柱和木雕贴金花蕾。檐下悬明世宗朱厚熜御赐“恩赐重光”竖匾,故名谓“重光门”,亦称“垂花门”。
http://s14/bmiddle/001GIJj6zy6NtpzwpOt6d&690
恩赐重光匾
过了“重光门”,院中有一片台基,北边有一座正厅,就是孔府大堂。
http://s1/mw690/001GIJj6zy6NtpBz5OU40&690
孔府大堂
大堂前东西两厢是“六厅”,东厢有知印厅、典籍厅、管勾厅,西厢为掌书厅、司乐厅、百户厅,是衍圣公属下的主要办事机构,类于朝廷六部,各厅职官秩视四至七品不等。
知印厅:掌管印信和签押公文;
典籍厅:掌管礼仪典章和御赐书籍;
管勾厅:掌管地租银两;
掌书厅:掌管文书、档案;
司乐厅:掌管乐学、乐舞生、乐器、舞具;
百户厅:掌管奴户。
http://s14/bmiddle/001GIJj6zy6NtpDZwQZ7d&690
孔府大堂“六厅”的东侧三厅
孔府大堂是老年间衍圣公迎接圣旨,处理重大公务,申饬家法族规,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
大堂中央的暖阁上有祥云和蝙蝠、灵芝、松、鹤、爆竹、剑、竹等吉祥图案。阁内的太师椅上铺着一张看不清的什么东西,背后是红日出海的图画。太师椅前面有一条放着签筒、惊堂木的公案。太师椅右手后边的一个架子上放着一个方形黄包袱,应该表示是官印吧。
http://s3/bmiddle/001GIJj6zy6NtpGF42Kb2&690
孔府大堂暖阁
暖阁两侧竖立有“袭封衍圣公”、“钦差大臣”、“赏戴双眼花翎”、“紫禁城骑马”和“赏穿戴膆貂褂”等红底金字的官衔牌。
http://s16/bmiddle/001GIJj6zy6NtpJbL1Z4f&690
大堂上的官衔牌
大堂内的两边陈列有更鼓、铜锣、云牌、龙旗、黄罗伞盖等一品爵位的仪仗,以及“肃静”、“回避”牌。老伴走到这里有些累了,正好坐在大堂里的长凳上休息一下。
http://s13/bmiddle/001GIJj6zy6NtpKiiyo8c&690
老伴在大堂一品爵仪仗前歇脚
暖阁上的殿顶檐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雕龙边框的大匾,上面刻着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给孔子六十六代孙孔兴燮下的的谕旨:
“皇帝勅谕衍圣公孔兴燮:国家功成治定,必先重道崇儒。特于
今朝纲整肃,法纪严明。尔其统摄宗姓,督率训励,申饬教规,使各恪守体度,无玷圣门。如有轻犯国典、不守家规、恃強越分、朋比非为,轻则径自察处,重则据实指名参奏,依律正罪。尔尤宜率祖奉公,谨德修行,身立模范,禁约该官员,后俾之一,遵法纪,毋致骄横生事,庶不负。朝廷。优加盛典。尔其钦承之。故谕。顺治六年十二月十一日”。
http://s9/mw690/001GIJj6zy6NtpMsZsc88&690
统摄宗姓匾
此匾被孔氏后代称为“统摄宗姓”匾。
大堂与二堂成“工”字形,之间有通廊连接。通廊的两边各放着一条很拙实的红漆长凳,名为“阁老凳”。相传明代权臣严嵩严阁老将要被参劾治罪时,跑到孔府托孙女婿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向皇帝说情,结果在这条长凳上坐了两个时辰,终未得允。后来民间流传的那句“坐冷板凳”,即源于此“阁老凳”。据说到孔府游览的游客几乎没有人去坐这条“冷板凳”,看来孔府人家坚持原则的故事至今仍有余威,叫人心悸啊。呵呵
http://s11/bmiddle/001GIJj6zy6NtpOIqwOba&690
阁老凳—冷板凳
二堂旧称“后厅”,阔五间,是当年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受皇帝委托每年代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厅堂,也是大堂宣示典章、礼仪之后,奉茶小憩之处。明间厅堂大门上方高悬清圣祖康熙皇帝御书“节并松筠”匾和清高宗乾隆皇帝御书“诗书礼乐”匾。
http://s1/mw690/001GIJj6zy6NtpR1jYAe0&690
孔府二堂御匾
据《清实录康熙朝实录》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十一月康熙皇帝南巡至山东曲阜,“仍命曲阜县康熙二十四年地丁银尽行蠲免。赐衍圣公孔毓圻、御制过阙里诗。御书节并松筠四字。赐孔毓圻祖母陶氏。”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正月,乾隆帝弘历第一次巡幸阙里,祭祀孔子时,为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写下这块“诗书礼乐”匾额。
两块御赐大匾下的堂门两侧立有七通御碑。
左侧三通石碑的中间位置立着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道光帝旻宁“御笔”赐七十四代衍圣公孔繁灏的“福寿”碑。
“福寿”碑的两边,立有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慈禧皇太后御笔的两幢“寿”字碑,其中一通落款:“赏戴双眼花翎袭封衍圣公孔令贻之母诰封一品公夫人彭氏”,另一通落款:“赏戴双眼花翎袭封衍圣公孔令贻”。
这两通“寿”字碑是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奉生母太夫人彭氏,携原配夫人孙氏于清光绪二十年十月赴京为慈禧皇太后祝六十大寿时,太后老佛爷赏赐的。
http://s9/mw690/001GIJj6zy6NtpVUMkw28&690
二堂内
道光皇帝御赐“福寿碑”
右侧立有四通御碑
边上一通“寿”字碑,亦为慈禧皇太后六十寿辰时所赐御笔,落款:“赏戴双眼花翎袭封衍圣公孔令贻之妻诰封一品公夫人孙氏”。
第二通是清咸丰皇帝的御笔诗碑,碑额篆书“御笔”,碑文题诗:“曾向宫墙荐德馨
http://s9/mw690/001GIJj6zy6NtpZUkNW18&690
二堂内
寿字御碑
旁边一幢“寿桃图”(亦称“九桃图”)碑,题款:“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御笔
最边上一通黑乎乎的“松鹤图”碑,据说也是慈禧六十寿辰时所赐。碑上有慈禧太后手绘的松鹤图,碑额篆书“慈禧皇太后之宝”,中绘松鹤。但因实在看不清,在网上也搜不到图片,孰真孰假亦不得而知。
二堂的东稍间名为“启事厅”,西稍间名为“伴官厅”,两厅都有板墙分隔,是启事官和伴官办公和休息的地方。
“启事厅”设一名正四品启事官,数名启事为七品官阶,司职收发公文,内禀外传。
http://s11/bmiddle/001GIJj6zy6Ntq9h1QS5a&690
启事厅木牌
启事厅内正壁悬一幅立轴水墨石竹图,两边悬孔令贻手书对联:“人行柳色花光里
http://s7/bmiddle/001GIJj6zy6NtqajkfIa6&690
启事厅里的书画
“伴官厅”的伴官为正七品,设六员,是衍圣公入朝觐见皇帝时所带的随从。据说古时官员进京朝拜皇帝,一名官员只可带两名随从,而衍圣公则可带四名伴官,足见孔家不一般的显赫地位。
http://s15/bmiddle/001GIJj6zy6NtqcnLD8be&690
伴官厅木牌
伴官厅内正壁悬一幅立轴“松鹊图”,两边悬挂一副楹联:“澹日青门菘叶圃
http://s16/bmiddle/001GIJj6zy6Ntqe5WTJ9f&690
伴官厅里的陈设
出二堂后门可见三堂庭院,迎面一块以石栏围护的洞孔剔透的巨大太湖石像影壁一般遮挡了三堂,据说也是示意来访者说话要“开门见山”,不要绕弯子。两侧置摆六个石雕盆,石盆里都立有一块形状奇特的太湖石。
http://s14/mw690/001GIJj6zy6NtqqbMjr3d&690
三堂院内的太湖石
三堂是孔府处理家族内部纠纷和处罚仆役的地方,也叫“退厅”。堂内东西稍间用实墙分隔,东间为接待室,西间为书写官撰写奏章之处。
堂内正面设有公案,迎面后壁上一道屏风,上为孔子六十七代孙孔毓圻(号蘭堂)于康熙辛巳阳月(清康熙四十年十月.公元1701年11月)“偶书”苏轼《后赤壁赋》。
http://s3/mw690/001GIJj6zy6Nty6BN4e82&690
三堂正壁上的《后赤壁赋》
不知怎么回事,老汉我居然只拍了这道屏风,屏风上方的“六代含饴”匾竟被“无视”了。
据记载,“六代含饴”匾是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到曲阜祭孔时,得知孔毓圻的继配夫人黄氏年已八十有一,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已出世,六代同堂。乾隆皇帝十分高兴,遂写下这四个大字。后来曲阜出了一种饴糖,便取名“六代含饴”。
http://s2/mw690/001GIJj6zy6Nty9Rw6R91&690
乾隆御笔
图片源自百度图片
六代含饴匾上正中有御印:“乾隆御笔之宝”。上款题:“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十一日”,下款题:“世袭封衍圣公臣孔昭焕高祖母诰封衍圣公夫人黄氏”。
转完孔府三堂,拐到孔府西路。
孔府西路亦称西学院,是衍圣公吟诗、习礼、会客、读书之所,有各种厅、堂、轩、房。
二堂西边是“红萼轩”,这是阔五间的清代建筑,灰瓦硬山顶,七檩四柱前出廊,廊下有坐凳木栏,为衍圣公读书、写字、作画之所。
http://s14/mw690/001GIJj6zy6NtydYfmJ2d&690
红萼轩
明檐柱悬楹联:“晓露浥金茎练墨试磨新赐砚 春风留玉座焚香还读旧传书”,为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书写。
明间上悬“正学昌明”匾,为录自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皇帝在孔庆镕恭贺平定川楚奏折上的批语。横匾正中上刻有“圣训”二字,下署:“衍圣公臣孔庆镕恭录”。
匾下正壁上悬一轴图画,两边配一副楹联:“趣为永哉畅非俗
http://s7/mw690/001GIJj6zy6Ntyl27JQf6&690
红萼轩明间
北京故宫颐和轩有佚名题联,为“趣为永哉畅外俗
从红萼轩圣训“正学昌明”匾推论,大概此“御制句”应该出自嘉庆皇帝。
红萼轩北面是“忠恕堂”,阔五间,原名“永寿堂”,后来孔子六十七代孙孔毓圻据《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之语,改堂名为“忠恕堂”。
http://s9/mw690/001GIJj6zy6NtynMAFq08&690
忠恕堂
“忠恕堂”是历代衍圣公学诗习礼会客的地方,是孔府唯一采用正规斗拱的建筑。堂内外有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手书的对联和匾额。
堂门外两侧明柱上悬红底黑字楹联:“天眷龙光匪懈精勤惟就学
堂内正中设有坐榻,正壁上方悬匾,上书“忠恕堂”。匾下有三副对联。
中间一副对联:“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从上下题款看,应该是清乾隆年间四大书家之一的清代书法家铁保(梅翁)为孔庆镕(冶山主人)择录陆游诗《朝饥示子聿》:“水云深处小茅茨,雷动空肠惯忍饥。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为诗。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八十到头终强项,欲将衣钵付吾儿。”句。
二联:“交友择人处事循礼
外联:“守口不谭新旧事
http://s13/mw690/001GIJj6zy6NtyvdLLm3c&690
忠恕堂明间
堂内东西两边的次间和稍间有实木雕花门隔断,我们又被挡在堂门的栅栏外,只能看到稍间门框里露出的座椅和字幅。
http://s14/bmiddle/001GIJj6zy6NtyFu73n0d&690
忠恕堂东次间
http://s9/bmiddle/001GIJj6zy6NtyHfFAQ48&690
忠恕堂西次间
转过“忠恕堂”是建于清代的“安怀堂”,堂前有高月台与“忠恕堂”的后轩相连。安怀堂阔五间,是衍圣公“燕居吟咏”之处。堂名据《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意命名,这是孔子的理想,颇富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古代的统治者奉此为治国安邦的方针。
http://s1/mw690/001GIJj6zy6NtyJoZ8Ia0&690
安怀堂
安怀堂的堂门干脆被锁着,只能隔着门格子上的玻璃凑合拍了一张里面的照片。明间正面悬一轴图画,两边对联:“癸丑帖临王内史
http://s5/bmiddle/001GIJj6zy6NtyM3QsA24&690
安怀堂明间
据说安怀堂室内以隔扇、落地罩和飞罩分隔成弹琴、书法、作画、焚香、静坐、品砚、赏古、观画、弈棋九个空间。
花厅院是老汉我在孔府里最看不懂的地方,大概是这院里有过“南花厅”、“东花厅”和“西花厅”,又因曾扩建迁挪,厅堂的匾、联都不在原处了,如是,老汉怎么查对也弄不清谁是谁的位置,只好依所拍照片为证了。
http://s7/mw690/001GIJj6zy6NtyYXoPk36&690
东西花厅
进入花厅院,一排有两厅相连,灰瓦覆顶,前出檐廊的青砖房呈现眼前。西边是阔三间的西花厅。厅堂明间前两边檐柱上有抱柱联:“酒渴诗狂笑傲且随今日境
http://s16/bmiddle/001GIJj6zy6NtyVgE6Hcf&690
诗酒陶情
厅内明间正壁挂一轴绘有“竹兰松盆景”的国画,两边挂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请庄陔兰先生所书条幅:“芝兰自结山川秀
http://s6/bmiddle/001GIJj6zy6Ntz1rMjP25&690
明间书画
东间壁上有一副对联:“三迳频繙花月令
西间壁上挂了四轴字幅,墙下放有几案、书架等家什。
http://s8/bmiddle/001GIJj6zy6NtzdfNXhd7&690
东间陈设
http://s12/bmiddle/001GIJj6zy6NtzfpO4z6b&690
西间陈设
“诗酒陶情”厅东侧是所谓“东花厅”,堂门上悬匾,上书“蘤廰”(“蘤”字即为“花”字)二字,却不想大门又被紧锁,没有留照。只是从网上下载一幅图片,可以略见堂内陈设。
http://s14/mw690/001GIJj6zy6NtzhIvP7ed&690
蘤廰
图片源自百度图片
过了花厅院,有一排前后出廊的灰瓦硬山顶的青砖房,看“孔府平面示意图”上所标示,这栋平房应该是“学屋”,就是老年间孔府家学的内书房,但依老汉的眼光,房屋成色很新,应该是近代修建的,不大像老年间孔府嫡子嫡孙们和历代衍圣公年轻时研习孔府家学的地方。“学屋”南面与西花厅的后墙相对,墙边有太湖石盆景。
http://s5/bmiddle/001GIJj6zy6NtzjWQNm84&690
“学屋”?孰真孰误?
http://s5/bmiddle/001GIJj6zy6NtzluEL2c4&690
这里确是花厅后身儿
再往北过去,在学屋后面北房是“福寿堂”,东房是“家训馆”,房前是青砖漫地的空场,有长椅供游人休憩。
http://s2/mw690/001GIJj6zy6NtznkPoR01&690
左手(北)房为福寿堂
沿着一条青砖路转过去,路边有青瓦白墙,墙那边好像是孔庙东北角那座绿琉璃瓦覆顶的角楼。
http://s13/mw690/001GIJj6zy6NtzphW2gdc&690
反复比对后
再一转又见一座灰瓦覆顶、前出檐廊、上下都是三间的二层小楼,名为“佛堂楼”,就是衍圣公和夫人烧香拜佛的处所。
明堂门框张贴有红纸春联:“榆翟荣辉
花绕潘舆陈圣善
http://s8/mw690/001GIJj6zy6Ntzs8bNt07&690
孔府“佛堂楼”
走进佛堂楼东边的黑色木院门,就是后堂楼院,院内北边后堂楼是一座七间前出廊的二层楼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二层各有三间前出廊的配楼。
http://s12/bmiddle/001GIJj6zy6NtzueWev3b&690
先到了“后堂楼”
后堂楼明间前檐柱有春联:“綵燕苍龙春到人间翔丽景
http://s10/mw690/001GIJj6zy6NtzJ41xD39&690
后堂楼
这里是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及其夫人孙琪芳的燕居之所。堂中陈列着他们结婚时的用品和亲戚朋友们赠送的字画、礼品。
明间正壁有时任民国政府主席林森题赠的“瑞应睢麟”横幅,横幅下有对联:“彝训承先
闻诗闻礼
http://s10/mw690/001GIJj6zy6NtzN5scpb9&690
后堂楼明间
后东楼明间前檐柱有春联:“祥凝鸿案三春丽
http://s7/bmiddle/001GIJj6zy6NtzV72KO16&690
后东楼
http://s9/bmiddle/001GIJj6zy6NtzX4jA4f8&690
后西楼是衍圣公夫人娘家客人来访时居住的地方,明间前檐柱有红纸对联:“西阶洗爵传家政
http://s14/bmiddle/001GIJj6zy6NtA13cipdd&690
后西楼
http://s8/bmiddle/001GIJj6zy6NtA3rCKz77&690
至亲女眷客房
东、西两座配楼的南边有一间抱厦,好像是前堂楼的后抱厦,檐柱有春联:“和琼苑花宜寿
http://s8/mw690/001GIJj6zy6NtzSXf71d7&690
老汉背后是前堂楼的后抱厦
从后堂楼向后转,路过一排青瓦白墙的平房,门前有指示牌“孔府馆藏历代孔子画像展”。进去看,壁上有《孔子为鲁司寇像》、《孔子行教像》等大幅画像,柜台上摆放的都是各种孔子典籍等纪念品。
http://s11/bmiddle/001GIJj6zy6NtA6RYsGda&690
孔府馆藏历代孔子画像展
http://s10/mw690/001GIJj6zy6NtAa87rj59&690
展厅内景
在后堂楼后面,有五间前出廊的正房,为清代建筑,是衍圣公读书的处所。旧时院中栽有枣树、槐树,故称“枣槐轩”,因位于孔府后部,亦称“后五间”。清末成为女佣的住宅,民国年间用作粮仓。原建筑已毁,现在的房舍是后建的。
http://s8/bmiddle/001GIJj6zy6NtAka7xJ77&690
枣槐轩 — 后五间
从“后五间”转过去,一条漫砖道向北,路边有一些商摊,主要是售卖孔府的特产“六代含饴”(高粱饴)、“四高一龙须”、“黑芝麻糕”和“孔府煎饼”。看了一圈,没觉得有啥,又赶上俺老两口都是糖尿病一族,就算了。
过漫砖路北头的一座月门,里面一座花园,树荫下、碧草间,摆放着很多开着各色花卉的花盆,开始还以为这就是孔府后花园。
http://s2/bmiddle/001GIJj6zy6NtAoWudPc1&690
鲜花
http://s6/bmiddle/001GIJj6zy6NtAqd18F95&690
盆花
再往里走,看到路分两条,中间有一座影壁,壁下三尊形状古朴的石瓶,虽然已经有些破损的痕迹,还是可以看出是原石剔凿而成,老汉眼拙,不认识这是什么石头。
http://s9/mw690/001GIJj6zy6NtAyYWGAb8&690
古朴石雕瓶
走过影壁,里面是更大的花园,才是孔府后花园的主体“铁山园”。铁山园创建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053年),是孔府的私家园林,为明弘治年间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书法家、文学家李东阳监工设计,后经明代权臣严嵩、清乾隆皇帝多次重修扩建到如今规模。
清嘉庆年间,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重修孔府花园时,派人从古鲁城运回几块形如山峰、貌似陨石的冶铁。
孔庆镕,字冶山,他认为这些冶铁巨块与自己的名字意义相合,遂将冶铁置于花园西北隅,并命名花园为“铁山园”,自称“铁山园主人”,并赋诗赞曰:“园林亭榭好,岁岁客凭栏。九月寻篱菊,三春就牡丹。”
“铁山园”里有三宝:五柏抱槐、千年何首乌、“路路通”壁画。
我们先看到位于路边的“五柏抱槐”,古树躯干嶙峋,欹枝遒劲。相传所谓“五柏”实为一树,植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年的树龄了,之间被雷电劈为五支,各成一树,名为“五君子柏”。据说到了清代,有一只小鸟无意间将所叼槐树籽掉进“五君子柏”中心,寄生长成槐树,五柏一槐盘根错节、交柯错叶、云冠翳日、苍郁繁茂,故又名“五柏抱槐”。孔庆镕赋诗赞曰:“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
http://s8/mw690/001GIJj6zy6NtAIAwoT67&690
五柏抱槐
循路前行,见一建于五级台基上,前出厦,灰筒瓦覆顶,彩画梁枋的青砖建筑,木构件上油漆斑驳,一副年久失修的苍容。抱厦檐下有“后花厅”牌匾,檐柱上悬黑底金字楹联:“赏兰观菊贤者至
http://s12/mw690/001GIJj6zy6NtAKdiL96b&690
后花厅
老汉没见到有关说明牌,忽略了那棵千年何首乌,而俺老伴进春居然是为了拍那个安放着古怪石头的、雕刻古怪的石雕盆,却意外的拍下了半身“千年何首乌”,无心插柳啊!
http://s3/bmiddle/001GIJj6zy6NtALDPSqf2&690
千年何首乌
“铁山园”里的湖石、古藤、老亭、假山,还有隐身在树间的天然“石笋”,还是很有看头。
http://s9/bmiddle/001GIJj6zy6NtAOGiakd8&690
古藤
http://s6/bmiddle/001GIJj6zy6NtAPZZYx25&690
藤与亭
http://s5/bmiddle/001GIJj6zy6NtATPjoM64&690
天然石笋
http://s8/mw690/001GIJj6zy6NtARBznxa7&690
孔府铁山园假山
假山的旁边是孔府戏台。孔府在历史上有一支技艺高超的戏班,演出的剧种有昆曲、徽调和梆子腔、柳子戏,以及京剧等,曾名扬大江南北。孔府戏班除了接待祭祀谒拜孔子的官员外,平时也供孔府家眷的娱乐助兴欣赏。
http://s9/mw690/001GIJj6zy6NtAW2y8g58&690
孔府戏台唱大戏
我们正赶上每天下午3:00到3:20的演出,没听出来唱的是什么戏,反正不是京剧。
http://s4/bmiddle/001GIJj6zy6NtB0FEMb23&690
没听明白唱的是啥戏
不知咋的,没找到铁山,也没找到孔府出口,却昏昏的又转到一进院落,院子里有一座前出廊、上下各七间的二层楼阁,原来我们撞到了已经错过去的孔府内宅的前堂楼。檐柱上有联:“散步雕栏锦箧携来参往训
http://s13/mw690/001GIJj6zy6NtB2THjedc&690
转回到错过了的前堂楼
回京后,对照《孔庙孔府对联》一书,发现一些对联如今已经不再原位了,就说前堂楼檐柱上的这副对联:“步雕栏锦箧携来参往训
仔细比对“孔府平面示意图”之后,又走回后花园。
院墙下见有一株“接骨木”。接骨木的功用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在很多少数民族的《药志》中都有提到:《哈尼药》“咖汤爬啊周:叶主治骨折、扭伤。”《蒙药》“宝根包勒岱,甘达嘎日:茎主治感冒、高烧、肺热、虚热。”《壮药》“棵麻风:根、叶治疯狗咬伤。”《水药》“梅骂按:茎、枝、根、皮治跌打损伤。”《布依药》“茎、枝用于风湿筋骨疼痛,骨折,创伤出血。”《土家药》“接骨木:根、茎用于风湿疼痛,麻木、骨折。”
http://s2/bmiddle/001GIJj6zy6NtB65GSZ51&690
接骨木
“接骨木”可以说是通身皆药:
茎枝:甘、苦、平。祛风、利湿、活血、止痛。
根或根皮:甘、平。治风湿关节痛、痰饮、水肿、黄疸、烫伤、跌打损伤。
叶:苦、凉。活血、行瘀、止痛。
花:发汗、利尿。
真是宝木啊!
走到孔府后花园花房前,才发现“铁山园”的三宝之一铁山。
http://s2/bmiddle/001GIJj6zy6NtBcRiBb81&690
铁山园的“铁山”
铁山原来藏在这里的竹木间,黑黝黝巨大冶铁块的形状果然很像一座座的山峰。
孔府出口在铁山的西边,出口处有一堵影壁墙,墙上有一幅壁画,就是孔府后花园三宝之一名为“路路通”(也有叫作“金光大道”者)的壁画。据说画作者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年轻的漆匠。
http://s5/mw690/001GIJj6zy6NtBeoCe844&690
铁山园三宝之一
这幅画中有几座山、有一片水、有一排树,水边有一条土路,作者利用视觉错觉的原理,使观图人从各个角度看去,都感觉那条土路始终都在自己的脚下。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就玩儿过这种把戏,只是那会儿画的是指向人的手指或看着人的眼睛,那时,街上也有很多类似宣传画,意思为“你在......”。老汉倒是觉得作者是以这幅画的视觉效果隐喻孔府的道路宽阔,或“条条大路通孔府”,呵呵......
走出孔府西北出口,对门是“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的入口,南侧可见孔庙的东北角楼。
http://s13/bmiddle/001GIJj6zy6NtBhjhggcc&690
孔府西北出口外
http://s3/mw690/001GIJj6zy6NtBjsF2yb2&690
路边绿地
向北走过一片绿地,路尽头有座青砖灰瓦的临街门楼,门外是孔府北面的后作街。
http://s1/bmiddle/001GIJj6zy6NtBx4SVGe0&690
出门见大街
走到街上,已经快到下午三点半,俺老两口才觉得乏了、饿了,赶紧找地方吃午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