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游记 曲阜 孟子故里

标签:
孟子故里坊.孟子故宅孟母池.白马河村委会.孟子后裔孟母林.孟母墓亭山.马鞍山 |
分类: 五色游记 |
孟子故里行纪
孟子故里在曲阜南20多里地的凫村。
早餐后,我和老伴在距酒店不远的百意购物中心站乘国运1路公交前往凫村,凫村是1路车的终点站。上车后自己往收费箱里投币,我按客运公交每人2元的票价扔了4元进去。坐下后才想起这是国运公交,票价1元,呵呵,亏了。
不到八点半,公交车到了凫村。下车张望,看到路西有一座四柱三楹三楼木牌坊,木斗拱承托歇山灰筒瓦顶,顶上装饰有五脊六兽,坊柱有石雕夹杆石保护。
http://s14/mw690/001GIJj6zy6Ly3fKrQp3d&690
孟子故里坊
牌坊灰头土脑的,除了坊额“孟子故里”四个贴金大字尚显熠熠,这座不算很古老的“孟子故里坊”却是漆面斑驳,几乎就剩下土灰色了,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哀哉!痛哉!这就是“孟子故里”坊啊!
http://s10/mw690/001GIJj6zy6Ly3hyiiB69&690
亚圣孟子的故里真冷清
凫村自古隶属邹县(现如今的邹城市),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村落。相传,当年孟母在白马河边洗衣,见凫鸟落水,以为吉祥物,故取名“凫村”。这里就是孟子的诞生地。
站在孟子故里坊前,冷冷清清的,不像其他旅游文化景点那样喧哗热闹,真的感到这里没有一丝亚圣故里的气氛。按照老乡的指引,向西走了百十多米,看到一座筒瓦墙脊灰砖院墙的宅院——孟子故宅。
http://s10/mw690/001GIJj6zy6Ly3orOzLb9&690
孟子故宅
相传,孟子故宅前有一个大约三亩方圆、四季不涸的池塘,古称“孟母池”,现如今池塘早已没了踪影,原址会不会就是眼下的这块篮球场呢?
走到近前,院墙西南有筒瓦歇山顶门楼,门楼顶上有鸱吻、戗兽、跑兽,门楣上有四个彩绘木雕门簪,檐下悬挂一块写着“孟子故宅”的红底金边金字竖匾。门楼外是四级垂带踏跺。西侧有一个石碾,看成色也是后来摆放上的物件。
http://s5/bmiddle/001GIJj6zy6Ly4eKcFS44&690
孟子故宅匾
西南墙角和西北墙角可以看到有两条很明显的贯通裂隙,我想可能因院墙建于白马河畔,再者又年久失修,造成院墙的裂伤。
http://s14/mw690/001GIJj6zy6Ly3sUepD0d&690
孟子故宅院墙上的贯通裂隙
我们的点儿真的很背,孟子故宅的大门又是铁将军把门。据说大门里有一座影壁,旁边有一间焚纸楼,应该就是“焚帛池”一类祭祀器物吧。院北有三间正殿,灰瓦悬山顶、前厦后座、四梁八柱、木雕斗拱,殿内明间正中供奉有孟子父母的塑像,东西两间有配享塑像相对,东为孟子像,西为孟子第四十五代孙、中兴祖孟宁像。院内有五棵古柏,东跨院有三间更衣厅,明朝时曾经重修过。因为大门关闭,俺老汉也只能“据说”一下罢了。
我们向西走到白马河上的石桥,桥身由巨大长方条石铺成。据说现在的石桥是“文革”时期用从孟母林拉来的石碑砌成的,站在桥下,还能看到石碑上的碑文。
http://s3/mw690/001GIJj6zy6Ly3YYwXU82&690
白马河上的石桥
站在桥上看到从孟子故宅西墙外经过的古白马河河道,眼下却是一条荒凉干涸的沟渠。
http://s9/mw690/001GIJj6zy6Ly4iF7cI88&690
干涸的古白马河
我做的功课中,有关于“孟母故井”的介绍:位于桥西的孟母井,如今已被圈进村民家的院落里,方砖砌的井壁深六尺,井口有石板井盖,是孟母日常汲水之井。井台边曾经有一通清光绪年间立的“孟母井”石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石碑遭到破坏,现在下落不明。
走过石桥,本打算去寻找“孟母井”,却见到一位老妪从路边院落里走出来,遂向她询问孟子故宅的开门时间,得到的答案竟是:“孟庙(当地人称孟子故宅为“庙”)只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二和腊月初八有孟家的后人到这里来,才会来人打开庙门,平时是从来不开门的。你们要看,还是先去孟母林,那里天天都开门。”这很弄得我一头雾水,网上说开放时间为8:00-18:00,门票10元啊。
农历四月初二日是孟子出生日,现在已设为“中华母亲节”,而每年腊月初八日是孟氏子孙依例请老祖宗回来喝腊八粥的日子。
结果,我就忘了寻找“孟母井”的事。
回到孟子故里坊,见到路南有三层小楼,楼下是店铺,中间大门两侧挂有“东凫村支部委员会”和“东凫村村民委员会”的牌子。原来这凫村还分作“东凫村”、“北凫村”和“南凫村”。
http://s16/mw690/001GIJj6zy6Ly4nbQdxaf&690
东凫村“两委会”和“曲阜市孟子研究会”
西边门脸房门边挂着“曲阜市孟子研究会”的招牌,想进去探听一下孟子故宅开放时间,见大门敞开,屋内却空无一人,满屋的杂物,像是一个土产门市部,哪里像是什么“孟子研究会”啊!
这个孟子研究会没人,我和老伴就走进村委会“大院”,准备找村领导们打听一下孟子故宅的事。
院子的西南角,有个茅厕,俺老汉正欲出小恭,即进入参观,却是地地道道的“坑式土厕”,无数的尖头大蛆在坑里蠕动,这就是俺老祖宗诞生地村政府的“便所”吗?呵呵……
http://s3/bmiddle/001GIJj6zy6Ly4rH8qe52&690
上到二层的楼梯十分陡峭,几乎成45度角,我们很艰难的爬了上去,居然有一位比我们还要老的老人家也颤微微的爬了上来。
村委会办公室几乎也都是房门紧锁、空无一人,值得庆幸的是,在一间挂着什么“管委会”牌子的办公室里,居然有一个人在办公。
我们敲门进屋,问询孟子故宅几点开门。猛地看到此人的面相,简直就是用孟氏男人相貌标准模具翻刻出来的,与我的孟氏亲戚们的面型很是相像。
这位村干部像所有中国同级干部一样,用一种“平声”的语音回答我的问题:“庙门平常是不开的,只有阴历四月初二全国各地的孟氏后裔祭拜孟庙后到这里看看,庙门才开放。”
我问他:“你们守着‘孟子故里’这么一个宝地,为啥不好好利用,好好开发呢?别处那些名人故居都弄成很好的旅游景点,也能提高村里的经济收入。你们这里倒好像很不在乎,孟子故里坊、孟子故宅、白马河,光从外表上看,就那么破旧。这是怎么回事啊?”
他很无动于衷的说:“这不归我们管。”
看他这种待客态度,我灵机一动,说道:“你应该也姓孟吧?是哪一辈儿的?我是庆字辈的。我们从北京出来旅游,专门到凫村来找老孟家祖地祭拜的。”听我这么一说,他立即站起身,就像变了一个人,请座、沏茶、让烟,很热情的招呼起来。呵呵,这才像我们老孟家人的待客之道。
我年轻时在兵团赶牛车去林东采买途中,曾在一个村子孟姓人家借宿,因我是孟姓同宗长辈,遂得到极为热情的款待,主人家甚至到处借猪肉、借大米、杀掉自家的老母鸡,也要让我们吃好。从此体会到了我们老孟家人尊敬长辈的家风,让我终生难忘。
见我问他的字辈,他指着墙上“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人员名单说:“成员的第三个就是我,是祥字辈的。”一时间有点蒙,默算了一下,呵呵,小我两辈儿呢。看到这张领导们的名单,发现成员大多是孟姓和孔姓,“昭宪庆繁祥”五辈都有。据说凫村80%以上都孟子后裔。
http://s7/mw690/001GIJj6zy6Ly4vqS58b6&690
和孟子故里的孟氏后裔两委干部合影
很有老孟家人的长相哦
他见我对没有很好的利用孟子故里、故宅开发旅游事业很有疑惑,便仔细的解释了一番。
原来凫村孟子故里坊、孟子故宅和孟母林由属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管辖,村里没有权利管。历史上孟子诞生地凫村一直都是隶属邹县,解放后却划给了曲阜,而曲阜只重视开发和发展“三孔”,而不愿在孟子故里、故宅上投资。邹城因为历史上就是孟子的诞生地,是名符其实的孟子故里。邹城的孟庙、孟府、孟子墓与凫村的孟子故里坊、孟子故宅和孟母林原本是一个“四孟”或“五孟”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体系,现在却被人为的割裂成两个部分。邹城市多年来真心实意的想收回凫村,以利于更好的打造“四孟”(五孟),而曲阜市既不想在“孟子故里”和“孟母林”上多花钱,又不愿把凫村交还邹城市,真是把凫村当作“鸡肋”了,弄得邹城也是一筹莫展。狭隘的地方主义真是祸害,不但害现在的人,还在害历史!!但愿……
抱着一丝希望,我问这位“本家干部”,是否可以找人打开“庙”门,让我们祭拜一下,哪怕花点钱也行。他告诉我们,可以先去孟母林,那里收门票,也许能从那边请人来开门。事已如此,我们只好告辞出来准备先去孟母林。
下楼碰到一对开着房车到处旅游的年轻夫妇,他们是慕名而来,想参谒一下孟子故宅,听我说去孟母林有可能找人开孟子故宅院门,就先开车往孟母林而去。
http://s8/bmiddle/001GIJj6zy6Ly4xH1Az17&690
房车驶向孟母林
我们向东过104国道,在村里和麦田边步行了一里多地,来到孟母林。见房车夫妇开车返回,说是没人去开孟子故宅,孟母林的门票一个人30元,他们就转向别处游玩去了。
http://s10/mw690/001GIJj6zy6Ly4zLWe589&690
麦田长势真好
我和老伴在孟母林西边的“孟母林坊”周围拍了些照,随便在地上渠边就可以看到损坏的残碑遗体,都是清代的碑刻物件啊!
http://s15/bmiddle/001GIJj6zy6Ly5azUnA7e&690
残碑
http://s5/mw690/001GIJj6zy6Ly5awdQoe4&690
随处可见的残断石碑
http://s13/bmiddle/001GIJj6zy6Ly5aGpze9c&690
清代残碑
http://s1/mw690/001GIJj6zy6Ly4F3FW8b0&690
孟母林石坊
做功课时在网上看到图片上这座石坊位于104国道边的村口,可能是近年在孟母林大门前修筑了神道,孟母林牌坊自然也要迁移到此了。
http://s12/mw690/001GIJj6zy6Ly4GXsaT5b&690
孟母林神道
http://s11/mw690/001GIJj6zy6Ly4PYaqS7a&690
孟母林大门和八字墙
来到孟母林入口,石砌门台上是一座灰瓦覆顶、三楹单启、前出廊后出厦的林门,两边朱红八字墙与整个林园的围墙相接。林墙和大门都是1985年修建的。
http://s2/bmiddle/001GIJj6zy6Ly4MFL5731&690
孟母林大门和马鞍山
我问门卫能否花钱找人去孟子故宅开门参观,被告知不行,无奈,只得去拜谒孟母墓。我和进春都年逾花甲,属于优惠半价的老年人一族,15元的门票。
孟母林地处马鞍山麓,东靠亭山,西邻凫村,是孟子父亲孟孙激、母亲仉氏合葬地。孟氏嫡裔子孙后来也陆续葬于此处,成为自战国延续至今的一处氏族墓群和人造园林。
孟子之成长和成名,后人多认为与“孟母三迁”、“断织喻学”和“买肉啖子”等孟母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元延祐三年仁宗帝赐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有祭文曰:“朕惟由孔子至孟子百有余岁,亚圣之才,亦资父母教养之力也。母以三迁之教,历天下后世推原所自,功莫大焉。”故称孟氏族墓群园林为“孟母林”。
走进林区,满目是葱茂的柏、桧、楷、槲古树,一条土路延向马鞍山,一条土路延向树林深处,两边林木间遍布墓冢草丘和碑碣,很是肃穆。
http://s1/mw690/001GIJj6zy6Ly5h0szC80&690
山在林中
http://s12/mw690/001GIJj6zy6Ly5hdJtpdb&690
林在园中
前行不久,土路西转通向享殿,随处可见碧墨参天、造型奇特的古柏,镂空的树根直立在地面以上,像一支支巨型毛笔插在山坡上,被古人誉为“文柏”,真是很形象,令俺老两口嗟异不已,噼里啪啦的拍了一堆高耸苍劲、盘根错节的古柏。这里的树木没有因水流长期冲刷倒下,反而长成这样特异的模样,也是沾了孟母的灵气,才会有如此的神作天造。
http://s9/mw690/001GIJj6zy6Ly5jVYne58&690
沧桑
http://s12/mw690/001GIJj6zy6Ly5k1nRxeb&690
笔挺
http://s7/mw690/001GIJj6zy6Ly5k7HFA26&690
文柏
http://s8/mw690/001GIJj6zy6Ly5kppiLc7&690
根
http://s11/mw690/001GIJj6zy6Ly5kmb6qaa&690
古柏伴享殿
祭祀孟子父母的三楹享殿建在正方形红墙院中,墙头有灰筒瓦墙脊和灰瓦滴水,院门两边建有八字墙。享殿始建于北宋景祐年间,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五经博士孟衍泰重建。
在享殿前
享殿前南墙下立有一通镌刻着“邾国公 邾国宣献夫人 孟母墓”的石碑,不知为何时何人所立。
http://s10/bmiddle/001GIJj6zy6Ly5wnalz09&690
邾国公
享殿前出厦,彩绘阑枋,明间南北开穿堂门,殿中置有供桌,一切物件看着都很陈旧,不知是长久没有投资修葺,还是为了保持原貌?
http://s16/mw690/001GIJj6zy6Ly5yd2ADff&690
享殿
http://s10/mw690/001GIJj6zy6Ly5GDBOx99&690
老孟家没保姆
东次间立有一块石碑《重修饗堂碑记》,为亚圣七十三代孙代理翰林院孟庆棠、家庭族长孟兴泰等孟氏后裔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所立。这通“碑记”碑面通黑,可能是被太多做碑拓之人搞成。
http://s10/bmiddle/001GIJj6zy6Ly5I8m9369&690
重修饗堂碑记
享殿后有碑,雕龙碑首镌“皇清”二字,碑文:“启圣邾国公
http://s13/bmiddle/001GIJj6zy6Ly5JHwO87c&690
启圣邾国公
http://s3/mw690/001GIJj6zy6Ly5LVmkac2&690
孟母墓
http://s1/mw690/001GIJj6zy6LzAHtBAce0&690
精美的凸雕石供桌
http://s9/bmiddle/001GIJj6zy6Ly61yWTu98&690
三足石鼎炉
http://s8/bmiddle/001GIJj6zy6Ly61Ar7V87&690
石瓶
见到网上多有文章将“启圣邾国公
据记载,元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仁宗帝追封孟父为“邾国公”,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追谥孟母号“端范”。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赐封为“端范宣献夫人”,并在墓前立碑。
如是,我以为前段所说的两幢墓碑,其实应该明确为孟子父母合葬墓的墓碑。
墓前东侧有两通石碑,北边一块是篆额“孟母墓碑”的重铸残碑。由于残碑磨损不清,见碑文隐约有“导江张蹞譔”等语,大约应该是宋末元初的理学名儒,四川导江人氏张蹞(字达善.人称“导江先生”)撰文的《元重修孟母墓碑》。
http://s10/bmiddle/001GIJj6zy6Ly5OJblL89&690
孟母墓碑
张蹞精研朱熹之学,后于江宁学宫讲学,被元廷任为孔、颜、孟三氏教授,从学者颇众,弟子中有孔子五十四世孙孔思晦等众多知名学人,他的学说对元代儒学具有极大的影响。
据记载,这篇碑文镌于“孟母墓碑”碑阴,由元代邑人儒学教授邵景、刘之美“谨记”,元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孟氏五十一世孙将仕佐郎益都路儒学教授孟祗祖“立石”。
另一块《修复孟母墓碑记》碑为亚圣七十一代孙孟昭正于2006年“恭撰”。
http://s11/bmiddle/001GIJj6zy6Ly5Sdqgqba&690
修复孟母墓碑记
西侧两通《功德碑》,上镌重修孟母墓的资助单位和个人题名。
http://s1/bmiddle/001GIJj6zy6Ly5Y8TF6b0&690
功德碑
林中草地上长满了一种叫作苦菜花的黄色小花,与这里的环境很相配,我和进春采了一丛小黄花,敬献在石供桌上,以示对先祖们的崇敬之意。
http://s9/mw690/001GIJj6zy6Ly5WNLAs08&690
自当是敬献给先人的黄菊花
离开孟母墓向西南行几十米,可以看到孟子之弟孟氏二世祖孟仲子的雕龙碑额墓碑,碑文镌“新泰伯孟仲子墓”,2006年立的墓碑前有石供桌和石香炉。
http://s15/bmiddle/001GIJj6zy6Ly67sOWGce&690
孟仲子墓
见《孟母林景区示意图》上标有孟子四十五代孙孟氏中兴祖孟宁的墓,看路程较远,进春的腰腿也有些酸乏,就发了个懒,没有前往。后来再查孟母林资料,才发现孟宁墓碑碑阴刻有孟氏“世系之图”,并镌有“元代至顺四年春孟维立”字样,颇感遗憾。
http://s11/bmiddle/001GIJj6zy6Ly6gW4yKea&690
清末的碑
http://s15/bmiddle/001GIJj6zy6Ly6a2RmS2e&690
民国年间的碑
返回林园大门,在后厦下歇凉、喝茶、小憩,看到孟母林东南方向有一座断崖山,即向这里的工作人员询问,那山叫什么名字。听了半天山东话,才听明白叫作“亭山”,是亭子的“亭”。问她们山名的故事,都说不知。我说那山上没见有亭子,会不会是因为山到了这里成了断头山,整个山就像是停在这里了,应该是停止的“停山”,而不是亭子的“亭山”。她们只是一个劲儿的傻笑。唉!在这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工作人员被这么一个简单问题问的哑口无言,真不搭配啊!
http://s16/mw690/001GIJj6zy6Ly6jenpR9f&690
亭山 .白虎山
据查,附近有武家村,乡民称亭山为“白虎山”,这大概是要与九龙山、朱山、玄武山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宝地。
这里的工作人员对位于林园中马鞍山讲解的倒是很清楚,虽然我们看到山的形状只是一个窝头状的石山,但是以她们的话说,这是一座酷似马鞍子的山,由一高一低两个山头相连,就像我们内蒙草原上的“浩勒包”。
http://s13/mw690/001GIJj6zy6Ly6lSEVe5c&690
马鞍山一侧
我回到104国道边的村口,向东回望,才看出马鞍山竟现出高矮两个山头相连的马鞍状山形。原来到了此处才能得识马鞍山之真貌啊!
http://s8/mw690/001GIJj6zy6Ly6n7gnZ87&690
马鞍山全景
确定我们无法进入“孟庙”(孟子故宅)院宅了,我即返回东凫村村委会办公楼上,打算俯拍几张孟子故宅远景,却发现楼里已空无人迹。抱着一丝侥幸,挨个房间推门,居然推开一间满桌堆放着计划生育宣传材料房间的房门,房中无人,遂兴高采烈地在窗口俯拍了一通孟子故宅的全景照。
http://s10/mw690/001GIJj6zy6Ly6oAQ65e9&690
俯拍孟子故宅
孟子故里之行,种种的现实,真的让俺老汉体会到那位同宗晚辈所言,曲阜只顾孔子,而怠慢亚圣,却又不让邹城诚心纳理,分裂“孔孟”之道,非儒家理念,实乃地方主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