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游记 南京 中山陵

标签:
中山陵博爱坊碑亭祭堂总统府 |
分类: 五色游记 |
参拜中山陵
走下太平门附近的古城墙出口,向售票处的师傅打听怎样走能找到前往中山陵的公交车,得知穿过小区楼群,到龙蟠路的公交车太平门站,乘20路。我们步行一里地,来到了龙蟠路,却不知应乘坐开往哪个方向的公交车。见到路边有警察,得知要到马路对过太平门站乘20路公交车。上车询问司机去中山陵到哪站下车,回答说是到终点站明孝陵停车场,再换乘旅游观光游览车达中山陵。网上说从明孝陵到中山陵的游览车票价每人10元,但买票时方知是每人5元,网上可能是说往返10元吧。
下了游览车,见人潮涌动,遂跟着人流走向中山陵,路旁有人向我们招呼:“有车去紫金山索道。”我回曰:“嘿嘿,我们昨天才去的紫金山头陀岭,今天就算了吧。”
http://s12/mw690/5c3b7174tce711ec95d1b&690
在中山陵入口的广场中间置有一块巨大的紫色岩石,上书鎏金题字“钟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http://s12/mw690/5c3b7174tce71205631bb&690
中山陵的园门以长方形石材按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榫卯”形式而建,简朴庄重。门楣上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出今天此时(2012年5月15日 10:37)入园人数为6185人。
http://s16/mw690/5c3b7174tce71255c01ef&690
中山陵始建于1926年3月,1929年春建成。
http://s9/mw690/5c3b7174tce7129edadd8&690
进入陵园大门,沿广场台阶而上,见有一座名为“博爱坊”的四楹三阙门冲天式石牌坊,石牌坊是用大块的福建花岗岩为材料,采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式,以蓝色琉璃瓦覆顶,坊额正中鎏金“博爱”两字,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
http://s5/mw690/5c3b7174tce712cb4e944&690
走过牌坊,眼前是一条宽几十米的墓道,可以看到陵门、碑亭、祭堂,依山而建,都是以蓝色琉璃覆顶,象征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http://s3/mw690/5c3b7174tce712ed129a2&690
http://s3/mw690/5c3b7174tce7136d1e1c2&690
墓道尽头的平台建有福建花岗岩筑成的三拱陵门,中门楣额是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鎏金大字。
http://s13/mw690/5c3b7174tce7136f38b0c&690天下为公
走过陵门,拾阶徐行,碑亭高筑于上。
http://s9/mw690/5c3b7174tce713dcb26c8&690
亭内一座8米多高花岗石雕琢的巨碑,碑上刻着鎏金颜体大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字体遒劲有力,乃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据说当年立碑计划为中山先生撰写铭文、墓志铭,结果两年间,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均无法概括孙先生的思想功绩,于是就改用了现在的形式。
http://s7/mw690/5c3b7174tce714380c636&690
出了碑亭,遥望顶端平台的祭堂,脚下苏州花岗岩石阶层层叠叠,煞是壮观。
http://s1/mw690/5c3b7174tce71463dd630&690
在台阶中段一个平台的两侧,安放着两头绿豆青花岗岩雕刻的仿青铜石狮,老伴喜欢动物,凑过去“合影”。之后听到旁边有人介绍说:“这里的狮子一雄一雌,这边的是公狮子,那边是母狮子。”我细细看,呵呵,这头狮子果然是公的,而且很“雄壮”。想一想,在其他地方看到过很多石狮,却从没注意有“雌、雄”之分。按“男左女右”排,雄狮在左,雌狮在右,另一侧的应该是母狮,只是时间不宽裕,就不再细究了。
http://s13/mw690/5c3b7174t7b0b53fc78ec&690
仰望墓道顶端的祭堂,真是恢宏庄严,令人肃然。祭堂前平台两侧各有一尊座于花岗石基座上,用福建花岗石雕刻的青石鼎,这是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所赠。
http://s13/mw690/5c3b7174tce714cad5dfc&690
来到墓道顶端的平台,平台正中是中山陵的中心建筑祭堂,祭堂为重檐九脊顶,覆蓝色琉璃瓦,外墙是用香港花岗岩雕刻砌成。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三座拱门的门额上分别刻有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篆体“民族、民权、民生”,中门上嵌着“天地正气”竖匾,为中山先生手书。
http://s10/mw690/5c3b7174tce71535f5129&690
中山陵的石刻物件,很多以福建花岗石为材,我想可能因中山先生是福建人吧。
祭堂左右两侧矗立着一对福建花岗石雕琢的高大华表,它的造型颇似明孝陵墓道中段的华表,简洁而凝重。游客进入祭堂参拜中山先生,须要沿着曲折的围栏绕路行进,这是防止游客拥挤的一种措施。
http://s15/mw690/5c3b7174tce71512d199e&690
祭堂两边的围墙下,苍柏环绕,怪干奇枝,看柏树龙骨盘缠的形状,我还以为是千年古柏,看了树上的小牌,才知道这些柏树的树龄尚不足百年,不知这些柏树是什么品种,是槐柏还是龙柏,不得而知。
http://s10/mw690/5c3b7174tce7197d63e99&690
排队进入祭堂,游客鱼贯而行。祭堂正中是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坐像,膝上摊开放着一轴书卷,雕像是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的。底座有浮雕,应该是中山先生一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吧。因为有工作人员用喇叭不停地催促游客不要停留,只能匆匆而行,绝对没有功夫细细瞻仰。
http://s15/mw690/5c3b7174tce724fb77f6e&690
在中山先生坐像背后堂后,有黑色大理石砌成的墓门门框,两扇墓门是美国制造的紫铜保险门,门上有门钉和神兽铜门环,门楣上的门匾刻着“浩气长存”。墓门里是墓室,我们却没赶上开放日,很遗憾不能参拜中山先生的棺柩。
http://s7/mw690/5c3b7174tce719dbca4b6&690
祭堂里禁止拍照,我只在中山先生坐像后边偷偷拍了一张“浩气长存”墓门,这还要感谢中山先生冥冥在天之灵。
匆匆走出祭堂,从堂外拍照,不会遭到禁止,遂拍了几张祭堂里的照片。却不知还可以绕到祭堂后面,那里可以看到半球形的墓室外观。又是一份遗憾。
http://s12/mw690/5c3b7174tce71a7aaa78b&690
穹顶上的青天白日图形
站在祭堂前的平台,凭栏鸟瞰,陵区层叠简约,庄严肃穆;放眼远眺,平川苍茫连云,大气磅礴。
http://s6/mw690/5c3b7174tce72c6b3f2e5&690
回到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正南面有一座三层八角形石台,台上矗立着一尊双耳三足层檐八角攒尖顶紫铜鼎,名为“孝经鼎”,为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所捐赠。鼎壁的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另一面原铸有楷书书写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字,“文革”中被磨掉。鼎内藏有一块六角铜牌,上刻戴季陶母亲黄太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
http://s11/mw690/5c3b7174tce71b6c71c6a&690
回途按照我在北京时查到的电子地图路线,仍乘观光游览车回到明孝陵公交车停车场。老伴十分喜欢路边成排的梧桐,拍了不少,却因游览车开得很快,拍摄的效果很不理想,凑合择出一张吧。
http://s4/mw690/5c3b7174tce71b8719823&690
在明孝陵停车场再乘20路到鸡鸣寺站,换乘304路到总统府。后来才发现如在明孝陵乘游1路就可以直达总统府,多绕了有10多里的冤枉路。
http://s5/mw690/5c3b7174t7b0b5fdf27f4&690
从总统府大门外可以看到府内“天下为公堂”前红色廊柱有一副楹联“大堂深似海长挟石城沧桑钟山风雨
http://s8/mw690/5c3b7174tce71cf26d777&690
我们在总统府外拍了些照片,老两口隔着马路各留了个影,感觉饥肠辘辘了,匆匆离去。
http://s8/mw690/5c3b7174tce71ddf09047&690
http://s7/mw690/5c3b7174tce71ddfe8856&690
http://s13/mw690/5c3b7174tce71de3487dc&690
看看时间已是午后一点了,遂再乘304路前往夫子庙,到那里再用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