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首辅张居正》中的夺情风波看的我忍不住泪流满面。那一批批为了礼制纲常而被杖责、被流放、被罢黜、被贬职的官员们,那些宁死而不低头的读书人们,让我心寒。他们自幼接受孔孟之道,立志忠孝。而又受大明立国时的祖制深深影响,坚持父母丧则必守制的信念,就这样,他们惹恼了刚刚长大的万历皇帝,惹恼了为国家考虑要求张居正舍孝全忠的李太后,唯一没有惹恼的恰恰是他们反对的一心想要实行万历新政、开创王朝新局面的首辅张居正。
以前读史书的时候并未觉得张居正是个伟大的人物,后来听百家讲坛讲张居正的时候才开始真正关注这么一个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赫赫政绩、真正为民为君舍身匡扶江山社稷的辅臣。他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有着如商鞅、王安石一样的决心,但也有着如他们一样不幸的结局。因为他为国为民甚至不顾自身名节得君子之道毕竟与那个时代的封建制度起了冲突,更是与恪守所谓祖制的官员们在信念上相悖而驰,不管这个人是不是他的门生。
为了要不要回家守制的问题,君臣之间的矛盾骤然升温。一些迂腐的学子们以死要求张居正守制,而刚刚开创了万历新政新局面的万历皇帝,包括这场活动的倡导者本身张居正则处在矛盾之中,守制是对的,但是万历新政毕竟关系着国家社稷,关系着万民苍生。这个小家和大家的关系在现代看来当然是再简单不过,个人利益小于集体利益,这无可厚非。而在当时封建礼制强盛的时代,这却是不能容忍的。
该要如何说呢?
舍小家为大家?还是不安小家何以为大家、不守孝道何以为君忠?怎么说都是可以的。但秀才进士们的迂腐之处正在于变通。如果守制可以不用那么死板,不用非要回家三年,而是以一种表达意愿的形式取而代之,又何必会如此不堪?然迂腐者的表现恰恰是不懂这个,倘若懂得了,有如何称得上是迂腐?我只能说,他们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是我无可奈何。
http://s1/middle/5c3a31cb489ee6c23025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