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揭阳牧童
揭阳牧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429
  • 关注人气:10,44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雨游沙湾古镇

(2025-04-12 10:16:20)
标签:

文化

情感

旅游

历史

收藏

分类: 散文


二零二四年五月二十七日中午, 我们在沙湾镇红树林乐宜居吃完午饭后, 挚友海祥带我去沙湾古镇

烈日当空的天,海祥的车刚进停车场, 天就已经阴晦起来, 接着下起了微微细雨……贵人出门招风雨。我虽非贵人,海祥应该是。但我认, 微微细雨成为我们逛沙湾古镇的绝好天气, 凉爽, 又避免了烈日的炙烤……这是多么惬意的出游!

沙湾古镇景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大巷涌路,地处广州番禺西部。它靠近中华大道、岗心路、沙湾大道和青云大道。

我俩出了停车场, 细雨淋着, 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街, 慢悠悠地一边往前走, 一边东张西望观赏街景……

其实, 有人导游(挚友陪伴), 我也不辨东西南北, 反正乱逛(在我心中是乱逛, 在挚友却是有条不紊的有计划地带我参观)就是……

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是一个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

沙湾古镇所在之地原为古海湾畔半月型的沙地,因此得名“沙湾”。在唐宋以前,沙湾古镇所在地还是以青萝嶂为中心的海岛。大约在宋代时,青萝嶂的西面和北面都已冲积成陆,北江河口大致在沙湾与顺德大良之间。至迟于南宋末年,沙湾古镇已经有了固定的居民,率先定居的人们主要集中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山脚下。

随着冲积平原不断向东南发展,并结合人工围垦,古镇在清中叶以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居三坊十三里”的主要空间格局。这一时期,沙湾古镇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格局,包括“民田—沙田”空间格局、宗族空间格局、山水空间格局和商业空间格局等。

“民田—沙田”空间格局即是以自然冲积成陆与人工围垦为形成背景,几大宗族垄断土地所有权与加强宗族空间防卫是关键因素。该格局由有明确分界线的民田区与沙田区组成,民田区是几大宗族聚族而居的集中居住区,划分标准是整齐的里坊,建筑多为石街石巷、长期性建筑;沙田区在民田区之外,是佃农耕种和居住的区域,无里坊划分,以水路交通、临时性建筑为主要特征。

宗族空间格局:体现了各大宗族之间分区而居,各自有明确的宗族领地,领地内一般排斥他族成员居住,目的是团结宗族力量。

山水空间格局:既满足了居民的生存需求,又体现了中国人择居的传统“风水”思想。

商业空间格局:主要指古镇传统的“三街六市”,其中“三街”都是富户聚居、广厦连绵的名街,“六市”则百业并陈。

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依赖当地居民自发组织修缮古镇中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地居民对古镇的保护积极性并不高,只有当地政府出资对古镇中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单体进行了保护与修缮。

二零零三年末,由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正式编制了古镇整体的、系统的历史保护规划,并陆续进行了保护规划的局部修编及相关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此后,修缮了留耕堂、聚福楼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明清古建筑,重现清水井片区四座古建风貌,初步完成了三十九条古街巷、长达五点二公里的管线埋地、雨污分流首期整治和部分街巷的外立面整饰,并对绿化景观进行了升级改造。二零一二年元旦,以留耕堂和清水井广场为重点的第一期工程正式对外开放,并推出首期两条旅游线路,选取留耕堂、衍庆堂、三稔厅等十个代表性建筑进行陈列布展,展示沙湾的民俗风情、宗祠文化、建筑艺术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等。

沙湾古镇先后获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多个称号,是原汁原味原址的古镇。古镇旅游区占地二千三百多亩,其中旅游核心区占地约二百六五亩。在八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保留了大量祠堂、庙宇等古建筑和商业遗址、民居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十分丰富,还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诞生了“沙湾何氏三杰”等著名广东音乐人,至今仍完整保留了三稔厅、何少霞故居、惠岩祠等重要的广东音乐遗址。

沙湾博物馆,展示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能让你深入了解沙湾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文化遗产。

雨时紧时缓, 时停时续……我俩的漫游却不停步……

接着漫步古镇街道,了解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欣赏蚝壳墙等特色建筑,打卡古镇书斋,感受传统文化氛围。

车陂街是集中体现沙湾古镇风貌的一条重要古街道,地处古镇中心地带。它是明清岭南建筑群的集中代表,路面以麻石铺成,民居、祠堂多为砖墙坡顶砖木结构。这里有具有良好防火和通风性能的镬耳山墙,质朴简洁的水磨青砖墙,岭南沿海特有的蚝壳墙,以及精美华丽的砖雕、木雕、石雕、壁画装饰,“回”字门廊、角门趟栊也随处可见。与北方建筑风格迥异,除砖雕与北方建筑相似外,其屋脊上的吉兽、瓷雕以及造型都非常精细,体现了工匠的精工细作。祠堂门楣高大,一般上部两扇通顶大门紧闭,两侧门神护佑;下边一人高的两扇小门洞开,方便出入,整体高度比关中建筑高大,不仅彰显财力,更蕴含着浓郁的地方文化和习俗。

镬耳屋:这是岭南传统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具有防火、通风性能好的特点。

蚝壳墙:利用牡蛎壳建造,不仅具有隔热防虫的作用,还体现了岭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俭精神。它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韵味,是沙湾古镇的特色景观之一。蚝壳墙是岭南建筑中比较独特而别致的工艺,当地人们还有“千年砖,万年蚝”的说法。还冬暖夏凉。盯着久了会有点密集恐惧,但它确实是古镇打卡点之一。

砖雕、木雕、石雕、灰塑:这些精美的装饰艺术,不仅美化了建筑外观,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进士里巷:走入窄巷,就像是走近了一位老者,眉宇间都是时光从这里走过留下的印记,无声处都是故事。古镇拍照打卡必去的地方就是这里——进士里巷,放慢脚步,你会发现那些不经意的角落也隐藏很多小惊喜。随处可见的五彩壁画,像谁家熊孩子留下的涂鸦,但又增添了另一种雅致,恰到好处。

文峰塔:位于进士里巷的“文峰塔”,是古沙湾的制高点,建塔意在昌盛沙湾文风,勉励读书人努力学习,奋发进取。文峰塔前总是香火袅袅,不时会有学子到塔前烧香行愿,祈求学有所成,功成名就。

长街:走进长街,一股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街上各种传统的手工杂艺,好玩极致。每一样都是被现代都市遗忘的童趣。我们小时候最爱玩的就是弹弓了,捡上一块石子,瞄准谁打谁……

了解何炳林院士的生平事迹和科学成就,感受科学家的精神。古镇书斋,可以感受古代文人的学习氛围,了解传统文化……

雨时停时续,时紧时缓……我俩还是不停步地漫游……

位于三善村南面村口的原居安里之上的鳌山古庙群,背倚鳌山,面朝平田与大洲海。这组古庙群始建于明朝,二零一二年广州市政府斥资重修。占地面积五百五十七点七平方米,自北向南依次横列着神农古庙、先师古庙、鳌山古庙、报恩祠、潮音阁五处建筑,每一座庙宇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沙湾旅游的必打卡之地。

留耕堂,即沙湾镇何氏家族的祠堂,坐落于沙湾北村,也叫何氏大宗祠。占地面积达三千三百三十四点二五平方米,平面布局为中轴对称的五开五进格式,巧妙融合了头门、仪门、象贤堂、后殿等四大部分。祠堂内部有众多柱子,能让人领略到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建筑艺术,木刻、石刻、灰塑各具特色,彰显不同风格,为研究古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参考价值。

参观留耕堂、衍庆堂、三稔厅等岭南特色建筑、祠堂,深入了解岭南文化。

玉虚宫,曾是何氏大宗祠的偏祠,如今是沙湾人心中的圣地,供奉着北帝。在番禺众多供奉北帝的庙宇中,它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大,用料最为上乘,做工最为精巧。每当特定日子,北帝像会离开宫殿巡视土地,届时彩旗飘飘,醒狮欢腾,舞龙翻腾,鳌鱼舞动,人们身着盛装,手持香火跟随巡游,祈求家宅平安、生意兴隆。

广州祠堂众多,沙湾古镇的祠堂更是其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每逢清明、寒食节、春节等节日,人们会在家族的祠堂里祭拜先祖,许多移民国外的人还经常回来祭拜。在广州人眼里,祠堂是家族血缘纽带最亲切的寄托物,蕴藏着对祖先、对传统、对宗族的敬重。此外,宗祠还是联系族人的桥梁和纽带,族中有红白喜事,大摆筵席都会在宗祠里进行。

留耕堂、衍庆堂、三稔厅等岭南特色建筑、祠堂,这些建筑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精美风格和传统文化内涵,是了解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里的民间艺术饮誉南国,广东音乐、飘色、龙狮、兰花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较为突出。比如广东音乐,沙湾古镇作为发源地之一,留下了众多相关遗址和音乐人才。

沙湾古镇有很多老字号的小吃店,能让游客大饱口福。特色美食诸如姜撞奶、牛乳、薄饼、当当云吞、米香肠粉、爬金山、狗仔粥、鱼皮角等应有尽有。

沿着古镇的街道漫步,欣赏古建筑的风格和传统文化,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参观南天宫、文昌庙等古老的庙宇,了解当地的宗教文化和庙会活动。南天宫、文昌庙等古老的庙宇,了解当地的宗教文化和庙会活动。

最后, 我俩到了沙湾“奶牛皇后”。海祥叫了两份“姜撞奶” 。沙湾奶牛皇后确实令人惊艳……果真好吃!

海祥又叫服务员打包四份“姜撞奶”。这时,雨又下得紧了, 我俩冒雨走到停车场,海祥又送我回万科欧泊西门,他把打包的四份“姜撞奶”叫我提上, 说这是送我外孙的。后他与我道别。自驾车回沙湾去了。与海祥刚别过,马上大雨如注,下了好久并没减弱之势,我只好叫保安(借伞)送我下地下车库电梯口, 后上电梯归女儿家。

二零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追记、二十九至三十一日修订于隐庐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