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增广贤文》里的一句名言
(2025-02-26 10:51:40)
标签:
育儿文化情感教育历史 |
分类: 散文 |
行年五十, 方知四九之过。这句话的出处在《淮南子·原道训》。
近年养病, 我常常回忆这一生的成败得失。少年时读《增广贤文》, 里面有些名言警句这时却常常涌现于脑际……
比如有这么一句话: 逢人只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
我此生的败与失, 就是逢人全抛一片心。可惜那时候我还不了解社会, 更不了解人性。等到了解了社会, 了解了人性以后, 一切都晚了。
少年时在生产队参加劳动——做农活。但生产队的农民多数是直性子, 况一个村子住着,他们各人的为人如何?里巷中早有口碑。当时的我们是长在红旗下, 学的都是正能量的为人处事……再后来, 文革时期, 虽有极左思潮、极左行为, 但主要还是以正面的以表面的讲道理为主……
后来,一九七零年九月, 我到了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海南岛琼山县), 当时是部队编制, 现役军人领导, 穿军装, 无军衔, 半天劳动, 半天军训(一个团只有一个武装连是这样) 。我在割胶连队割了一年胶后, 调入武装连。
后来兵团撤消, 恢复农垦旧制。再后来, 我成了中国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 读的是师范, 毕业后回海南农垦的农场教书。
新时期以后, 一切向前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恢复高考。八十年代初,重视教育, 重视人才……我却就在这时候商调回故乡……
但我却就忘了自己少年时读过的《增广贤文》里面的那句名言: 逢人只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
当时(一九八八年十月)我调入的所在单位是: 揭阳县曲溪镇教育办公室, 简称曲溪教育办。它管辖下有十几所小学, 其中包括带帽小学(也就是内有初中) 。我开始被分配在寨内小学(内有初中)。传言下学年初中撤消, 并入梅岗中学。梅岗中学是曲溪镇唯一一所完全中学, 隶属于揭阳县教育局管。
我以农垦师范首届中文专业班毕业生, 八十年代初,在全国职工调资(升资)百分之四十中被农场评上;又是自考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首届毕业生;又被通知可去读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的插班生; 又在另一处级场想商调我去宣传科写材料的时候, 我商调回故乡教书,只想按国家规定本科毕业执教高中。在此国家人才青黄不接的时刻, 我说:“我想去梅中教书”。根据我本人的实际, 本应是无可非议的, 也极自然的, 可谓是顺理成章的。
但这是正面想。潮汕有句俗语:倒想千丁, 正想绝种。我就忘了用反面去想一下, 也忘了《增广贤文》里面的那句名言: 逢人只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
——引自《我人生的起落跌宕》
事情过去了约半个世纪, 我现在回想总结, 这句家常式的话,它给我引来了无穷无尽的后患, 灾难……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现在想想, 当那个校长问我下学期有何打算?如果我能说假话, 比如: 你到哪我就跟你到哪。
那么, 他到圩埔我就跟他到圩埔。而且我当时的编制是在初中。因为说了真话: 我想去梅岗中学。虽然我当时的条件可去梅岗中学教高中, 但人家要不要你?你能不能去?都是未知数。纵有条件, 有能力, 有关系, 有信心, 那也不能说真话。因为, 什么意外都可能有,什么意外都可能会发生。特别是人心险恶……
总之, 我直说, 说了真话。当时的校长并没再发言。如果他把我也当朋友的话, 肯定要对我的发言做评判,表态度。他没再发言, 所以我说, 他是在当细作,刺探军情。
因为我后来落聘, 被赶到距家很远的另一所小学, 且功课多而重。后来因家庭的实问题, 还要托人找关系才调回圩埔学校。又干了一年, 他们又把我踢到另一所小学。我委屈又不服,提出要求。后来在另一校长的诓骗下才去报到。干了一个多月, 才知他们是故意要报复我。因而愤而罢教。他们威胁我, 并私下克扣我一学期的工资……我妻子也就此事又和我吵闹, 责怨于我……
后来虽落实了政策, 调到初中任教, 但他们还屡屡进行报复, 比如评职称, 封锁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等等。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二零二五年二月十八至二十日写于隐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