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辛苦辣甜——四年半的中学日记序言
(2023-07-28 11:23:22)
标签:
育儿文化情感历史收藏 |
分类: 散文 |
今年(二零一七) 五月,我儿子结婚后,我终于舍担息肩,再心无牵挂(当然是相对的)。二零一七年冬,我在无所事事中,偶然间翻检到女儿的日记本,又偶然发现在她的日记本中偶尔出现只言片语的一些有关爱情的日记……一点点好奇心的驱使加上暂时的无所事事,我随意地翻着这些日记本,结果想了解的内容却收获甚微。因为我发现这些日记本大多数每本均没写完,堆在一起给我的印象是零零散散,简直可以说是杂乱无章,所记时间也多是不连贯的。但女儿当时的孤寂与心中的疼痛触动了我心中最脆弱最柔软的地方,我萌生了把她的日记录入电脑按时间顺序排列整理的念头。于是,我在电脑上边看电视剧或电影,边耐心地录入她的这些日记,从十月三十日起至十一月中下旬共约二十天,我录入了她的日记、未定稿短文以及一些信件等约一百六十篇,这些文字分别散布于她的八本日记本和一些散页之中。后来又在她用过的电脑中搜出一些,又在她的QQ空间日志和博客日志上下载一些。之后用一旬时间进行整理、排列、编辑、校对、排版……我把此书定名为《四年半——一个中学生的日记》。
谁知此书刚刚定稿编好两天,那一夜我又严重失眠,半夜起来整理书橱。女儿读中学所购的书、读大学所购的书、读研究生所购的书都放在故乡由我保管——因为这十五六年来我总是居无定所,书籍也随着我一再地搬来迁去。从寂斋搬到南寂斋,后又搬到东寂斋;再后又迁至陋斋;继而又迁往隱庐斋;谁知后来又再次迁回东寂斋;不久又再迁返陋斋。我想把现在放在我定居之处的藏书中,把女儿的书与我的书分开加以归类排列,为日后搜检之方便。结果,在整理之中,这才发现她还有大量的几十本规格不同的大大小小的日记本混杂在书籍之中,这些日记大多数也都是写于这“四年半”之中的。于是我把这些日记清理集中在一起,然后逐本加以甄别并再次录入后还是按时间顺序排列并插入其中。这样又忙了十几二十天,才把第一次遗漏的逐一录入并重新编定。又觉得原书名不大妥贴,于是又更名为《酸辛苦辣甜——四年半的中学日记》。
前后两个书名都突出了“四年半”这一特殊的时间概念,和“中学生日记”这一作者身份和体裁。而后一书名的“酸辛苦辣甜”,这五味杂陈的书名是想把这“四年半”日记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概况而已。
为何要突出“四年半”这一特殊的时间概念?
“四年半”在这里涵盖三层稍有出入和交叉的具体内容: 一、指中学生陈思颖从二零零三年一月(即初二下学期)至二零零七年暑假(即高三下学期)这四年半从挫折至发奋读书的过程;二、也指这册书中所收录的陈思颖二零零三年至二零零七年暑假后至九月十日上大学前这四年半中所记下的日记(包括部分发表于她的QQ空间、博客的日志)之所思所想。三、也指作为一个少女,从十四岁的发育未全到女性各种性征的逐渐出现以至生理、心理的渐趋成熟的十七岁半的蜕变过程。这就是《酸辛苦辣甜——中学四年半的日记》所反映的时间范围和内容概括,但又不仅仅是这些……
我曾写过一文,叫《女儿是如何闯过求学路上的两大险滩的》,谈的是她以一个初二成绩极不理想的初三学生是如何顺利地通过中考考上县实验中学的,又以一个中等水准又偏科的高中学生又是如何考上大学二A线的。即她通过四年的努力,闯过了她求学道路上的两大险滩。
殊不知,这只是外观表象上的两种客观事实,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四年半”里,她的内心情感世界的丰富与复杂,完全超过了我的想象……“四年半”,她不但经历了家庭的天灾与人祸、家人离散之苦;又经历了她与众多同学、朋友建立了纯洁又纯真的友情;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女,她竟还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 (于她来说是如此)的生与死的爱情考验!最为重要的是,她经历了她自己人生道路上无法回避的极其关键的两大险滩……而且所有这些,她全都以自己的思考,自身的调整,勇敢而坚定地闯过来了。特别是那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更是我始料所不及的!我也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十四岁的情窦初开的少女,竟就经历过一场如此刻骨铭心的生与死又如此纯洁的伟大无私(她一再肯定)的爱情!
从女儿现有我能看到的日记看,我只知道她爱恋过的对象是一个叫韩的男孩。也发现一张她要寄往所谓“天国”的明信片,知道他叫林韩。至于这个男孩是何方人氏?她与他是怎么认识的?韩的家庭背景是什么?得什么病逝世的?在她的日记和一些短文中,她虽不是没有任何文字交代,但一涉及则都讳莫如深、隐约其辞。所以,除了名字和深情,其余的一切我们也就几乎是一无所知了。在她的日记中,倒是反复记载了她对他的深情怀念;我们由此知道他对她的关心、爱护、鼓励,曾经极大地温暖了她凄苦的心,使她度过了那段人生最孤苦的时光。
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她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深藏着的不为人知的生死恋情,而且她已从痛苦中自我调整过来了,用积极、健康、正确的心态去看待这段恋情。事实上她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取得了于她来说可谓是最高最大的成绩,这就够了,其他的则都无关紧要。
女儿从日记中坦露了她复杂又丰富的内心世界。从十四岁开始,她面对家庭和她本人所面临的苦难,既体验了离愁之苦,也体验了世态炎凉之辛酸,更目睹了人情冷暖、社会现实残酷无情之激辣,继而却又体验了爱情之甜,亲情之甘……有如一时间打翻了五味瓶——酸辛苦辣甜,各种各样的味道纷至沓来涌入她年少的人生体验中……从此在她心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这从她的日记、信件、网名、笔名中都可以窥见她孤独凄婉的内心世界,诸如: 梦紫灵、清林、冷清、幽清、若水、木夕、小鱼、绛黛等等。
我曾在我的藏书中向她推荐去读《创业史》、《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她自己又去读了《平凡的世界》等大量的有关书籍。阅读,丰富了她的知识,开阔了她的视野,抵御消解了她心中的各种愁苦忧闷,也使她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做出正确的审视与抉择……
我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着女儿的日记,逐渐从中理清女儿这“四年半”思索与情感的发展轨迹。可以这么说,十四岁(二零零三年) 在遭遇天灾加人祸的突然袭击下,她经受家人的骨肉离散,在怀念家人中开始思考人生和不可估测的家庭的何去何从,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并认定必须读好书,并与同学建立了纯真的友谊,度过了那一段艰难时世的转折。
十五岁(二零零四年),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实验高中,又结识了许多新的同学,同样建立了纯真的友谊。在她尝尽心酸艰辛孤苦无助中,遭遇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十六岁(二零零五年),她遭遇的“爱情”,如一闪即逝的闪电,虽然消逝了,但那闪亮却长久地照亮着她前进的脚步,她在友情、“爱情”中吸取能量前行,而深情的怀念也成为她这一年的主线。
十七岁(二零零六年),她在重视巩固友情中,继续无限深情地怀念那逝去的“爱情”,继续深入思考社会与人生,坚定发奋读书的决心。在孤寂中逐步调整心态,日记文笔渐趋成熟,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也逐渐转入理性。
十七岁半(二零零七上半年),在继续怀念“爱人”中,逐渐反思友情,也逐渐封闭自己,逐渐形成并习惯于个人孤寂的生活,做自己的“独行侠”,学会坚强,学会保护自己;决心排除一切干扰,转入拼命读书;逐渐学会辨证地看世界,决心走出生活的阴影,追求活出自我,努力学会快乐。顺利地通过了高考,考出了她自己的最高水平。
她从迷惘中学会思索,从孤单、寂寞中学会自我调整,从苦难降临的情绪低迷中学会立志与奋斗,从彷徨中学会抉择与追求光明,从开始的梦想到一步步的实现,她一路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她的与人为善,她的自觉承受人生带给她的种种苦难。面对这些苦难,她不怨天尤人,而是关心家人、关心她的同学与朋友。忠诚她的友谊,更忠诚她的爱情。她有集体主义观念,又有报恩之心。从女儿的日记中,我看到了一颗善良的不受尘世污染的童心。在这“四年半”中,她的心虽然长期处于孤独之中,但她的心态是向上的、积极的、健康的、也是正确无私的。
这一切的一切,源于她的知识。她的知识,既源于书本,也源于她的好学与勤于思考。所以她能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所以她才不会在人生关键阶段迷失方向,也才能在人生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步步向前。
“四年半”,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只不过是极短暂的一瞬。但从十四岁至十七岁半的这“四年半”,却是人生极其关键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四年半”,她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改写了一个中学生孤立无助的命运走向。这是她的命运起重大转折的“四年半”,所以这是值得讴歌的“四年半”!
古语云: 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如果说我有家风的话,那么,读书就是我的家风。苦难,使女儿早熟,苦难,更使女儿坚强。这就是我编辑这册《酸辛苦辣甜——四年半的中学日记》的意义之所在。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三十日下午初稿、二零一八年二月一日下午修订于揭东陋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