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四年半——酸辛苦辣甜一个中学生的日记》有感(标题为修改者所加)
(2023-07-17 16:10:24)
标签:
文化情感历史收藏教育 |
分类: 散文 |
陈老师:您好!
读你爱女之日记我深受感动和吸引,虽几年前你曾拿给我略读一次。但我仍读之不厌!怎么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会有那么令人惊奇的内心世界和思维与心灵!记下那么多篇可歌可泣的日记?
读了她那动人心弦的日记,真羞死昔日的我,想当日我在她那样的年龄,还在坠落得无可救药……
只在找吃,好象活着就为着食,只要有一刻肚饱就是幸福。在那饥饿的日子里怎样也守不住馋口,只要能解一时之饥, 其余的什么都不会顾忌:不顾丧名落魄,其实人生在十几岁这个时候就象建筑地基一样,地基处理不好,人生这座大楼就会倾斜、崩坠!任你以后怎想修补,终归是破落门户,修补不起!往事不堪回首,终生悔恨莫及啊……
在十岁内我本也是一会守拎提有善良本性的孩子,都只为家贫铅笔常不接用,以致被同是无知引去偷些寸笔和米粒大色条,其中三个孩子归在我一人身上,其实我是最无辜的,我是被一引一迫才去的?只为从小母严,责打无穷,自己软弱无能、致祸及自身。不敢说出别人,让父母和所有人都不知当时种下祸根里面有三个孩子。
失学后便在无所适从之下背弟弟逛灰埕头,走田园尾。看人家木仔(番石榴)成熟,便禁不住嘴偷摘一粒来食,在饥饿之下自家园黑取菜不够,便在隔园墙外,伸手摘人家二叶黄厚瓣菜与几个孩子煲菜粥。这些都是不上斤,不上两之物,便足已毁灭我人生所有的一切。老师你有给我改过稿是很清楚的,我所犯一切、一点都无包藏,其实我之错假若能换在另一个家庭或在今天的社会都不应该犯的错……
老师,你之女儿有这么大成就该因有你这个了不起的父亲为她筑好人生大楼的基础,人生之地基是需要父母为之筑起来的, 以后的一破一瓦才由他们自己发展,还有你之聪明、智慧基因传给子女,更有你是个文化父亲深知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就把她浸泡在墨汁中长大和她自己的灵性与努力,加上你家那场灾难鞭策着她早熟、早懂事起来。这是你儿,你女自己体会说出来的。
说到底,还是有你这个伟大的父亲。当你女儿在最落寞,读书跌至底谷的时候,你自己理清了重伤累累的身子挑着一担口舌是非,但没有发泄,反自忍痛苦自咽苦水,安慰女儿,勉励、关爱她。若不是你这个好父亲,又在亲戚们的看低攻击下,她不知会低落到什么地方?我真佩服、崇拜你这个了不起的父亲!后来你女儿的学位、功名对你之回报也理所应该的。为你在众亲人面前争光,证实你之眼光。你女儿也算不负你对她之苦心栽培啊!老师,我真给你们这父女羡慕、吊刈死了,我真叹自己的命怎会生得那么绝!连一点救星都无,你想当初在学校只犯那点小错,母便来断丧我学业,也不问不究?假若对孩子有细问底隐,也不致罪集我一身。告诉老师后,让再续读书下去,以后改过自新,也就没有后来这许多再荒废的日子,落个母女两败俱伤!想到失学后那个不顾羞耻成废人的我,确也辱没了父母和对不起亲人,又怎么会母不明智,父更无顶用……如果我有一个父亲象你那样,懂得挽救女儿,未知岂会仍是那个坠落无知的我?
可怜自十岁那个失学的我。从此便压在人下,受践踏、受辱并无一线牵系……我成长便在这荒芜野谷中并无一系指引贮教,故长大轻浮,无知,痴心妄想……我本是个很爱好文学的人,无奈求教无门,自己又缺乏智慧与头脑,便妄想要吐尽心中这些苦水,又无人启示,又仅凭识几个歌册字,并买一本字典,便在黑暗中,在一个不为人知之处摸索出一本不列级的粗作,虽里面有不少内容意义,但全无书质。还多亏有老师帮助修缮本书,才质強出世。可怜我为这本书,投下了几年心血,付出了不少代价,到头來赔布费工,终难收到一点代价!还让人们、朋友记观嘲笑……
老师我之人生有多不值?你们父女和我们母女相差有多远?你对女儿劝勉, 励志。她给你回报的是光彩夺目辉煌、照人!我因几块铅笔碎, 母便不挽、不救, 废学践踏女儿前程,而我给地回报的是辱没、凄凉滿目。这叫做冤报冤, 怨报怨!你们父女是恩报恩!
不过我当时若有念书下去,也难值到高水平。因家庭教养不同,时代不同,料子也不同。你女儿是块好料子,我是块朽料。只是当时若有念多点书,要写这本粗作就不致懵懵然,懂排场点,懂得装面做底些!但当老师拿《绿竹村风云》这部书给我读时, 当读完老先生的名著,才懂自己所写那本粗作所缺乏的东西!为什么当时揭阳有好几位文人读过我的粗作,并无人给我指出里面缺乏什么?当时市文化局有一彭先生读我的粗作后,还说你这本书出世不着时,如在五六十年代,出这本书就热销。说王杏元先生当时写部小说,怎会那么热销,因在60年代写书的人还少。本来《绿竹村风云)这部书的内容、意义,比你这本书还少多哩……他也无指出我的粗作缺乏什么?
直到2023年清明过后。老师送给我《绿竹村风云》这部书。我一气读完老先生的名著,确实里面没有我这本粗作内容那么丰富与广泛。但老先生这部书虽没有太多的内容,只写他绿竹村几十户人家,但老先生这部书内容虽不太多,只是他会排场,有面有底,故事人物在他笔下,写得栩栩如生,天衣无缝,故事结构也完整。
但我的粗作虽内容广泛、深刻,但不懂装面做底,且缺乏故事性,只凭自己记忆的个人经历过的坎坷苦难,一路带起一个甲子的史实并所有的社会现实东西,无编无造如实写出,全无资质,直到读完老先生的名著,我才领悟到自己的粗作所缺乏的东西。但老先生虽也是农民作家,文化也不高,只读四年小学。不过我与老先生相比就还天差地别,他从七岁其母就传有潮州歌册字给他,且又聪明智慧有头脑,并从解放就踏出社会。十岁就当上村中文书和统计员。二十四岁当社长。他这样有底气的人要写《绿个个村风云》这部书,还在陈善文大作家的指引下才开始写作。
你想我这痴心妄想的老妇人,胸无点墨也无人指导,无人可求教,只凭本字典暗朦朦就想要来写作?怎不破本害工呢?
不过当时揭阳还有一位人士,说我本粗作,虽无质量,但内容广泛深刻,里面反映出六十年史实,并把社会所有现实生活,人们将要遗忘了的东西,年轻一代都不懂的物件都给纪述在里面,这些都很有意义。她只是太缺乏资质,作品应该称作口述历史才对。
二零二三年初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