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校《圩埔陈氏族谱》中说明文化的重要性
(2020-09-16 06:53:38)
标签:
文化情感教育时评历史 |
分类: 散文 |
我们圩埔陈氏的祖先是有文化的, 这从圩埔陈氏先祖元隆公厅做的辈序就可看出来: “元亨贤泰;诗书传家国, 芳徽万再荣;忠孝奕世泽,群才呈美祥。”这次编校《圩埔陈氏族谱》, 我发现圩埔陈氏从第二代起就有名字被后代忘却的, 继而从第三代至第六代竟忘了四、五代公祖的名字!幸亏还有辈序在, 才可以以贤*公、泰*公、诗*公、书*公、传*公代称, 也才可以上溯确定世系。作为圩埔陈氏的后代子孙, 可以说, 我们曾经忘了辈序中“忠孝奕世泽”的祖训,大的不说, 最起码的竟连公祖的名字都忘得一干二净了!这“孝”又从何说起?当然,这是由于时代和种种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但其中最主要的一点, 应该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来圩埔创乡的一世祖陈亨乾, 他的儿子(第二代)、孙子(第三代)后来都瓜瓞绵绵,子孙繁多, 但第二代、第三代的“贤泰”已有具体名讳失传了!接下来的“诗书传家”连续四代, 公祖的名字更是大量失传, 这都说明和文化的关系相当密切。
另一个原因是经济上的问题。虽然从圩埔陈氏的祖先做的辈序可以看出有文化, 也重视文化, 但圩埔陈氏究竟还是以耕种为主, 在新中国建国前的清代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民国, 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是培养不出有文化的人才的。虽然圩埔陈氏有元隆公厅, 也曾聘请塾师授课, 但那仅仅是文字的启蒙, 毕竟还供养不起真正的文化人才。
从圩埔陈氏族谱的整理过程中, 我发现有三个相当明显的现象: 一是过番的人相当多, 比如五世祖春传公生五子: 即有三子赴南洋谋生, 后有的回乡, 有的在南洋定居……七世祖来廷公生四子, 即有两子现在定居南洋。两子在圩埔的, 已繁衍出十四、五家共约五、六十人,这样的例子相当多。二是过继的人也不少。三是许多家庭不知所终或无后。这三种现象都和经济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诞生后, 这些现象才基本杜绝, 也才逐渐出现一些有文化的人才。在此仅举一、二例, 限于篇幅,不做全面深入的分析了。
这次编校《圩埔陈氏族谱》,是圩埔陈氏自己首次独立编校, 圩埔陈氏众宗亲都很热心, 特别是年青人更是大力支持, 踊跃在微信群中校对,这说明圩埔陈氏族人的文化素质都普遍提高了。我要强调的是,不管社会的经济怎么发展, 不管族人是贫是富,文化都不能丢。秦皇汉武今何在?但中华文化传承了五千年。不管什么时候, 我们都不能不要文化, 不能小看文化。国家重视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潮汕陈氏有庆堂第九、十届会长陈楚强族贤提出“文化兴族”。所以圩埔陈氏族人首先要编好自己的族谱,让后代子孙了解自己的祖先, 了解自己家族的来源, 了解祖先们怎样荜路蓝缕、薪火相传……不要等我们做古之后也连自己的子孙都不知道我们的名字。
因此, 我们应把有文化的人的个人经历(成就)用专章录入族谱, 以激励后代子孙发愤读书, 为祖国、为家族争光。这也是古今编族谱的一个惯例。也因圩埔陈氏属小乡小族, 所以录入人员放低要求:凡学历大专毕业以上(含在读)、任职干部副科以上、评聘职称中级以上、参加作协地级市以上者。只要符合其中一项, 不分男女均予录入。
二零二零年九月十四日草、十六日晨修订于无为斋